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居吟》是一首流傳至今的古琴音樂佳作,早在明代1425年的《神奇秘譜》中已有記載,并收錄于多部琴譜之中。該曲結構嚴謹,意趣生動,全曲采用散板,在短小的篇幅中多次出現(xiàn)調性轉變,是本曲特別之處。筆者試以龔一先生的演奏版本為代表,對琴曲的歷史、結構和調性、演奏技巧特點、音樂特點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和評述,力圖更深入地解讀此曲的傳統(tǒng)風貌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山居吟;結構分析;演奏技法;音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2-0107-03
一、琴曲《山居吟》的歷史
《山居吟》是南宋時期毛仲敏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琴小品,該曲結構短小嚴謹,音樂調性變化豐富,意趣生動,是一首深受文人喜愛的古代佳作。該曲最早記載于古琴譜集《神奇秘譜》,并收錄于《琴苑心傳全編》《五知齋琴譜》《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琴學初津》等多部琴著中?!渡衿婷刈V》對該曲題解為:“臞仙曰是曲者,宋毛敏仲翁所作。其趣也,巢云松于丘壑之士,澹然與世兩忘,不牽塵網(wǎng),乃以大山為屏,清流為帶,天地為之廬,草木為之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間。至若山月江風之趣,鳥啼花落之音,此皆取之無盡、用之無竭者也。所謂樂夫天命者,有以也夫。又付甘老泉石之心,尤得之矣?!薄段逯S琴譜》中亦記載:“毛子所作也。與世兩忘,弗牽塵網(wǎng),大山為屏,清流為帶,天地為廬,草木為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間,真乃樂天安命者也。音高潔,放蕩中流之意。高弦下指,必要老干沖足為妙?!盵1]不難看出該曲是一首以隱士山居為主題的音樂作品,表達著古人超凡脫俗、淡然忘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山水意趣和生活情趣。
《山居吟》自1425年以來曾由20多部琴譜集收錄,版本各異,其中龔一先生的演奏版本(據(jù)《五知齋琴譜》打譜)閑逸自在、中正秀麗、個性鮮明,具有較高的分析價值。本文以此為依據(jù),對琴曲的音樂結構、演奏技巧和音樂特點進行分析和闡釋。
二、樂曲分析
古琴曲《山居吟》全曲由三個段落加后奏段和尾聲組成。由于琴曲長期根植于民族音樂中獨立發(fā)展,已成特有的體系,不能機械地套用西方音樂的概念去解釋。這里的“段”亦不是西方作曲理論中的“樂段”,而是琴譜中已形成的自然分段。
第一段:
由跨越五度音的打圓入調,停頓在d音上盡量伸長,左手在弦上輕微移動,發(fā)出微弱的走弦音,速度極慢(=40),刻畫出一種空曠、遙遠、靜謐的畫面(譜例1),此時樂曲的調性并未明確。
打圓之后,bB羽調式中的bB、G、D主三音全部出現(xiàn),明確了主調的調性bB。在深山空谷幽靜的境界之中,連續(xù)級進上行的種子音調(一)開始出現(xiàn)(譜例2,用+表示),并貫穿全曲變化和發(fā)展。第一句以D、F、G音組成的簡短段落過渡到下一句。
緊接著(譜例3),演奏轉入下準音區(qū),音色松沉渾厚,曲調依然從種子音調(一)的發(fā)展而來,句子拉長,略帶起伏,從空虛中衍生實感,仿佛景象由遠及近,營造出風蕩山林、空谷傳響的意境。
第一段共包含兩個句子,均結束在羽音G上。
第二段:
第2段由跨越八度音的打圓開頭,似水擊巖石的堅韌,緊接著由種子音調(一)的變化重復句作為過渡,引出種子音調(二)(譜例4,用↓表示)。
此處出現(xiàn)了變宮A音,給原有的曲調帶來了新的色彩,為轉調做了鋪墊。經(jīng)過了一段模糊調性的狀態(tài),該句以羽音G收束,預示著bB羽調式的結束。
接下來(譜例5)氣息一轉,以F調的宮音f開頭,并多次強調該音,將曲調轉入F宮徵調式。
第二段頻繁的“進復”“退復”,旋律上下跳進,為高潮段的到來做了情緒上的鋪墊。此段接入譜例2的結尾小節(jié)作為過渡,以G商音結尾。
第三段:
第3段開頭回到bB宮G羽調(譜例6),旋律自由發(fā)展,氣息急促,節(jié)奏緊密,臨時變音B的出現(xiàn)給人動蕩不穩(wěn)定的感覺,連續(xù)的音符下行使情緒內在波動,描繪出一副山崖絕壁、跌宕生勢的壯觀景象。
第二句(譜例7)“打圓”在G音上同音反復,鏗鏘有力,由種子音調(一)和(二)變化而來的曲調兩次重復,層層遞進,將全曲推入高潮,仿佛滿谷松聲,濤聲不絕于耳,蒼松翠柏屹立挺拔,展現(xiàn)出自然風光的動態(tài)美,也是作者內心情感激動的表露。
此句變宮A音的出現(xiàn),再次預示著調性的轉換。結尾轉向F調,曲調由快至慢,隨即恢復平穩(wěn),以商音g結尾。
該段依然以譜例2中的材料過渡至“收音”,結于商音g。
收音處的演奏區(qū)間轉為下準音區(qū),取音蒼勁穩(wěn)健,余音悠遠,古拙沉逸,如作者內心的低吟淺唱,情感漸趨平靜。結束于G商。
全曲以一段泛音收尾(譜例8),在這段泛音中bB和F調的宮音均未出現(xiàn),是模糊的調性歸宿,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這支短小的琴曲素材精練,調性過渡自然,音樂流暢,結構如下表所示:
段落素材結束音宮調調性一入調 種子音調(一)種子音調(一)GbB二種子音調(一),種子音調(二)種子音調(一),種子音調(二)連接C-GbB-F三自由發(fā)展種子音調(一),種子音調(二)連接GbB-F收音后奏段GF尾泛音GF三、演奏技法特點
