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在寫作時,常常會出現(xiàn),文章的表達語序混亂,缺乏條理性;言不由衷,表達不準確。本篇將談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聚焦“文眼”、發(fā)現(xiàn)“文體”、品析“妙語”,從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表達的精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字表達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言語表達;條理性;有個性;準確性
語文教什么?《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闭Z文應該是教語言。我們應關注“課文是怎么寫的”,緊緊扣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走進言語深處,關注表達形式,觸摸語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感悟語言散發(fā)出來的獨特氣息。
葉圣陶老先生曾言:“讀與寫甚有關系,讀之得法,所知廣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寫作練習。”可謂一語道破閱讀之于寫作的價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每一堂語文課我們都要以發(fā)展學生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活動,在日積月累中,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眾所周知,學生在習作時,語言表達總是出現(xiàn)語序混亂、缺乏條理性,人云亦云、缺乏個性,言不由衷、表達不準確的現(xiàn)象。針對此種情況,筆者在閱讀教學中試從三個方面入手,讓學生不斷地品賞言語表達,從中學會了言之有序,言之有味,言之準確。
一、 聚焦“文眼”,讓表達言之有序
表達的語序混亂,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困擾著不少學生。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作品,言語條理特別清晰。而“文眼”則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jié),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的關鍵。
教學時,一是可聚焦“題中之眼”,以開枝散葉法,點亮“文眼”,引導學生關注篇章表達的條理性。如,《彩色的非洲》圍繞題目中“彩色”一詞,篇章布局極具特色。教學時,我圍繞“彩色”一詞,巧設兩問,層層深入閱讀:一問,非洲給你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引導學生關注題中“彩色”一詞。二問:作者怎樣有條理地介紹各種彩色景物的?引導學生品讀文章首尾兩段呼應式表達,并關注“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段首句子,研讀如何過渡。至此,圍繞“文眼”作者如何以“總一分一總”方式構篇,如何運用關聯(lián)詞有條有理地巧妙過渡等,一一呈現(xiàn)眼前。不僅關注彩色的風光,更關注了構篇及過渡的表達。二是聚焦“文中之眼”,以上勾下聯(lián)法,擦亮文眼。揭全文之旨的句段在篇首中出現(xiàn),則后者必呼應;在篇末出現(xiàn)的句段,則開篇必點題;在篇中出現(xiàn)的句段,則結(jié)尾必顧之。因此,我采用上勾下聯(lián)法,點亮“文中之眼”。如,豐子愷在《白鵝》寫道:“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眹@此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不斷地品悟:作者如何從不同方面有條理地寫出鵝的高傲?如此撥開云霧,感受內(nèi)容,更學習“言”如何圍繞“眼”層層展開表達。
因此,在閱讀教學時,如能引導學生抓住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詞或句或段,品之、悟之,便能為習作中有條理的表達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 發(fā)現(xiàn)“文體”,讓表達言之有味
在學生的習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云亦云的情況,個性化語言更是少之又少,怎么辦?細品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文體的文章其表達是各具特色的:游記的言語常給人移步之感,如入其境;童話、神話、小說等文體,常以峰回路轉(zhuǎn)式的表達,帶來震撼……借助這些獨特的表達,能有效改變學生的習作現(xiàn)狀。
在閱讀教學中,教者可從文體特點設問,抓住關鍵品味。如,教學《頤和園》時,我順游記的特點啟發(fā):“作者游覽了多處景點。他是怎樣把我們從這一處帶到下一處的?!币龑W生聚焦每節(jié)首句“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從萬壽山下來,就是……”等。品讀后,學生明白了:作者運用了“走完……就來到”“從……下來”等詞巧妙地移步、換景,將景點巧妙連接,讓人如臨其境,并在游記習作中實現(xiàn)了會說會寫。
還可直面表達特色質(zhì)疑,創(chuàng)設沖突引發(fā)品味。如,教學《橋》一文,我抓住此小說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的表達特色,引發(fā)質(zhì)疑沖突:作者在小說開頭寫道:“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痹馐恰坝旰艽?,像從天上一下子潑下來、倒下來似的”,這樣寫不是更具體嗎?但作者為什么不這樣寫?通過對比、朗讀等,學生漸悟:兩字就成一句,簡短的句、段表達,極富個性,鮮明地創(chuàng)設出獨有的環(huán)境,強烈渲染出緊張、動魄的氣氛。
三、 品悟“妙語”,讓表達言之準確
如何解決詞不能準確達意、言不能準確由衷的問題呢?需要牢牢抓住表達準確、精妙的詞句,反復品悟。教材中的范例不勝數(shù)??蛇@樣做:
1. 在更換中,品味一個“字”,品悟用字的精準。如教學《頤和園》這一句:“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惫P者就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此句中的“滑”可以更改為“劃”嗎?里面究竟藏著怎樣的言語表達奧妙。通過換一換,不難悟出其用詞的精準。
2. 在加減中,品味一個“詞”,品悟用詞的精妙。在《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些話:“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就……,但是,如果……就……?!本渲械膬纱巍叭绻睖蚀_地寫出了伽利略的推想。這樣寫有何好處?能否去掉?在減一減發(fā)現(xiàn),去掉后,原意完全改變了。如何深刻體悟如何準確表達。再如,《橋》一文中“像潑。像倒。”可讓學生試著用加一加的方法,把句子表達得更具體些,體會運用短句之妙。
3. 在想象中,品味一個“點”,品悟標點的妙用。小小標點,往往蘊涵著豐富的形象、情感、意蘊,更是道不盡作者心中萬般言語、萬般情,可在想象畫面中體悟用法。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寫道:“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為什么不用頓號或者感嘆號?均可通過激活孩子的想象力,讀出意,讀出弦外之音,感悟準確運用標點的益處,學會使用。
語文老師只要不斷地聚焦“文眼”,發(fā)現(xiàn)“文體”,品悟“妙語”,就能引領學生含英咀華,吟詠精髓,品出有條理表達、特色表達、準確表達的真味,就定能逐漸走出言無序、言不準確的困境。
總之,“讀與寫是一個整體,沒有閱讀的作文課與沒有作文的閱讀課一樣,都是不完整的語文課?!碑斦n堂上教師關注的重心是“表達”,教學的內(nèi)容是“言語”,實現(xiàn)的途徑是“實踐”時,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而這也一定能促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和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程永麗.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zhì)[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6,(8):41.
作者簡介:
龔寶華,湖北省黃岡市,湖北省蘄春縣劉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