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在窗明幾凈的高樓大廈,可我們總想看看原味十足的土房石屋;走在平整的水泥大道上,我們總希望踩一踩鄉(xiāng)間松軟的土路,總想聽一聽腳踩在石板路的清脆嗒嗒聲音;用著煤氣電磁爐,卻總愛看一看裊裊的炊煙,總想感受一下在野地用餐的滋味。是的,我們總喜歡到那尚未開發(fā)的鄉(xiāng)野古村、蠻荒自然,放慢腳步,讓心靈在此地棲息,讓思緒在這里放飛,使茫然而疲憊的心靈變得澄清一些,舒緩一些,簡單一點,放下點什么,得到點什么,然后再融入現(xiàn)代,享受文明。
鄉(xiāng)村游,給我們帶來許多放松和與自然親近的機會,而那些還不被許多世人知道的地方,更令我們心向往之。那里人少寂靜,環(huán)境潔凈。到那里,你看到的不是攢動的人頭,而是你想看到的美景,能讓心靈靜靜品味美景,默默與自然對話。朋友,在太行山腳下,就有這樣一處“養(yǎng)在閨中人未識”的可去之地——大洼村。
大洼,太行山腳下——涉縣的一個自然村。它位于更樂鎮(zhèn)政府駐地東南十六公里處的深山區(qū),現(xiàn)有人口三四百。我們驅(qū)車從更樂鎮(zhèn)出發(fā),沿下江線東南行駛。公路隨山勢蜿蜒前伸,汽車在崇山峻嶺中前行。如果你不想錯過路途的風(fēng)景,那可別把車開快。你難得見到那一座座植被茂密的山體,宛如一層層綠色的錦屏;也難得見到那立陡的石崖以及石崖上橫空而出的奇形怪狀的各種樹木;還有溝底潺潺而淌的歡快清溪。隨處停車開窗,在你的頭頂,不同的鳥兒為你唱著悅耳的歌,在你的身旁飛來閃去歡迎你。
經(jīng)三合村、張家莊二街、滿市口、南漫駝村,全程約十六公里,按一般速度總共四十多分鐘便可到達。剛進入村莊看到的是一些新式的民房,白色的墻壁與夏日植被茂密的綠色山體交相輝映,對比鮮明,色彩清麗。再往村后走就像回到了上個世紀,一種濃濃的原始古樸之氣悄然襲來。我們所行走的這條村中的大路,大概有四五米寬,大路兩邊的石崖上就是依山居止的石頭屋??催@些石崖至少四五米,有的十幾米不等。也許為了防御,也許為了增加地上建筑的面積,雖然房屋就建在石崖上,但是臨路的一面石屋,外墻較內(nèi)墻高許多,并且家家外墻相連并與石崖砌成了一個曲尺的平面。臨街的這些石屋墻面,大多沒窗或者窗戶較小,正房大多是二層。當我仰臉看到這一切時想起了藏族的碉房。
我國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和木,而用石頭作為建筑材料的比較原始的代表民居莫過于藏族、羌族的傳統(tǒng)碉房。碉房一般一排數(shù)十家,非常壯觀,宛如古代的城堡,故名碉房。羌族自古以來就有壘石建碉房的習(xí)慣——“依山居止,壘石為屋”。他們的碉房上窄下寬,頂平,窗戶小而少,一般二至三層。我們看到大洼村的石屋和碉房外形特征和居住情況有許多共同的特點: 依山居止,壘石為屋、窗戶小而少、一般二至三層。底層都做牲畜的圈,二層可以做人的居室,兼做儲藏室。大洼村的石屋三層一般做儲藏室,碉房的三層是常做經(jīng)堂的。所不同的是藏民的碉房外形一般都是下大上小,頂平,而這些石屋二層的正房大都是青瓦房頂,其他的,有的是平頂,有的是瓦房。臨街的這些石屋大門都不朝街。這些石屋因地成形、高低鑲嵌、錯落有致,排列分布于山石上?;蛞郎骄蛣轂閴?,或架空壘石為屋。每一座石屋又是一座獨立的小四合或三合院落。只是由于地勢的問題,院子一般不大。這是山地,石頭很多,建筑石屋,確實因地制宜、物美價廉、實惠方便。個別石屋現(xiàn)已無人居住,窗戶破敗,石墻裂縫。
讓我們走一走獨拱石橋。這座獨拱石橋橫跨大路上,把兩山上的兩半村莊連為一體。這座石橋,全部用石頭建成,跨度約四五米,下面呈拱形,上面是平路。橋兩邊擺放著幾塊石頭,算是橋欄。這座橋上下都能通路,被鄉(xiāng)人戲稱石頭立交橋。到村里轉(zhuǎn)一轉(zhuǎn)。村中多是石板路。石板路被歷史打磨得光滑可鑒,有的很陡,仿佛石梯。石縫中的青草一簇一叢,別有風(fēng)味。驢石槽、石碾、石磨,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野氣息。
關(guān)于大灣村的起源,《涉縣志》有這樣記載:約在清康熙年間,張伯同一家從本縣更樂村遷此種地立村,因村坐落在一山窩內(nèi),人稱“鳳凰村”,故取名“大窩村”,后人習(xí)慣稱之為“大洼”。
穿過遙遠的時間隧道,仿佛看到張家的祖先來到這塊易守難攻的地方,一家老少披星戴月,使用原始的工具,筑起了第一座石屋。從此,石崖上、山腰間飄起了裊裊炊煙。一代又一代,他們就地取材,用石頭把石崖壘高,既可防止野獸的襲擊,也可以防止外族的侵犯。從此,他們繁衍生息,筑起一座座整齊的石屋,太行山腳下,又多了一個自然村落。
這些石屋,誰說不是張家先人當年的杰作呢?古樸穩(wěn)健的石屋向人們訴說著張家先人的勤勞、勇敢、執(zhí)著、頑強;也凝結(jié)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印證著歷史的滄桑巨變、蘊含著令人感動的藝術(shù)與生活真諦。夕陽照在這些石屋上,他們?nèi)缤瑵M臉褶皺的老人,在陽光下,在風(fēng)雨中靜默地遐想……也許在思念當年的主人,當年的熱鬧,或許還有當年戰(zhàn)爭的煙火。
餓了,到農(nóng)家飯館嘗嘗野菜的清香,品品柴火飯食的味道,看院內(nèi)的水窖清水盈盈,聽聽老人講那遙遠的傳說。然后在立交橋上看老農(nóng)在夕陽下荷鋤而歸——前面有一頭或黑或灰的毛驢,驢背上也許還馱著留著茶壺蓋的頑童;或者慢慢踩在石梯般的石巷里,看光滑的鋪路石,看古老的門樓,看斑駁的磚雕,看昔日精美的木刻……這原始味道十足的村落,會引起人們多少遐想,就讓我們的心靈在此得到暫時的休憩吧!
(作者單位:涉縣新北關(guān)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