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學財
經學研究原本是相當冷僻的領域,不過,由于近年來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使得經學研究類圖書出版,無論在質還是量方面,都有了相當大的提升。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促使經學圖書出版持續(xù)升溫,與2015年、2016年相比亦不遑多讓。
一、經學文獻整理狀況
古籍善本秘藏于海內外圖書館,學者利用多有不便,因此文獻整理實為經學研究得以開展的基本前提。優(yōu)秀的整理本將不同版本匯于一編,對研究者來說更是增添了許多便利。值得欣喜的是,2017年有多種多年來學者們翹首以盼的重要的經學典籍得以刊行。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注疏”叢書新增郝懿行《爾雅義疏》、陳立《公羊義疏》兩種,“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則推出了朱熹《詩集傳》,“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系列新出的有孔廣森《經學卮言》(外三種),均為相應領域的重要典籍?!稜栄帕x疏》曾多次影印,尚還易得?!豆蛄x疏》素稱清代公羊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此前較為常見的只有清經解續(xù)編本、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及四庫備要本,整理者以四庫備要本為底本精心校訂,可以說意義重大。新出的朱熹《詩集傳》在版本、??钡确矫嫱瑯佑兄匾黄?,是《詩》學文獻整理的一項可喜收獲。
北大和川大兩套《儒藏》中經部文獻的出版均取得喜人的成果。北京大學出版社本年度出版了北大《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推出的《儒藏(精華編)》經部文獻十五冊十三種,包括《尚書集注音疏》(第17冊),《經典釋文》(第97冊),《春秋左傳正義》(第74、75冊),《讀書叢說》、《書傳大全》(第15冊),《儀禮正義》(第47、48冊),《春秋大事表》(第77、78、79冊),《儀禮注疏》(第42、43冊),《孟子注疏》、《孟子章句》、《孟子字義疏證》(第107冊),《爾雅義疏》(第125冊),《毛詩傳箋通釋》(第32冊)。這些著作雖然大多已有整理本行世,有的甚至還不止一種,但鑒于《儒藏》精華編叢書一向注重版本選擇,對于海外版本的搜集尤為用心,所以這些整理本仍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此外,繼2016年出版了《儒藏·經部》詩經類文獻22冊,2017年度四川大學出版社又以影印方式出版了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的《儒藏·經部》三禮類62冊、孝經類5冊、春秋類42冊。根據該研究所介紹,2018年將繼續(xù)出版《儒藏·經部》剩余的125冊。
兩套《儒藏》的經部文獻之外,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禮藏》和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孟子文獻集成》兩部大型叢書的出版進度也頗引人注目?!吨腥A禮藏》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主持編纂,力求搜集整理海內外現存全部傳統(tǒng)禮學文獻,2013年已出版13冊,2017年度又新出禮制卷總制之屬第三、第四冊和禮經卷周禮之屬第一、第二冊。《孟子文獻集成》由中國孟子研究院主持編纂,搜羅歷代《孟子》研究著作影印出版,2016年曾出版宋元輯14冊,本年度則出版了明代輯的部分著作,計28冊。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的“中國典籍日本注釋叢書”也很值得關注,2017年度已出版的“論語卷”五種,包括三野象麓《論語象義》、田中履堂《論語講義并辨正》、山本日下《論語私考》、山本樂所《論語補解》、松平賴寬《論語征集覽》,皆為日本江戶時代論語研究的重要著作,其中《論語征集覽》匯輯何晏《論語集解》、朱熹《論語集注》、伊藤仁齋《論語古義》、荻生徂徠《論語征》四種,頗具參考價值。
二、經學研究著作盤點所謂經學研究著作,這里主要是指針對古典經學著作所做的文獻研究與義理研究的文集和專著。以下依據經學研究著作分類的一般方法,將2017年度出版的相關圖書分為群經研究和專經研究分別盤點。
群經研究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以書代刊的集刊和專題論文集的編輯。近年來,隨著經學研究的持續(xù)升溫,已有多種經學研究集刊持續(xù)出版。2017年度,除了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20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經學文獻研究中心《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17、18輯,上海書店出版社)兩種老牌集刊繼續(xù)出版外,又有一種新的集刊創(chuàng)刊,即鄧秉元主編《新經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度共出版兩輯。此外,舒大剛主編《儒藏論壇》(第11輯)和北大《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所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兩種集刊所收主要論文亦是經學研究。這些集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前經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集刊之外,童嶺所編《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中西書局)及其所著《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中華書局)頗值得重視。