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須田一政是日本著名的攝影家,與荒木經(jīng)惟、森山大道這類攝影家比起來,他在日本攝影界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憑借其充滿個性的作品,他被譽為“最被低估的日本攝影大師\"。在當下越來越看重本民族文化的攝影題材的背景下,他的拍攝內容值得國人去借鑒。他被稱為最日本的攝影師,影像之中無不透露濃郁的黑白光影、舞臺性質很強的瞬間、銀鹽調等,他的攝影風格獨樹一幟。
關鍵詞:日本;攝影家;須田一政;攝影風格
須田一政,1940年生于東京,1962年畢業(yè)于東京攝影??茖W院,1967至1970年,在寺山修司主持的實驗劇團“天井桟敷”做專屬攝影師,1971年開始自由攝影生涯后,1976年攝影集《風姿花傳》獲得日本攝影協(xié)會新人獎。1985年攝影展《日常的斷片》獲得第一屆東川獎,1997年攝影集《人間的記憶》獲得第16屆土門拳獎。在早期須田一政以雜志作為發(fā)表平臺,但不常出版攝影集,四十年間只有《風姿花傳》、《我的東京》、《犬之鼻》、《人間的記憶》、《紅花》、《民謠山河》等數(shù)本,且印刷量極少。他的攝影作品呈現(xiàn)的是樸實而生活的風土人情、自然文化,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孕育和淳樸的自然情懷,為日本眾多攝影大師之一。
一、須田一政的攝影人生
須田一政出生并成長于東京,父母在神田經(jīng)營酒場,戰(zhàn)后又投身于建材業(yè),生意越做越大。須田一政作為家中獨子必須要繼承家業(yè),但他顯然志不在此。自小觀賞了不少國內外優(yōu)秀電影及攝影作品,喜歡攝影的同時優(yōu)厚的家底讓他在中學時代便擁有一臺萊卡相機。他在給《每日攝影》 的文章中如此回憶: “我開始攝影的時候還是學生,懇求母親為我買臺徠卡相機。母親說,為什么兒子堅持要買如此昂貴的相機,且非它不可呢?于是,便找來商品樣本和有關書籍,做了一番徹底的功課。終于在搞清所以然的基礎之上,給我買了一臺。母親是對機械很有理解力的人?!弊鳛橐晃辉谌毡径?zhàn)后舞臺上的攝影師,吸引他視線更多是日本的自然風物、鄉(xiāng)風民情,飽含年代感的傳統(tǒng)民俗生活。有意思的是在2012年倫敦攝影家畫廊策展人將須田一政評為最被低估的日本攝影大師, 又在2013年東京攝影美術館舉辦須田一政的大型回顧展“無風的片刻”,須田一政終于在亞洲獲得了遲來的肯定。這位在大阪藝術大學攝影系做過教授,退休并定居于千葉市的低調攝影家終于再一次被藝術圈關注。在須田漫長的五十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閃亮、新奇、卻始終躲藏在世人的視線后面的一位攝影師。
二、須田一政的攝影風格
上世紀七十年代雖然是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但是催生出一批世界級的攝影大師。這些攝影家在社會的潮流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各自的攝影方式為這個時代編織一本宏大的影像詩集,而須田一政正是是其中一員。
《風姿花傳》是從1975年開始,在《每日攝影》上分八次連載完成的長篇攝影系列?!叭裟軐⒋嘶?,由我心傳至君心,謂之風姿花傳?!边@句話出自日本室町時代一代能樂大師世阿彌的藝術理論著作。須田一政借用此書表達自己的攝影觀念,他所做的也是用攝影來將自己心中的感覺傳達給他人?!睹裰{山河》于1978年開始連載于攝影雜志《日本相機》,由日本攝影評論家田中雅夫撰寫配文,須田一政在1978-1979年在日本各地拍攝的民謠和各式各樣的祭奠。從這些方形畫面中看到人們因為祈禱而聚集起來,祭祀變得熱鬧非凡,有人跳舞有人奏樂,也有人依舊自在地過著日子。須田一政用鏡頭拍下了這些最能體現(xiàn)日本民間的瞬間的影像?!段业臇|京100》,這本出版于1979年的畫冊收錄了須田一政用6×6畫幅拍攝的100張東京街拍,拍攝于他從小生活長大的東京神田地區(qū)。打棒球的少年,祭日慶典時穿著和服的女人,下町的街角,在這本書中處處可以找到日后為人津津樂道的”須田調”。他的眼睛從來不為什么特殊的日子或者事件所吸引,而是從自己每天看到的、司空見慣的場景中尋找自己心中的刺點,仔細看的話,總感覺有種莫名的奇異之感,讓觀者得以窺視到隱藏于“日?!迸c現(xiàn)實的夾縫中的那種差異?!端芍镎Z》,這本2013年出版的作品集是須田一政晚年得意之作。這一次,與以往不同,松柏的蒼勁、質感、伸張并沒有桎梏在畫面之中。比起早期作品中的視覺張力,暮年的須田,在《松之物語》中留下的是他弦繃多年后的松弛。這種松弛,并未讓觀者遠離,而是帶著他們跌落到作品之中。有評論說,須田的作品,體現(xiàn)了他對“自由畫幅的表現(xiàn)下,唯一不自由的就是攝影”的感悟。須田做為一個嚴謹?shù)娜毡緮z影藝術家對相框內的影像未曾有一刻真正的放松。
三、結語
須田一政喜歡用鏡頭記錄各種有趣的街頭瞬間,常常從被攝物的背后拍攝,閃光燈的使用絕對是須田作品標志性的特征之一。須田一政的片子散淡、平凡、樸素,卻有濃濃的回憶情愫。他定格的幼兒、少女、青年、老婦;行人、鄉(xiāng)民、舞者、歌姬,總帶有一副不自然的神態(tài)。他們閉眼、斜視、翻眼、下探、微闔,卻配合著正常自然的姿態(tài)。這種對象在既有表達中不被發(fā)現(xiàn)的恍惚跳脫,被須田一政攝入囊中。就好像在一頭烏黑順垂的黑發(fā)中,藏著一根不合時宜的銀絲,而須田略過黑發(fā)的尋常美,放大了銀絲的“異世界”。這根“銀絲”將常規(guī)神態(tài)割裂開來,轉變?yōu)閴魢野恪h忽狀的非現(xiàn)實情境。它們沒有專屬的血肉身軀,卻時刻賦呆板的物體予鮮活。有時是木板,有時是鐵罐,有時是路邊的招牌,有時是一張撕破的海報,有時是發(fā)呆的木偶。當須田看到它們的時候,它們便活了起來。
總的來說,須田一政的影像在反應日本的傳統(tǒng)與信仰的同時,讓我們看到一個攝影家的肖像、以及攝影的本質:一個謹慎的藝術家,在自由的框架中背負著對攝影、對歷史、對日本、對宗教的尊敬,一步步接近被攝體后在按下快門的瞬間退后撤離。須田發(fā)現(xiàn)了美的生命存在于假象之中,他的作品不同于布列松式何藩式的瞬間美感,是瞬間之后之前的錯位,這種錯位在沒有經(jīng)歷專業(yè)教育的背景下很難解讀,可以說是審丑也可以說是另一種瞬間性,這就是攝影的語言,繞不開的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林路.低調的攝影家須田一政[N].中國攝影報,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