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論》匯集了錢穆先生關于人生問題的講演合編,一輯為“人生十論”,一輯為“人生三步驟”,一輯為“中國人生哲學”。錢穆先生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諸如“心”“神”“自由”“命”“道”等入手,結合當今潮流風氣,探論人生終極問題。但如此深奧的問題,錢穆先生也不離日常生活加以討論,用較為淺顯的語言,啟發(fā)讀者追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客觀現(xiàn)實,思考中國人在現(xiàn)代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第一輯的“人生十論”中,錢穆先生從“人生三路向”“適與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與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個我”“如何解脫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們的心”“如何獲得我們的自由”“道與命”這十個話題展開了講演,范圍涉及物質與精神、心與未來等,為我們解決漫漫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帶來了一定的啟發(fā)。
其中錢穆先生關于“人生三路向”的講演最使我印象深刻,誠然,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人生只是一個向往,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沒有向往的人生。”漫漫人生八十載,我們只度過了約四分之一的旅程,經(jīng)過了幼年到青年,未來還有中年與暮年??偸锹牭讲簧偃税l(fā)問,“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生活在當代社會的我們,不同于過去先輩們有著為了解放新中國,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奮斗的崇高追求與向往,我們在摸索中前行,每個階段似乎都有自己獨特的憧憬,有著階段性的追求,但也有一個終極的目標。小階段任務的完成無非是為了最終人生有歸處時的安然。那么這人生的向往是什么呢?書中有言:“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為戀愛,二為財富?!庇谖叶?,“戀愛”有兩層含義,——“戀”是對祖先、榜樣的崇拜傾慕,這是不容易接觸到的,只能把愛意存在心里;“愛”則是對朋友、家人、情人等可接近的同時空存在之人的愛慕與關懷,這體現(xiàn)了人生中關于人際關系方面的向往。而錢穆先生所言的第二點“財富”,則范圍之廣渺非羅列所能完全,無論是抽象的權力還是具象的金錢,無論是抽象的思想豐裕還是具象可顯露出的,如繪畫等技能,都在“財富”涵蓋之內,然歸其根本,則是體現(xiàn)了人生中關于精神與物質方面的向往。
于我而言,似乎也是如此。年幼之事有些記不真切了,但也模糊記得那時的我和幼兒園中三三兩兩的伙伴們在家樓下的大榕樹邊嬉戲;在書桌邊攥著鉛筆和滿是算術題的本子較勁兒;放學回家后搬來小板凳,站上去用家里的黑板給爺爺講述我上課時的內容,儼然一副小老師的模樣……那時的生活確實大都是圍繞著家人、朋友、戀愛、啟蒙與學習的“財富”而展開的。后來的生活也大多如此,除了一些如學習內容上的變動、結交朋友時的相處方式的改變等,大體上依舊圍繞著這兩個詞語進行。
對于人生的逐步前進與追求,錢穆先生有其發(fā)人深省的見解,他說:“生命自我的支撐點,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內,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這就造成了這一種人生一項不可救藥的致命傷。你向前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虛。人生的終極目標,變成了并不在于獲得某種滿足,而在于無限地向前。滿足轉瞬成空虛。愉快與歡樂,眨眼變?yōu)闊炁c苦痛。逐步向前,成為不斷地撲空。強力只是一個黑影,充實只是一個幻覺?!痹阱X穆先生看來,人生是不斷地追求卻又無所滿足的過程,這段話讀來讓人有一種悲傷之感。是啊,你奮力地,用盡全身氣力地,朝著你的目標向前邁了一大步,或許你邁過了那道線,但邁過之后的滿足感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空虛與困惑,前路仿佛瞬間就變得迷茫了,此前的堅定不復存在。