前者仿民國學者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舊例,輯錄日本學者有關秦漢魏晉南北朝經學文獻考證方面的重要論文17篇,后者雖非經學文獻研究專著,但有若干章節(jié)專論日本漢籍《論語》的傳抄及《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偽古文尚書》殘卷、《禮記子本疏義》等日本藏稀見經學文獻。單周堯《勉齋論學雜著》收錄多篇出土經學文獻與海外經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呂友仁《讀經識小錄》收錄作者多年以來的經學研究論文,都是2017年度值得重視的著作。以上兩書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
專經研究方面,《詩經》向來是經學研究的重頭戲,研究角度也最多,2017年度似乎也不例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劉毓慶《詩經二南匯通》(中華書局)、《詩騷論稿》(商務印書館)、潘雨廷《詩說》(上海書店出版社)、鄧佩玲《〈雅〉〈頌〉與出土文獻新證》、邵炳軍《德音齋文集:詩經卷》(上海大學出版社)、王國雨《早期儒家〈詩〉論及其哲學意義》(人民出版社)、王浩《鄭玄〈三禮注〉〈毛詩箋〉語詞探源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徐海容《詩經綜論》(四川大學出版社)、郭持華《經典與闡釋:從“詩”到“詩經”的解釋學考察》(浙江大學出版社)、賀衛(wèi)東《先秦儒家“詩教”美育思想研究》(科學出版社)、余琳《詩歌中國:〈詩經〉〈楚辭〉與禮俗》(暨南大學出版社)等,另外,李玉良《〈詩經〉翻譯探微》(商務印書館)、曹振宇《〈詩經〉紡織服飾文化解析》(東華大學出版社)等著作研究角度雖非一般意義上的經學研究,但角度較新,對拓展《詩經》研究不無裨益。其中,劉毓慶《詩經二南匯通》是作者繼《詩義稽考》之后撰寫的大部頭著作《詩經匯通》的部分內容,廣搜歷代“二南”研究資料,又博采海外相關文獻,并加以考證,允稱力作。潘雨廷《詩說》是一部相當獨特的著作,潘氏長于易學,其說詩亦多結合易學而闡發(fā)政治教化之旨。邵炳軍尤長于著作時代考證,《德音齋文集:詩經卷》所收亦多為詩篇創(chuàng)作年代考證方面的文章。
《尚書》學方面的研究著作相對較少,有杜勇《〈尚書〉周初八誥研究(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朱建亮《〈偽古文尚書〉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錢宗武《〈尚書〉詮釋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郭愛濤《〈尚書孔傳〉虛詞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
禮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陳緒波《〈儀禮〉宮室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淵《〈儀禮·喪服〉服敘變除圖釋》(中華書局),雷銘《〈儀禮·士昏禮〉的文化學研究》(九州出版社),鄭憲仁《野人習禮———先秦名物與禮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顏春峰、汪少華《〈周禮正義〉點??加啞罚ㄖ腥A書局)、都昌縣陳贜研究會編《陳贜〈禮記集說〉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此外還有若干涉及禮制史和禮樂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如高明士《中國中古禮律綜論:法文化的定型》(商務印書館)、王貞平《唐代賓禮研究》(中西書局)、褚春元《禮樂文化與象征———對兩周禮樂文化的象征性藝術精神之考察》(安徽大學出版社)等。與2016年相比,2017年度禮學研究著作雖不多,但綜合來看,和前兩年一樣以《儀禮》為中心的古代禮制文化研究仍是該研究領域的熱門方向。
《易》學領域每年都有大量圖書出版,質量參差不齊,全面綜述幾無可能,這里僅對學術性比較強的著作略做介紹?!吨芤住方泜鹘庾x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修訂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修訂本)》,另有李炳?!吨芤坠沤涀⒔饪急妗罚ㄈA夏出版社)和李維琦《周易古經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致力于《周易》古經的還原、考證和解讀,是2017年度《周易》研究圖書中比較有特色的兩部。魯洪生《細讀周易》(研究出版社)一改通常依文本順序解讀《周易》的做法,設立“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等若干編,按專題解讀《周易》,方法較為新穎。專人研究方面,主要有:王緒琴《氣本與理本:張載與程頤易學本體論的建構及其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風《朱熹易學散論》(商務印書館)、譚德貴《項安世易學思想研究》(中華書局)、陶有浩《〈易〉理為宗———錢澄之易學思想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修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此外,還有陳欣雨《白晉易學思想研究———以梵蒂岡圖書館見存中文易學資料為基礎》(人民出版社),專門研究法國傳教士白晉的易學思想,也是2017年度頗可稱道的著作之一。如果說以上成果代表了《易》學研究往專精方向發(fā)展,那么跨學科研究的興盛則可說明《易》學研究領域的橫向擴張。在這方面,2017年度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跨學科視野下的易學叢書”六種,包括李定《符號學視野下的易學》、歐陽維誠《思維模式視野下的易學》、王俊龍《數理視野下的易學》、史少博《儒學視野下的易學》、楊效雷《詮釋學視野下的易學》、朱彥民《史學視野下的易學》,此外還有李長庚《〈文心雕龍〉與〈易〉卦關系探微》也屬于跨學科《易》學研究。
