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漸漸地,李娟看起來不再那么拘謹。
臺下都是她的讀者,年輕女孩多一些,個個素凈著臉。
陽歷3月底的長沙,有著與廣州相差無幾的溫度。土粉色的風衣,寬寬松松地掛在她的身上。她輕聲細語地回答讀者的提問,不知怎么表達的時候,就“唉,怎么說呢?”當眾糾結,然后就笑著。
她說自己不善談,又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所以就有了大段文字。
李娟的樣子與表現(xiàn),被形容“與想象中的一樣”,也有人表示不同意,“沒有想象中的土啊”。
2018年3月,李娟從新疆到了廣東、湖南、河南。這是她自寫作以來的20年間,首次與讀者面對面。她自稱“娟姨”,很多人認為她年輕得不應該這么稱呼。
李娟出生于1979年,1999年開始寫作。2010年,王安憶興奮地對梁文道說:“李娟絕對是我在今年最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臺灣作家朱天文說,她從李娟那里讀到了“獨一無二的新疆”。劉亮程說,他相信土地會像長出麥子和苞谷一樣長出自己的言說者,“而李娟,就是這樣一個言說者”。
在大眾讀者的印象里,關于新疆的寫作,不同于劉亮程的蒼勁與厚重,李娟更多的是溫暖。這也是讀者提到最多的詞語,他們從李娟的文字里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在遙遠的邊陲之域,流離失所的生活,物質條件與自然環(huán)境的艱苦,在她的文字里都變成了詩意;她的母親、外婆、哈薩克族小伙伴,還有雞、鴨、狗等,每個都仿佛就在你身邊。這是李娟最有魅力的地方,她永遠是小切口、小視角,不急不躁,一本正經(jīng)又不乏幽默地寫出很多人的日常,而那里又是新疆。
她這次站在讀者面前,是因為新書《遙遠的向日葵地》,那是十多年前她的母親在荒漠中開墾耕種的故事。風風火火如烈酒般的母親,經(jīng)常讓她自嘆弗如。
離開成名作里的阿勒泰已多年,李娟現(xiàn)在生活在烏魯木齊?!拔液苷诩铱磿?、養(yǎng)花、寫東西,可以好幾天不出門。非常依賴這種平穩(wěn)的生活狀態(tài)?!?/p>
城市里的生活,讓她不斷地試著開啟新的門,走新的路。
很多人贊美李娟單純。
“其實我不單純,我跟每個人都一樣,有自己的復雜和矛盾,而且我也認為單純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好作家?!?/p>
她的書有著“非虛構”的標簽。她說,書里涉及真實的人物,比如母親、鄰居,自己得對他們負責;就算記憶不準確,也盡量還原,達到逼近真實的狀態(tài)?!耙膊⒉皇钦f虛構不好,虛構有非虛構無法替代的好,只是我不擅長?!痹谒磥?,生活本來就不是平凡的,總有神奇的一面,不用刻意去挖掘。
有人說,貧窮是上天給她的禮物,因此才產(chǎn)生了那么好的文字。她卻認為,人們可能會追求樸素的、簡單的生活,但沒有人會去追求貧窮的生活,因為“它會磨損人、傷害人”。
“貧窮并不是禮物。命運讓我經(jīng)歷了那樣一段生活,我只能想辦法跟它和平相處?!崩罹暾f,“但如果真的可以避免那樣的生活,哪怕會失去這些美好的文字,我也愿意?!?/p>
她認為,自己就是很艱難地在梳理著自己的人生、回憶,往前走;對生活充滿憧憬,也未必是多么熱愛這個世界?!爸皇羌热换钪鳛閯游锏谋灸?,也需求關愛,也要去對別人好,對生活沒有多么大的期待,就是努力地活著?!?/p>
有人問她,是不是把流離失所浪漫化了。她認為自己沒有去做粉飾,“那樣太委屈自己了”。“生活里都是艱辛、痛苦,它們比美好、溫暖可能還要多。我去寫后者,這是我的軟弱之處,也是我堅強的地方。我不抱怨、不撒嬌,只寫與它相反的東西。”
她曾經(jīng)很排斥“寫作受到誰的影響”的問題,“一個作家的來龍去脈很復雜的”,后來她也認為自己把問題想復雜了?!皼]有哪個作家是天成的。可能前幾天讀的書都會有影響?!崩罹暾谧x一部網(wǎng)絡作品,“不是寫得有多好,而是很長。要堅持看完,才會覺得一件事情結束了”。
初中時期是她的閱讀之初,她讀到了《小王子》,當時不太明白,就是覺得很好。那時她意識到:“你不明白的,不理解、不認同的,也有可能是好的,沒有邊界?!?blockquote>“貧窮并不是禮物。命運讓我經(jīng)歷了那樣一段生活,我只能想辦法跟它和平相處?!崩罹暾f,“但如果真的可以避免那樣的生活,哪怕會失去這些美好的文字,我也愿意?!?/blockquote>
早在2003年,李娟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九篇雪》。此后,她的文章更多地散見于各大報刊。2010年10月,文壇為這位新秀召開了作品研討會,她被口口相傳,王安憶稱她的文字可以“一看就認出來”。
很快,10年前那個投稿往往“石沉大海”的羞澀女孩,成長為被各大出版商爭先約稿的作家。2010年11月,《人民文學》雜志“人民大地·行動者”的非虛構寫作計劃與李娟簽約。她和哈薩克族一家人一起在冬窩子里生活,以她的觀察和感受寫下哈薩克牧民的生活,一年之后,便以《羊道·春牧場》和《羊道·夏牧場》獲年度人民文學獎非虛構獎。
