摘要: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藝術風格是歐洲非常重要的兩種藝術風格,兩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很好的呈現(xiàn)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以及室內外裝飾等方面,并且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藝術指導作用,同時也印證著歐洲17和18世紀藝術發(fā)展的蓬勃歷程。有專家總結說,洛可可是巴洛克晚期的一朵奇葩。也有專家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向古典風格轉變的過渡時期。在筆者看來,不同的環(huán)境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有孕育了不同的審美感知。因此如果我們想真切的理解任何一種文化,單單看外表是不行的,更何況是異國文化,所以深入的學習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巴洛克 洛可可 藝術 建筑
在中國人所學習的西方美術史上,大部分人都易于將巴洛克與洛可可所混淆,之所以不能清晰分辨巴洛克與洛可可是因為二者都重裝飾、好金色、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都很華麗。比方說漢字,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外國人眼中也和圖像無異。如果你問一個外國人“漢字”和“漢子”有何區(qū)別??峙缕鋬刃募m結處和大部分我們所不能理解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差不多的。還有中國的皇家建筑里劃分了帝王的建筑和將相的建筑,在外國人眼中都是非常莊嚴、高貴、豪華。實則不然,他們同樣不能很好的區(qū)分二者的區(qū)別。
如果把巴洛克比擬為一位霸氣的君王,那么,洛可可就是他的一位精致華美的后妃。君王早期開疆拓土,意氣奮發(fā),卻無奈晚年雄心不在,開始沉溺于享樂淫欲,沉迷于后宮女色,后妃于是僭越王權,干預朝政,甚至取代君王而執(zhí)政。這算是對巴洛克與洛可可的關系比較形象的描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兩種藝術風格的設計體現(xiàn)在各個角落,比如新古典直立有序的羅馬柱就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的一種完美的再現(xiàn),而處處以S型表現(xiàn)優(yōu)雅瑰麗的花紋墻紙無疑將洛可可風格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此文筆者將從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產生與發(fā)展以及兩者之間建筑與繪畫的區(qū)別對兩種藝術風格進行比較。
一、巴洛克的產生與發(fā)展
16世紀末期,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逐漸走向衰落,隨著一些大師的相繼離世,意大利美術運動慢慢步入了一個混亂且復雜的時期,新的藝術風格產生了,就是所謂的樣式主義風格。
那么樣式主義風格的過于矯飾使繪畫進入到了一個誤區(qū),如果想要改變并賦予繪畫新的生命,一場藝術革命勢在必行。于是卡拉瓦喬完成了這場偉大的藝術革命活動。卡拉瓦喬作為一位現(xiàn)實主義藝術繪畫大師,他對明暗對比和光影的重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巴洛克風格產生了。巴洛克藝術風格的鼎盛期是在 17 世紀,其余波甚至延續(xù)到18世紀。所以后人常常形容17世紀是巴洛克時代?!鞍吐蹇恕币辉~本義是指畸形的珍珠, 專指珠寶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貶義,泛指各種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以及違背自然規(guī)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16世紀歐洲各地對教會產生了懷疑,認為原始的基督教清貧樸素的精神已被扭曲,以梵蒂岡為中心的教會大權在握,成為爭逐權利與財富的利益集團。大家都認教會變了,他收了太多的香油錢,再也不是從前那個單純的教會了,于是乎各地都發(fā)生了不同形式的教會改革運動。這著實把梵蒂岡教會下了一跳,為了鞏固教會的權威,意大利掀起了反宗教改革的運動,以建筑形式的改換,重新包裝教堂,企圖以華美親切的視覺效果,希望逐漸吸引散去的信徒。與此同時,理性知識的抬頭。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學家的對于宇宙天體的研究,松動瓦解了教會的“創(chuàng)世紀”的神學系統(tǒng),新航線的發(fā)現(xiàn),使冒險家以航行證明地球是一球體,也帶動了地理的大發(fā)現(xiàn)。就在這樣新舊交替沖突的,多元價值共存的時代,一種新的流派——巴洛克誕生了,影響波及音樂、建筑、雕刻、城市景觀規(guī)劃、繪畫等。
二、洛可可的產生與發(fā)展
洛可可藝術風格產生于法國18世紀?!傲_可可”源為法文“羅卡伊爾”,意為巖石或貝殼飾物,后來演繹成為用小石頭和貝殼作裝飾圖案,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在這里不得不提到她對洛可可藝術形式產生起到的推動作用。她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使17世紀太陽王照耀下有盛世氣象的雕刻風格,被18世紀這位貴婦纖纖細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三、建筑與繪畫的差異
在建筑方面,巴洛克就是炫富,精巧離奇。繁瑣堆砌,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雕刻風氣盛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室內則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而洛可可風格建筑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主要表現(xiàn)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特點就是“我優(yōu)雅,我就喜歡卷啊卷”,喜歡用弧線和 S形的裝飾風格,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天花和墻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為了模仿自然形態(tài),室內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室內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線腳大多用金色。
四、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巴洛克美學事實上是歐洲君王權利擴張的一種頌歌。為“君權神授”的思想找到合理的解釋,必須極盡所能以繪畫、雕塑、和建筑藝術來烘托頌揚君王的偉大。代表人物有貝爾尼尼,魯本斯,委拉斯開茲等。洛可可藝術是法國18世紀的藝術樣式,它發(fā)端于路易十四時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時代。路易十四統(tǒng)治時期,巴洛克藝術在法國達到極盛,但也同時由盛而衰。巴洛克的富麗堂皇似乎也到了強弩之末,變成略帶感傷萎靡的逸樂之美。從此霸氣雄偉的君王走下舞臺,華麗萎靡卻精致的洛可可藝術之風正式刮起。
也許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洛可可的藝術華麗精巧繁復,但也萎靡嬌柔無生氣,完全不及巴洛克時代的壯大之氣。但其也為我們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就好比有人喜歡吃蔥油大餅,圓、黑、莊重、實在;卻也有人喜歡吃奶油蛋糕,卷、甜、明亮、奢華。用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來講,就是,壯美與優(yōu)美。壯美者無外乎是:手捧一壺酒,桌前斤牛肉,邊喝邊吟道“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優(yōu)美者便是:闌干拍個遍,朱顏細語愁,邊擦眼淚邊細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簡介:
常君(1984—),女,籍貫:河南焦作,單位:焦作大學藝術學院,職稱:助教,學校:中北大學藝術學院、研三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