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哥德爾不完全定理揭示了數學認知的局限性,任何一個含有初等數論及一階謂詞邏輯的形式證明系統(tǒng)中,都存在這樣的命題,在此(封閉)系統(tǒng)中,依靠系統(tǒng)中的公理及一階邏輯演算方法,既不能證明該命題為真,也不能證明它為假。哥德爾在定理的證明中開啟可計算理論(遞歸論)之門,用現在成熟遞歸論的結果重新認識哥德爾不完全定理,使其變得更容易接受。近年來,機器學習取得突破性成果,由此引發(fā)有關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代替人的思維能力等熱點問題討論。針對這一問題,如果承認“人工智能”是在一個交互計算系統(tǒng)中完成的,那么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給出的是否定回答。
關鍵詞:數學認知;遞歸論;形式系統(tǒng);哥德爾不完全定理
中圖分類號:O141.1
文獻標識碼: A
人類文明的進步體現在對自然和社會認知的推進,數學作為一種抽象的表達工具,在認知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伴隨著數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數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數學家們都力圖想用一個統(tǒng)一的數學系統(tǒng)“一統(tǒng)天下”。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皆數”(這里的數指有理數),結果發(fā)現直角邊長為1的等腰三角形的斜邊長(2)無法用有理數表示,由此產生第一次數學危機,從而導出無理數的產生[1]。用現在數學的眼光看,實數集R中有理數部分僅占很小的一部分,稀疏到測度為0。
到了二十世紀初,希爾伯特曾經有一個宏偉計劃:想為全部的數學提供一個(排除悖論在外)安全的理論基礎,讓所有數學證明過程能夠統(tǒng)一到一個形式系統(tǒng)中,按照一套通用規(guī)則,完成任意一個真命題的證明。不幸的是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出現,完全毀滅了這個美好的愿望。
1 哥德爾不完全定理概述
1931年,著名數學家哥德爾(Gdel)提出形式系統(tǒng)的不完全性理論,具體內容包含兩個定理[2-4]:
第一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tǒng),都存在一個命題,在這個系統(tǒng)中,既不能證明該命題為真,也不能證明它為假。
第二定理:如果形式系統(tǒng)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能在S內證明。
初等數論是指建立在自然數集合N上的算術系統(tǒng),其運算包括普通的加、減、乘、除法運算、其命題涉及數的性質、數之間的關系等。當然,其中的減法和除法需要作一些簡單限制,保證運算封閉。一階謂詞邏輯主要提供一個符號化描述語言及形式證明方法,以其合式公式描述一個合法的命題(判斷)陳述,以其形式推理描述一個命題的形式化證明過程。
形式系統(tǒng)需要一個描述語言L,初等數論指Peano算術系統(tǒng),Peano算術系統(tǒng)中公理集是由真命題構成的一個遞歸集。在嚴格的數學語言表達下,哥德爾得到的不完全定理可陳述為[3]:存在語言L中的一個命題描述σ,滿足如下條件:
(a) 如果Peano算術系統(tǒng)是協(xié)調的,則σ不可證明;
(b) 如果Peano算術系統(tǒng)是ω-協(xié)調的,則σ不可證明。
其中,協(xié)調性指不存這樣的命題,在系統(tǒng)內能同時形式推導出命題本身及其否定命題。
哥德爾不完全理論被稱為20世紀最有意義的數學真理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最有震撼力的發(fā)現,是現代邏輯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告訴我們: 真與可證是兩個概念??勺C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證。通俗地說,真的只保證存在性,但可證你得給出證明過程。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數學的范圍,它不僅使數學、邏輯學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引發(fā)了許多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并且涉及到邏輯學、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宇宙學、乃至當今的熱點話題——人工智能。2002年8月17日,著名宇宙學家霍金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弦理論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哥德爾與M理論》的報告,認為建立一個單一的描述宇宙的大一統(tǒng)理論是不太可能的,這一推測也正是基于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從辯證的角度看:可解是相對的,依賴于形式規(guī)則系統(tǒng);不可解是絕對的,即任何界定規(guī)則系統(tǒng)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在該系統(tǒng)中不能機械地完成它的求解(證)過程。正如尺規(guī)問題的不可解性,僅用直尺和圓規(guī)不能三等分任意角,但適當修改規(guī)則是可以做到的[5]。從這個意義上講,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出現是合情合理的。