在剛上大學時,這種感覺尤其強烈。高中三年的目標,無非就是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從我五歲開始,我就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個大目標一直伴隨著我成長。小學、初中、高中,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當高中學習落下帷幕,當高中畢業(yè)的那個暑假真正到來之時,我卻感到了深深的迷茫與感傷。全班同學一起在課室與難題奮戰(zhàn)的場景仍舊歷歷在目,可那一份沖勁卻隨著高考英語考試結束的鈴聲一下子泄了氣。是啊,沒有一堆堆的試卷山、沒有題海,那個暑假我們似乎應該過得格外輕松,可那個暑假卻變得異常煎熬與漫長……這不就如錢穆先生所言一般嗎?我們費盡心思,竭盡全力地朝前一撲,是撲過了我們的目標,可然后呢?我們仍舊沒有滿足,沒有覺得這是生命的終結,我們還有著更高的期許,想必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在一個又一個階段中,為了一個又一個目標不懈努力,人生就應該是積極的?。?/p>
談過了人生的向往、追求向往中的困境,在第二輯的“人生三步驟”中,錢穆先生講到了實際的三個階段,“第一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為與事業(y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文精神。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學要講德性性命?!痹诘谝粋€階段——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縱使如今科學發(fā)達,物質文明日新月異,我們的衣食住行同古代歷史上大相徑庭,但實際上就人的生命立場而言,衣還是衣,食還是食,住還是住,行還是行,在生活形式上古今雖有別,但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上,還只限于第一階段??v使在生活上有一些進步,仍只限于生命的維持與調養(yǎng)之上,沒有更深層次的意義。而第二個階段——人的行為,在錢穆先生看來,這個階段應該是“諸位可以做學問,可以立志養(yǎng)志,可以愛國家愛民族,一旦有機會我可以出來治國平天下。至于預備功夫,則是修身齊家。修身齊家是我們的行為,而治國平天下則可算是我們的事業(yè)。”人的行為一詞不單指的是拿起杯子、掃地等動作,更多指的應該是一項事業(yè)或意義更為深遠的長期努力動作,對于學生而言,是在基本課程方面的扎實鉆研、在實踐課程方面的踏實肯干,修身養(yǎng)性為了以后有機會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三個階段便是人生的歸宿了,人生的開端,便是衣食住行,而后應該是“講生活”。人生要有開始,可是也要有個歸宿。在錢穆先生看來,“喜怒哀樂古人有,今人亦有,將來的人還是有。這個人能表現(xiàn)一種十分恰當圓滿的喜怒哀樂,可做人家榜樣的標準的,中國人稱他為圣人,或者稱他為天人。與天,與上帝,與大自然合一。我們人生到這個階段,可以無憾了。我們修身齊家,能喜怒哀樂合于天性,亦可以無憾了。人的生命歸宿就在此。”錢先生眼中的人生歸宿,是在精神上的喜怒哀樂合于天性,不為外物所動。范仲淹曾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錢穆先生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揭示了古代仁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意為不因為外物的豐富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在范仲淹眼中,應當做到撇得開,放得下,更瀟灑地生活。誠然,衣食住行上無后顧之憂,精神文化上有所充盈,心態(tài)平穩(wěn)無所恃似是人生歸宿。但每個人在世上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沒有一模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在每個人的心中也有自己最后的向往吧。他人對于生命的感悟能給我們在困境時帶來啟迪,但絕不是指引我們前行的金科玉律。
從人生之向往到人生三步驟再到人生之哲學,讀《人生十論》使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二十年來的一些困境用言語有所解釋,未來的每一步都明確了自己的規(guī)劃,小目標的完成后接著的是下一站的開端。修身養(yǎng)性,眼觀天下,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shù)奈彷呅虑嗄辍?/p>
母親懷胎十月誕下我,啟蒙以懵懂感悟世界,尚是人生之來處。而后幸得恩師、書籍的啟迪滋養(yǎng)我成長,余下的生活希望能不失公允、秉承正確價值觀地努力邁進,活在當下,不問歸處。
(責任編輯 蒲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