“李娟的敘述來自她的記憶深處,以及那片廣袤沉靜而豐腴的土地。她記住的,恰恰是易被人們所遺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現(xiàn)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蝕的、某種古老而民間的傳統(tǒng)。正是這種富有價值的、兼具深情與克制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使她的文學疆域遠遠超越具體的地理界線與時間限定,在廣大的時空獲得延伸性的力量。”當年的授獎詞給她這樣的評價。人們相信,更真實的李娟依然隱藏在文字背后。
離開牧場以后,李娟換過兩次電話號碼,曾經(jīng)相處過的哈薩克族人幾乎都失去了聯(lián)系,他們放牧要去很多沒有信號的地方,她希望有一天能找到他們?!拔矣昧撕脦妆緯懰麄兒湍嵌螘r光,那是一個熱情勇敢樂觀善良的民族,給了我很深的影響和溫暖?!?h3>“去年燕子”
很多讀者從長篇散文《冬牧場》及《羊道》三部曲中認識了李娟。
阿勒泰帶有細水長流的韻味,那里的一草一木成為李娟的寫作靈感,成就了一位作家對于生活喜怒哀樂的描繪和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她自己也說:“我的寫作就是一種水滿了溢出來的感覺,更多的時候,好像不是在創(chuàng)作文字,而是跟隨文字摸索前行?!?/p>
李娟的處女作,應該是給遠方的母親寫的信?!靶W二年級,一個月寫一封,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睂懲暌院?,再請隔壁的大哥哥檢查一遍有無錯字。記憶中文章第一次發(fā)表,是在初中時的???,寫的是穿涼鞋的故事。第一次投稿是小學三年級,上學時常常往學生讀物投稿,但一直石沉大海;后來離開學校了,再試著投稿,這才開始“轉運”。
2003年春天,李娟從烏魯木齊結束打工的生活回到阿勒泰。當時外婆已90多歲,還跟著母親在牧場上過動蕩的生活。李娟說,自己當時迫切需要一份工作,有穩(wěn)定的收入,才能帶著外婆進城生活,便四處尋求幫助。很快,李娟成為一名辦事員,做辦公室的服務性工作。5年的時間,過得還算平靜穩(wěn)當,但她始終不能習慣行政單位的性質和氛圍,也想省出大量時間去寫作,所以在存夠了5000元之后,就辭職了。
也是2003年,李娟開始接觸網(wǎng)絡。她覺得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相處有礙,是網(wǎng)絡保護了她,將她重重包裹,鼓勵她站出來大聲說話。于是,她才能有充分的機會和勇氣嘗試改變自己。她認為,網(wǎng)絡幫自己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成長。
那段時間她混天涯等論壇,網(wǎng)名叫“去年燕子”。直到現(xiàn)在,還有“去年燕子”時的讀者一直跟隨李娟的寫作軌跡?!翱赡苡凶x者會拋棄我,在他拋棄我以前,我已經(jīng)拋棄他了?!崩罹甑膶懽鳎坪醺诤醍斚?,其實不然。
十多年前,李娟的母親在烏倫古河南岸,承包了一片200畝的貧瘠土地,并連續(xù)3年在其上種植向日葵?!哆b遠的向日葵地》里,李娟用她一貫細膩而明亮的筆調,記錄了他們一家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種種細節(jié)。
烏倫古河發(fā)源于新疆北部與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自東南向西北,最終匯入準噶爾盆地北邊緣的烏倫古湖。離烏倫古河南岸這塊向日葵地最近的富蘊縣城,距離北面的阿勒泰市200多公里,距離南面的烏魯木齊市超過500公里。
《遙遠的向日葵地》的寫作,最早源于一家藝術館所策劃的一場題為“大地”的立體展。李娟應約寫了一篇七八千字的文章,展覽出來了,李娟沒去成,但是將文章精簡了數(shù)千字,并接連寫了好幾篇連載。這些文字漸漸打開了她遙遠的記憶,最終結集為她所說的“情緒激烈,但是又簡簡單單的書,就像向日葵一樣”。
自《冬牧場》和《羊道》之后,李娟只出版了一部詩集《火車快開》、一部散文集《記一忘三二》和幾部重版書,沒有諸如前二者那樣氣脈相連的長篇散文,直到《遙遠的向日葵地》結集誕生。
以往,李娟是用細膩、明亮的筆調,記錄辛勤勞作的人和他們樸素而迥異的生活細節(jié)。而“向日葵地”里的李娟,有點不一樣,她坦率地寫下了自己的孤獨和顛沛流離??赡苁且驗槟骋惶?,李娟害怕自己陷入這紛繁復雜的世界太深,也可能是她意識到,她與這個世界已經(jīng)漸行漸遠了,才會把這段十多年前的經(jīng)歷,以如此面目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以往,李娟是用細膩、明亮的筆調,記錄辛勤勞作的人和他們樸素而迥異的生活細節(jié)。而“向日葵地”里的李娟,有點不一樣,她坦率地寫下了自己的孤獨和顛沛流離。
她說,那片孤獨的向日葵地,是無盡的時光,也是一場無盡的等待。
文珍是《遙遠的向日葵地》的策劃組稿編輯,李娟還沒出過書的時候,就有人把她介紹給文珍,“可惜那時緣分不到,沒有出成”。同為新疆人的文珍,更懂得李娟的文字,她認為李娟給讀者呈現(xiàn)了城市里看不到又體會不到的生活,“很多種生活,對吧?!”
