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參加校內數學競賽課執(zhí)教四年級上期《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一課時,針對進行例題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深入了教材,充分預設學生情況。對課堂主題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不斷改進的過程探究。
根據教材編排,先出示例題中的主體圖,直接引導學生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根據教學參考書的建議,展開了第一次教學。
1、讓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45×12和12×145。師:為什么用乘法?生:因為是在求12個145是多少千米。
2、然后讓學生嘗試練習求出算式 145×12 的結果。
3、老師巡視并請部分學生的把自己的計算方法過程寫在黑板上。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各種各樣,從而得數也就各不相同。
4、老師和學生一起評正,找到正確的筆算方法。請筆算正確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5、再練習。123×11 231×13
6、結合再練習和例題的練習讓學生討論小結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反思:備課時,覺得計算教學只要把算理算法講清楚就好了,所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然后學生有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經驗。因此也就沒有復習的過程。但畢竟是小學生,知識的遷移還存在問題,筆算時有把數位對錯的,有把兩個數相乘算成相加的,有只算一步的,百位上的數漏了乘的等等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興趣也不高,只是一個聽指揮的“好”學生。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讓我進行了再次反思,二次改進。
改進策略:
要想課堂學生積極參與起來,得讓你的課堂教學能吸引學生。我們著力于把枯燥的計算教學融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情景。
1、從師生對話中引出老師國慶自駕出游的信息:汽車每小時行 75 千米,行了 14 小時到達。從羅江到麗江的路程有多遠?讓學生筆算75×14,抽其中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算,并請他講講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老師小結方法在黑板上。(為后面的筆算方法奠定基礎)
2、再引出老師的女兒在出游時寫下的數學日記中的信息:遠方的表姐從西安乘火車到麗江,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行了12千米,一共行了17400千米。
師:表姐家到麗江真有這么遠嗎?17400千米。生:不對,應該沒這么遠?生:他算錯了。師:你怎樣想的?
3、生:我用估算的方法算了算,145×10 大約是1450千米,和17400千米相差太遠了。
生:150×10 大約是1500千米,和17400千米相差太遠了。
生:150×20 大約是3000千米,和17400千米相差太遠了。
生:數字都往大的估,都離17400千米差那么遠,肯定算錯了。
學生對同齡人的日記很感興趣,一下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再拋出問題,讓學生通過估算的方法來檢查路程計算是否正確,它的準確值的大致范圍,這里滲透了估算的意識,體現(xiàn)了估算的作用,同時也體現(xiàn)了算法的多樣性。學生發(fā)現(xiàn)這位日記中的孩子計算錯了,他們很想自己來算算到底有多遠,激發(fā)了孩子主動探究的熱情。
4、學生嘗試筆算,老師巡視指導。
5、做好的孩子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計算方法。
6、抽生匯報,交流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并小結。
反思:由于二次改進,新增加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復習,75×14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對舊知進行了回顧與梳理,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這也就無形中給學生們一種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方法滲透:知識的遷移。這次計算145×12時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少了很多,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算法時表述也非常清楚。順利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重點內容學生掌握好后,后面留出來的時間就可以讓學生在分層次的練習中熟練的鞏固算法,達到計算的實效。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