除了以上這些,2017年度《易》學研究領域還出版了一些不易歸類,卻比較重要的著作。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了現代《易》學大家潘雨廷的著作集,囊括了潘氏《易》學研究的主要著作。其他的還有谷繼明《周易正義讀》,章秋農《周易占筮學:讀筮占技術研究(修訂版)》(中華書局),杭辛齋《學易筆談·讀易雜識》(中華書局),成中英、黃田園《〈易經〉文明觀》(東方出版社)等。
《春秋》學研究方面,與近幾年相比,2017年度出版的著作數量上比較少,主要有:李偉軍《左傳集評》(北京大學出版社),方韜《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研究》,劉巍《左傳中的戰(zhàn)爭語篇描寫研究》,曾亦、黃銘《董仲舒與漢代公羊學》(上海人民出版社)。其中《左傳集評》收集歷代《左傳》評論材料,皇皇兩百余萬言,堪稱近年《左傳》研究的重要成果。從以上諸書可知,三傳之中,最受關注的仍是《左傳》,公羊次之,谷梁又次之。
四書學研究方面,《論語》相關研究仍是重頭,比較重要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幾種:趙紀彬《論語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高尚舉《論語誤解勘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么孝穎《〈論語〉與〈圣經〉的主題互文性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甘筱青等《〈論語〉的公理化詮釋:中日對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李友益《〈論語〉思想系統(tǒng)性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子安宣邦《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等。這些著作各有特色,其中,《論語新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論語》研究的一部名作,絕版多年,終于再版,讓人欣喜。《論語誤解勘正》收集大量關于《論語》的誤解并加以辨正,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孔子的學問》一書以《論語》的關鍵概念為線索,梳理日本學者理解這些概念的歷史,對國人閱讀《論語》也頗有啟發(fā)。《孟子》和《中庸》研究方面,2017年度值得關注的著作有楊海文《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齊魯書社)和陳!《中庸的思想》(浙江大學出版社)。另外,四書綜合研究方面本年度則有肖永明、陳峰等著《〈四書〉詮釋與儒學演進》(中華書局)。
三、經學史及其周邊問題研究著作盤點
周予同曾提出,在現代學術語境中,經學研究終要轉變?yōu)榻泴W史研究。從某種程度上看,上文盤點的許多研究著作其實也是經學史研究的范圍,只是基于主題集中角度考慮而劃歸各經之學下面。不過,如此一來本節(jié)可供介紹的著作就少了許多。
2017年度以時代或派別為主題的經學史專題研究著作主要有:黃開國《清代今文經學新論》(人民出版社)、姜海軍《宋代浙東學派經學思想研究》(齊魯書社)、張勇《梁啟超與晚清“今文學”運動:以梁著清學史三種為中心的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此外還有多種單經學術研究史著作出版?!渡袝穼W方面,有劉起荱《尚書學史(訂補修訂本)》(中華書局)?!洞呵铩穼W方面,繼黃開國《公羊學發(fā)展史》之后,曾亦、郭曉東也推出另一部規(guī)模更加宏大公羊學通史———《春秋公羊學史》三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兑住穼W史研究方面,2017年度出版的圖書較為豐富,主要有:丁四新《周易溯源與早期易學考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張延生《〈傳〉前易學及象數易學》(中央編譯出版社)、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中華書局)、楊效雷《中國古代〈周易〉詮釋史綱要》(中州古籍出版社)、問永寧《太玄與易學史存稿》(商務印書館)、王鑫《日本近世易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以經學為參照系,研究其他歷史文化現象的著作也有若干種,包括林聰舜《儒學與漢帝國意識形態(tài)》(上海人民出版社)、邊家珍《漢代經學與文學(修訂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方笑一《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浙江大學出版社)、汪高鑫《中國經史關系史》(黃山書社)。
綜上所述,2017年度出版的經學類圖書可以說相當豐富。從經學文獻整理來看,經過10余年依托大項目的努力,經學文獻整理已獲得巨大的成績,并且還在持續(xù)推進。從經學文獻和義理研究方面來看,文獻研究已到相當細致精深的程度,而義理研究則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对娊洝穼W、《易》學、三禮學、《論語》學是相對熱門的領域,其他諸經的研究則相對冷寂。而經學與其他領域的關系研究,著作相對較少,似乎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詩學視域下的漢代《詩經》解釋學與《春秋》家政治哲學綜合研究”(17YJC751045)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