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麥黃化現象近幾年呈加重趨勢,據調查,小麥黃化現象并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多種致病因,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對癥防治,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對于小麥黃化的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從耕作方式、栽培管理方面著手,從前茬收獲開始,注意按照規(guī)范化操作進行,切忌管理粗放,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以禾谷黏菌為防治對象,優(yōu)先選用抗病品種,規(guī)范農事操作,化學防治用甲基硫菌靈和多菌靈加根得肥灌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小麥黃化 ;致病因素 ;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21 文獻標識碼:B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58
小麥黃化現象近幾年有加重趨勢,通過筆者大范圍調查,小麥黃化現象并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只有確定具體地塊的致病因素,才能對癥防治,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 小麥黃化原因
1.1 土壤肥力不足
表現為次生根極少,分蘗少,葉色暗綠,葉尖黃,基本整塊地都有表現,而相鄰其他農戶地塊無此癥狀。
1.2 耕作種植方式不標準
播種前整地質量差,尤其是秸稈還田,旋耕、播種過深或秸稈還田層淺,導致根系發(fā)育不良,播種時鎮(zhèn)壓不實,播種過淺,致使分蘗節(jié)裸露,晚播弱苗田,遇上年前雨水少,墑情不足,沒冬灌的地塊等易引起次生根少而短,根系發(fā)育不良。表現為同一機械作業(yè)地塊有同一癥狀。
1.3 土壤板結或污染
土壤環(huán)境的惡化,如酸化、板結等,小麥根系發(fā)育困難,如遇上寒冬小麥的抗寒能力弱,返青后根系營養(yǎng)運輸跟不上,從而使葉片發(fā)黃。表現麥苗拔出后幾乎不見新根,黃花現象連片發(fā)生。
1.4 土壤鐵元素缺乏
小麥幼苗期葉脈失綠黃化,逐漸整葉失綠呈黃白色。
1.5 小麥黃花葉病毒?。╓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屬于個別年份的偶發(fā)性病害,又稱梭條斑花葉病,由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傳播引起的病毒性病害,靠病土、病殘體和水流傳播,該病苗期侵染,秋冬癥狀不明顯,來年返青階段表現癥狀。適宜土壤溫度5~15℃,當土壤溫度超過2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fā)展。小麥感病后,一般減產10~30%,嚴重者減產50%以上直至絕產。
2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先根據發(fā)病地塊的具體情況找出病因,對癥采取措施。
2.1 土壤肥力不足引起的黃化
應在返青期每667m2加施尿素5~10kg,起身或拔節(jié)期每667m2再施尿素12~15kg,或溝施磷酸二銨10kg。
2.2 耕作方式不標準引起的黃化
應及時冬灌,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提高分蘗質量,達到生根、壯根的目標,提升根系輸送養(yǎng)分能力和新陳代謝頻率。
2.3 土壤板結或污染引起的黃化
要等氣溫回升穩(wěn)定后,小麥返青時噴施葉面肥,待長出新根后再澆水施肥,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結合小麥后期1噴3防加入少量尿素促盡小麥后期生長,把損失降到最低。
2.4 鐵元素缺乏引起的黃化
可用0.75%~0.90%的硫酸亞鐵溶液噴施2-3次,效果良好。
2.5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防治方法
2.5.1 倒茬
通過倒茬種植蔬菜等非寄主作物,改變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條件,減少病毒傳播媒介來減輕病毒病的發(fā)生。
2.5.2 選用抗病品種
近幾年觀察,種植濟麥22、濟麥20、良星99、良星66等品種抗病強。
2.5.3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
小麥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施用充分腐爛的農家肥,用土壤中的微生物群抑制病菌的滋長,根據當年的氣溫情況,適時晚播,錯開病菌最佳侵染時期,使用外來的農機具要清理干凈并消毒,搶墑種植的小麥田要及時冬灌,培育壯苗,增加冬前分蘗,培育個體的抗病能力。
2.5.4 種子包衣
用含有多菌靈、惡霉靈或甲惡霉靈加殺蟲劑的種衣劑包衣包衣后播種。
2.5.5 化學防治
病田土壤消毒用多菌靈、惡霉靈或甲霜惡霉靈小麥播前用正常用量噴施土壤。
小麥返青后仍呈點片發(fā)生的地塊,要控制病毒在田間的大量傳播,可對發(fā)病的地塊進行藥物灌根處理,用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 200 倍液加根得肥或少量尿素灌根2~3 次,每次間隔 7d。
3 結語
對于小麥黃化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化學藥物防治為輔。利用農業(yè)防治方法,從前茬作物收獲開始,精細管理,規(guī)范操作,才能減輕病害的發(fā)生,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余素蘭,周蘭,葉長明.小麥黃化病研究[J].河南農業(yè)科學,
1986(11).
作者簡介:王延?。?970-),男,山東省德州市人,大學,研究方向: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及農作物抗病、蟲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