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童
展覽名稱:乘物游心—呂品田繪畫作品展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
展覽時間:2018年4月26日— 5月6日
展覽展廳:中國美術館3號展廳
展品數量:76件
呂品田:1959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畢業(yè)于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系,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全國文化宣傳系統(tǒng)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傳統(tǒng)村落保護和發(fā)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及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曾任《美術觀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呂品田先生多以書寫意味與水墨韻味并重的筆墨形式,營造“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丘壑,筆下的山川草木既非摹古得來也不全然為實景寫生,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筆意之作。對篤學深思者來說,所謂“師造化”絕不是空洞直白又或單擺浮擱地去描繪自然中客觀存在的景物,而是將對物象的觀照與對宇宙自然的理解融為一體,以此將“造化”的“形”與“神”同主體的“情”與“理”統(tǒng)一起來,使“中得心源”在內涵與方法上皆超越了情感宣泄或迷離囈語,從而實現“意”“象”的相契與升華,品田先生即是如此。在他看來,“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世界圖景中,自然與人是相通一體的,都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洪流的顯發(fā)。一切自然和文化現象皆以‘道’為本體,皆遵循宇宙生命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彼堰@種體認帶入到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的是高山大川中蘊含著的永恒生命力,所體現的是胸懷的開敞與心靈的充盈。
呂品田 《亂山蔥蘢》 紙本水墨 68cm×34cm 2014
呂品田 《秋聲》 紙本水墨 69cm×34cm 2017
在語言建構上,他并未過多眷戀那些陳陳相因的筆墨程式,而是立足于“筆墨”的根本屬性,以“狀物”與“寫心”來抒發(fā)自我筆意,“筆墨”與“丘壑”之間既相輔相成又各有意味,筆墨形式既“有筆有墨”、秩序精妙又不拘常法、率性灑脫。在作品《亂山蔥蘢》中,他以側鋒橫掃接以提按轉折的用筆形成了一個個具有構成關系的、富有秩序感的塊面結構,又以墨色渲染出空間、明暗、結構、層次,將那些塊面有機地組織起來并轉化為山勢的縱橫起伏和巖石的形態(tài)質地。這種皴法雖有“斧劈”之意,亦融入了斧劈皴的雄渾強勁,卻又較其更為蘊藉也更富生機,或許正是因其具備“有機”的感性特征,品田先生才稱其為“斫木皴”。在《磐石疊翠》《空山秋語》等小景作品中,大面積展示了這種皴法,在《秋聲》《云峰橫臥》等全景作品中又被升華為對山石竦峙、崢嶸崔嵬等宏觀態(tài)勢的表現。
呂品田 《江山秋色》 紙本水墨 138cm×69cm 2016
呂品田 《雨余塵埃少》 紙本水墨 138cm×69cm 2018
通過明晰的筆墨層次感和被強化的塊面構成關系中可以發(fā)現,他不但以此方式將對山川形質的獨特印象抽離出來著重表達,同時也在皴、擦、點、染、勾的過程中深入探究了筆墨形式中方圓、曲直、剛柔、虛實、輕重、緩急、疏密、順逆、濃淡、干濕等要素的多樣統(tǒng)一,將思維與經驗、情感與直覺全面帶入到筆法與墨法的相互滲透中,“寫”的意味又得以被凸顯。如在《曉風》 《鄉(xiāng)關夢回》 《江山秋色》《嶺樹重遮》等作品中,樹法多以中鋒刻畫主干,又多以“釘頭”起筆而后或勾勒、或點畫樹葉,筆筆相生、極富韻律。中景、遠景則破墨、潑墨方法并用,墨色濃淡枯潤變化精妙。表現山光浮動、煙嵐輕發(fā),則行筆左舒右展、剛柔相濟而墨色滋潤;描繪疾風勁草、樹影婆娑,則行筆起落翻飛、風馳電掣而墨氣淋漓。這些點畫形態(tài)之美、節(jié)奏律動之美和水墨滲化之天趣,皆源于他對媒材的充分把握,不僅體現出“心性”與“物性”之間的高度冥合,同時也反映了“真”與“善”在“美”中的投射,體現了他超詣卓然的審美格調與寬宏仁厚的內在品格。
在空間境象的營造上,品田先生極其講求對“遠”的把握,以此賦予作品以遠塵絕俗的詩意;另一方面,又通過“俯仰往還”的觀察方式來顯現主體在空間境象中且“游”且“觀”的精神軌跡,并以“遠”來為這種“游觀”提供視覺上的空間縱深,為主體建立了指向“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通道。以《曉霽》為例,觀者按橫卷從右至左的觀看順序投入視線,由右側的遠山游移至左側的近景,此時便能體察到他在空間結構中刻意弱化甚至消除了“高遠”和“深遠”,也就淡化了“高遠”之“?!焙汀吧钸h”之“幽”,僅強調“平遠”之“渺”,以此賦層次以渲淡,賦推遞以沖融。同時,他又通過對山石朝向和樹木疏密的設置,將觀者“載瞻載止”的視線在移步換景的過程中悄無聲息地引導回右側,最終平和、舒緩地彌散于遠山之中;又如《雨余塵埃少》,近半的篇幅皆為留白,故近景得以突顯,乍看起來頗似“邊角小景”,細讀起來卻又不止于此。觀者將視線投向畫面,首先便被近景“亂山喬木,碧苔芳暉”的氣象所吸引,目光反復游移于雄健峻峭的山脊和靈動清新的草木之間,玩味樹石的形質、態(tài)勢和陰陽、向背。而當觀者在“完形”的沖動下推遞視線,卻驀然發(fā)現“平遠”處的中景竟被寥寥帶過,目光隨即躍入更遠處的虛空,思緒亦漸漸躍向渺遠之境。
呂品田 《曉風》 紙本水墨 34cm×69cm 2014
呂品田 《磐石疊翠》 紙本水墨 34cm×34cm 2017
呂品田 《空山秋語》 紙本水墨 34cm×34cm 2017
由此,芻議品田先生的語言風格,或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影響:青年時代的寫實訓練,塑造了他堅實的造型基本功;在美術設計領域的多年實踐,使他在抽象與構成的運用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水墨畫、瓷板畫、油畫、水彩畫等不同畫種的創(chuàng)作經歷,亦使他對材料語匯與形式語匯之間、媒材屬性與審美特質之間的緊密關聯有了深刻的認識;得益于“日記化”的速寫習慣,他具備了高超的物象捕捉與概括能力,尤其敏感于對象的形質或情態(tài)特征,在造型語匯的生成上極為注重由審美經驗與審美情感瞬間凝固而成的“第一感覺”,并以此直撲對象的“神韻”;更重要的是,在他那里,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早已同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相通融,即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踐行邁入“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之境界。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他將這些經驗與認識、素養(yǎng)與能力轉化到對筆蹤墨跡的運用與調度上,將對“第一感覺”的強調帶入到對形象“神韻”的提煉與塑造中,以此形成了以“神”寫“形”、形神匯通的語言特征和“心手相應”“物我冥合”的筆墨追求。在圖式建構上,他高度融入了對“遠”的精神體驗,使其意味雋永深刻,也使作品因“遠”而意境生發(fā),這就使他的創(chuàng)作多呈現出側重“造境”的傾向,畫中的境象實在而又虛靈,恰于“真景”與“真境”之間,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他也藉此覓得了暫別“塵囂韁鎖”“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佳境,“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