琴樂經(jīng)過幾千年衍變發(fā)展,流傳至今,得益于減字譜的發(fā)明,然而減字譜只能記錄弦位和指法,不直接記錄節(jié)奏、音高。在20世紀40年代,楊蔭瀏開始用五線譜標明音高,到了50年代開始興起琴曲打譜熱。[2]然而由于古琴曲中多散板和吟猱,無論是減字譜還是五線譜都無法將琴曲的微妙之處記錄下來,必須結合實際演奏,才能全面了解琴曲。本文中,筆者亦試將演奏技巧特點做分析和評述。以下為《山居吟》(龔一演奏版本)的演奏技巧特點:
1.氣息的處理
所謂“氣息”,體現(xiàn)在節(jié)奏的快慢、音符的強弱、吟猱綽注的徐急上?!渡骄右鳌分?,散板貫穿全曲,節(jié)奏并非規(guī)整,演奏者須遵循氣息處理好每個音的輕重緩急,使全曲具有連貫性。
2.注重左手的技法
(1)多次使用“奐”“撞”的技法?!皧J”即“非音階性的小進復,單一往來的揉弦”,給人帶來節(jié)奏不穩(wěn)定和搖擺的感覺,必須快速演奏方使樂曲更有情趣?!白病睘椤按笾赴聪业靡艉?,做急速進復,有撞擊之感”[3]。這些多種形態(tài)的裝飾音,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腔音”,彰顯出古琴曲獨特的韻味。
(2)注重左手“吟猱”。《山居吟》全曲中,大量使用吟猱對主干音進行裝飾,以豐富主干音的表現(xiàn)力。所謂“吟”,籠統(tǒng)地解釋為“左手按弦,右指彈弦出聲后,在音位左右做小幅度擺動”或“得音后,在音位右側或左側做兩三次固定節(jié)奏的小幅度擺動”,所謂“猱”,解釋為“左指按弦,右手彈出聲后,在音位兩側做大幅度擺動”③。該曲中“吟”的處理有“緩吟”“落指吟”“少吟”等,“猱”亦有“蕩猱”“落指猱”等?!拔逡糁?,半在吟猱”,處理獨立的按音時,佐以這些演奏技法使琴曲更加生動細膩。
(3)大量的“退”“復”等走手音。自唐朝以后琴曲漸漸由“聲多韻少”向“韻多聲少”轉變,旋律線更加婉轉復雜,而志趣及意趣表現(xiàn)得更為淡泊悠遠。
3.同音之間變化豐富
全曲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按音同音反復,在龔一的演奏版本中,同音之間(如譜例3第一小節(jié)的兩個g音)處理并不相同。除了譜面標注的“綽”“注”不同外,還對走音過程中對開頭和過程的強調做了不同處理,使音樂變化更加豐富。
演奏猶如二次創(chuàng)作,好的演奏能夠更好地詮釋樂曲的內涵和情調,以上所述的演奏技法,形成了《山居吟》獨特的風格與面貌。
四、琴曲《山居吟》的音樂特點
1.多次調性的轉換
經(jīng)過千百年的時代更替,琴曲創(chuàng)作在調式調性上有了長足發(fā)展。南宋時期的古曲《山居吟》雖全曲短小精悍,卻經(jīng)歷了三次轉調,極大豐富了曲目的表現(xiàn)力,是有別于其他古琴曲的亮點。此曲由借正調定弦演奏的bB宮G羽調式轉到F宮C徵調式,再轉入bB宮G羽調式,最后由F宮G商調式進入(收音)。其中多次出現(xiàn)調性模糊[4],并在無宮音出現(xiàn)的泛音中結尾。
2.全曲由散板構成
琴曲《山居吟》全曲由散板構成,未出現(xiàn)明確的節(jié)拍,是有別于其他琴曲的又一大特點。而“散”板并非毫無規(guī)律地“散”,而是“散在”氣息之中。[5]《國語》中說“天地之氣,不失時序”,音樂中一板一眼的運動也應符合自然規(guī)律⑤,在快慢之間、靜動之間誘發(fā)出意味深遠的藝術聯(lián)想。而此曲散板的生動氣韻,正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氣盛化神”的審美追求。
3.裝飾音豐富
古琴曲《山居吟》大量使用“吟”“猱”“綽”“注”“撞”“奐”“退復”等左手技法對音符進行修飾,有別于唐朝之前“聲多韻少”的琴曲(如《廣陵散》《神人暢》等),更加凸顯著琴樂古樸恬靜、意韻深遠的藝術特點。
結語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淡泊避世隱居山林已成為生活的向往,純真無邪的山水田園已成為精神的歸宿,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隱逸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歷代的文人。筆者在分析《山居吟》這首經(jīng)典古琴小品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在琴曲創(chuàng)作和演奏中流露出的“清、微、淡、遠”的審美追求,正是這種文化內涵造就了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
[參 考 文 獻]
[1]查阜西.琴曲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 章華英.近百年來琴樂之傳承與發(fā)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5(01):30.
[3] 龔一.古琴演奏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龔一.琴曲探微[M/CD].上海:龍音制作有限公司,2015.
[5] 杜亞雄,秦德祥.中國樂理教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
[6] 王震亞.古琴曲分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7] 許健.琴史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 章華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