在文珍看來,其實生活在新疆那片土地上的人,都像李娟書中描寫的那樣,他們天生就很樂觀,刮風下雨、人心變幻,他們都能接受。新疆的每一個人,大概都像一個外交家,所有的事情見怪不怪,因為他們知道天高地遠?!拔艺J為她會越寫越好的,她已經(jīng)寫得內心非常強大,非常平靜,非常寬容了?!?h3>希望有一天知道故鄉(xiāng)是哪里
人是被時間磨損的嗎?不是的,人是被各種各樣的離別磨損的。李娟寫了與母親在客運站的離別過程,她出色的“共情”能力又一次顯了出來。
母親是李娟非虛構作品中一個很重要的主人公。與母親之間的情感,是李娟解不開的疙瘩:一方面她理解母親,欣賞母親美好的一面,豪爽的性情、堅強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等;另一方面,她又有點抵觸母親,因為母親的強勢、任性,與自己其實矛盾重重。她潛意識里有對母親的愧疚,她和母親不是一直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時間是分開的狀態(tài),分開了就會有猜測、舍不得,還有依戀。
2018年,李娟給母親買了輛新車,母親每天開車到城里上老年大學,表演節(jié)目、扭秧歌,每天過得很開心。李娟相信,她與母親都在盡最大的努力,為自己也為對方,更為這段母女關系。
現(xiàn)在的李娟認為,自己比以前過得好多了,以前寫阿勒泰系列的時候,“很壓抑”,窮盡了生活中的所有矛盾、糾結和痛苦;現(xiàn)在她開始專注于快樂的事情,比如跟小朋友交流?!扒f不要小看小孩子,你可能在生活中要照顧他,但是在交流過程中,他們都是強大的靈魂,難以掌握和把控。我很欽佩他們?!?p>
李娟出生于新疆,幼時被母親送回四川跟外婆生活,后來回到新疆,在阿勒泰山區(qū)跟著母親做裁縫、開雜貨店,并跟隨“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在牧場之間轉場生活?,F(xiàn)在,她多數(shù)時間生活在烏魯木齊這個城市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并沒有讓她對阿勒泰產(chǎn)生疏離感。實際上,她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她離開文字背景地后緩慢寫成的。她說,寫作就是這么溫和的過程。
每次說到故鄉(xiāng),李娟都很茫然。按她的理解,故鄉(xiāng)應該是童年生活的地方,但是她在那個四川小鎮(zhèn)并沒有生活很久,后來到了新疆的荒漠里。“沒有一個地方是長久生活過的,所以我的故鄉(xiāng)是哪里,我不知道?!庇谑撬筒煌5貙懩莾啥螘r光,“希望有一天我知道故鄉(xiāng)是什么,知道我的故鄉(xiāng)是哪里”。
李娟出生于新疆,幼時被母親送回四川跟外婆生活,后來回到新疆,在阿勒泰山區(qū)跟著母親做裁縫、開雜貨店,并跟隨“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在牧場之間轉場生活。
如果沒有其他意外—這個意外也許是婚姻,也許發(fā)生了別的什么事情—李娟說她不會離開新疆?!拔沂且粋€很懶的人,待習慣了就好,我不會像別人一樣,總是好奇陌生而美麗的遠方,我就生活在遠方。”
李娟說,自己從小就想當作家,喜歡讀書?!皶懽趾螅X得閱讀是很奇妙的事情,跟人聊天都沒有這么奇妙。”
真成為作家后,“沒有規(guī)律的創(chuàng)作習慣,沒有因為天天寫,寫空了,也沒有因為不寫,而寫不出來”;更不會有感覺無聊的時光,“童年時代倒是有無聊時光,因為不知道該干什么,后來就沒有難以消磨的時光,哪怕待著不動,哪怕心情不好”,因為寫作正是她所喜歡的事情。
一個同樣將自己的愛好發(fā)展為生活方式的讀者,送給李娟一束她自己扎的向日葵花。對于這位讀者困惑于什么是真實,李娟說:“我也會有這樣的困惑。很多時候,今天我所堅持的東西,明天可能就是一個笑話。你有一個矛盾、豐富、深邃的心靈,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