針對近年來機器學習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而引發(fā)有關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代替人的思維能力等熱點爭論問題,如果承認“人工智能”是在一個交互計算系統(tǒng)中完成的,那么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給出的是否定回答。
2 數學危機推動數學認知
在數學史上,曾經發(fā)生過三次數學危機,每次數學危機從產生到解決都帶來一次數學認知的飛躍[1]。危機的出現,表明數學描述的認知規(guī)律尚有漏洞;危機的解決不僅是補漏,更重要的是將數學認知推進更深層次。
2.1 第一次數學危機: 無理數的發(fā)現
危機發(fā)生于大約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古希臘時期,起源于根號2的發(fā)現,到公元前370年左右,以無理數的定義作為危機結束的標志。在此之前,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皆數”。源于對長度、重量和時間等簡單度量的需要,用整數商表示分數建立有理數體系,當時認為用有理數就能足夠表達了這些實際量度。但是,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度表達卻超出了有理數系。這沖擊著當時希臘人持有的“一切量都可以用有理數表示”的觀念,并建立無理數概念以解決第一次數學危機。現在看來:以直線上的點所表示數,除有理數表示的點之外,尚有更大更精彩的空間。
2.2 第二次數學危機:無窮小量的表述與微積分基礎定義的爭論
危機發(fā)生在十七、十八世紀,圍繞微積分誕生初期的基礎定義展開的爭論,這場危機最終完善了微積分的定義和與實數相關的理論系統(tǒng),并基本解決了第一次數學危機時關于無窮計算的連續(xù)性問題。微積分的應用推向所有與數學相關的學科加以應用,得益于這場大討論。
其實,這次危機的萌芽出現在大約公元前450年,芝諾注意到由于對無限性的理解問題而產生的矛盾。芝諾的關于時空的有限與無限的四個悖論中,“兩分法”悖論最為著名:向著一個目的地運動的物體,首先必須經過路程的中點,然而要經過這點,又必須先經過路程的1/4點……,如此類推以至無窮。結論是:無窮是不可窮盡的過程,運動是不可能的。
芝諾揭示的矛盾是深刻而復雜的。經過許多人多年的努力,終于在17世紀晚期,形成了無窮小演算——微積分這門學科。在微積分大范圍應用的同時,有關微積分基礎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關鍵問題就是無窮小量究竟是不是零?無窮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由此而引起了數學界甚至哲學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爭論,造成了第二次數學危機。
直到19世紀20年代,一些數學家開始關注微積分的嚴格基礎。從波爾查諾、阿貝爾、柯西、狄里赫利等人的工作開始,到威爾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的工作結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基本上解決了這些矛盾,為數學分析奠定了一個嚴格的基礎。
危機并不可怕,第二次數學危機不但沒有阻礙微積分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反而讓微積分在各個科技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解決了大量的物理問題、天文問題、數學問題,極大地推進了工業(yè)革命的進程。
2.3 第三次數學危機:集合論中悖論的發(fā)現
危機產生于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當時正是數學空前興旺發(fā)達的時期。危機源于在康托爾對集合的描述性定義中被發(fā)現存在悖論。1897年,福爾蒂揭示了集合論中的第一個悖論。1902年,羅素發(fā)現了著名的羅素悖論,由集合概念本身就能直接描述這個悖論:定義滿足性質“x x”的對象全體構成一個集合A={x | x x }。那么,A作為一個對象,是否在集合A中?即“A∈A”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么它應該具有性質“AA”; 如果它不成立,就應該有“AA”,即A作為對象滿足集合A要求的特征性質,從而有“A∈A”。
由于數學的基礎描述工具是集合論,羅素悖論使整個數學大廈動搖。弗雷格在收到羅素的信之后,在他即將要出版的《算術的基本法則》中寫道:“一位科學家不會碰到比這更難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時,它的基礎垮掉了,當本書等待印出的時候,羅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于這種境地”。于是,終結了他十多年的刻苦鉆研。
解決第三次數學危機的方法是引入公理集合論,數學家們通過將集合的構造公理化,以排除上述類似集合的存在性。此后,希爾伯特曾經的宏偉計劃中,為建立安全的數學理論基礎,首先是將悖論排除在外。
7 Gdel不完全定理的簡化版本——遞歸公理系統(tǒng)的不完全性
本節(jié)給出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一個簡化版本——遞歸公理系統(tǒng)的不完全性,其不完全性定理的證明直接來自于“真命題集TP不是r.e.集”。實際上,由定理6.5,TP是一個產生集,系統(tǒng)中的不可證明命題不僅存在,而且可以由TP的產生函數對應的算法產生出該命題的編碼。從而否定回答第6節(jié)中的問題2:是否存在一個以真命題集TP的某個子集為公理的形式證明系統(tǒng),在此系統(tǒng)中,可以證明TP中每一個命題?
在前述含有初等算術的一階邏輯語言L下,一個形式證明系統(tǒng)是一個序對(A,D),其中A是命題集S的一個子集,作為系統(tǒng)的公理集合;D是S中由公理可證明的形式證明下嚴格定義的集合。
考慮系統(tǒng)(A,D)滿足如下條件:
(1a) “證明”可有限描述,從而一個證明可以編碼成一個自然數;
(1b)如果公理集A是遞歸的,則問題 “p是來自公理集A某個命題σ的一個證明”是可判定的。
這樣的公理證明系統(tǒng)稱為遞歸公理證明系統(tǒng)。借助于編碼技術,集合A和D可以視為兩個自然數子集,則A和D都是遞歸集。
我們現在可以將第6節(jié)中的問題2解釋為:
(2a)A是一個遞歸集;
(2b)真命題集TP中的可證明的命題是指:利用公理A對其進行證明的命題,其證明可以“精準描述”。
在上述限制下,第6節(jié)中的問題2可以解釋為:是否有一個遞歸公理系統(tǒng)(A,D),真命題集TP每一個命題都是可證明命題?
形式上,在這種“精準描述證明”的意義下,考慮證明系統(tǒng)(A,D)的兩個基本性質:
(2b1) 協(xié)調性:不存在命題σ,使得σ,σ都可證。
(2b2)完全性:對任意的命題σ,或σ可證明,或σ可證明(σ可反駁)。
于是,不完全性是指:存在命題σ,σ和σ都不可證。即σ成真不可證明,成假也不可反駁。
由于可證明和可反駁都是需要算法支撐的,所以,哥德爾不完全定理在遞歸系統(tǒng)下考慮是合理而自然的。這樣一來,遞歸論的方法就能用上。
引理7.1 在任意一個遞歸證明系統(tǒng)(A,D)中,可證明命題集Pr是一個r.e.集。
證明 設Pr是真命題集TP中可證明命題集,由于證明都可以有限描述,則Pr是一個能行枚舉集。由于公理集A是遞歸集,則下面定義的謂詞M(x,y)是可判定謂詞。
9 結束語
哥德爾不完全定理所述的Peano算術系統(tǒng)是一個遞歸系統(tǒng),借助于哥德爾編碼技術,將可以有限描述的命題對象、形式證明編碼成自然數,則問題討論轉移到自然數集上。于是,遞歸論中的工具和結論可以熟練運用。
本文基于遞歸論的一些基本結果解讀哥德爾不完全定理及其證明,文章中的相關結果主要來自文獻[3]。全文中一個關鍵性的遞歸可枚舉(r.e.)集合K={x:φx(x)↓}及其補集K作為產生集的性質起到重要作用,其中集合K本身的定義來自于對角線思想。
在證明過程中,結合可證明命題集關聯指標集Pr*,以及可反駁命題集關聯的指標集Ref*都是r.e.集的性質,利用伴隨于產生集K的產生函數的全可計算性,哥德爾不完全定理中所需要的自身及其否定均不可證明的命題σ:=m—K— 可以能行構造。
為方便讀者理解哥德爾不完全定理及其證明,文中比較全面地羅列了相關背景、基礎知識和處理方法,部分內容略顯多余和重復。
一個數學系統(tǒng)或體系總是在一套公理假設和一套形式推演規(guī)則下建立起來的,新結果的推導和結論的重用不斷地豐富這一體系,但其“根”還是在公理系統(tǒng)和推演規(guī)則,只要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性還在,一切形式推理的結果都連著這個“根”,哥德爾不完全定理表明:基于一個協(xié)調的封閉數學系統(tǒng),其認知有其局限性。從辯證的角度看:可知亦可解的問題對象不過是相對的存在,不可知亦不可解的問題對象是絕對的存在。
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內涵及應用涉及領域較多,限于水平,作者不敢妄加評述。近年來,機器學習取得突破性成果,由此引發(fā)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代替人的思維能力等熱點問題討論,針對這一問題,作者認為:如果承認“人工智能”是在一個交互計算系統(tǒng)中完成的,那么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給出的是否定回答。
參考文獻:
[1]胡作玄.第三次數學危機[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360百科.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EB/OL].[2018-04-28].https://baike.so.com/doc/6603875-6817662.html.
[3]CUTLAND N. Computability——An introduction to rescurisive function theore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4]楊東屏. 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剖析[J]. 曲阜師范大學學報, 1993, 19(1): 31-36.
[5]R·柯朗,H·羅賓. 什么是數學[M]. 左平,張飴慈,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6]ARORA S, BARAK B.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An Modern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WEIHRAUCH K. Computable Analysis——An Introduction[M].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0.
[8]M.戴維斯. 可計算性與不可解性[M].沈泓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周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