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高紅 郝璐軍
摘 要 針對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具體從六個部分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 高中 歷史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教學設計是預先規(guī)劃和組織教學,以支持有效的學習。它是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制定解決方案或措施的過程。它是一種改進教學的藝術,也可以稱之為“教學計劃”。本文論述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體會。筆者認為,教學設計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備課、講課、提問、測驗、反思。
1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備課
(1)在備課時,應認真研讀課標,有針對性地整合和處理教材,主體要適合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基本學情,采用“體驗、認同、感知、感受”的心理詞匯?!痹谡n堂教學中,要始終貫穿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2)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它不僅包括學生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還包括學習方法和情感體驗。
(3)教學開始時首先展示單元或本課總體結構。
(4)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是問題教學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
(5)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出層次性強、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性的問題。
2教學設計的第二點任務——講授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選擇科學、合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情景重復教學模式、問題探究法等。教學方法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具體而言,“教學方法”是歷史教學中最傳統(tǒng)和最基本的方式,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方式仍然有其特點和優(yōu)勢。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根據(jù)教師的特點和可行性,選擇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步驟,而科學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媒體的適應。教學設計應以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研究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教學設計的第三點任務——提問
“提問”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渠道。要成為一個主動、互動、和諧、高效、完整的學習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問”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新的問題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聯(lián)系。它是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轉變的手段之一。許多教師只把問題看成是一種非常簡單、隨意的教學方法。沒有深入地思索運用時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在提問的科學性、啟發(fā)性、目的性、交互性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失誤。結合高中歷史課程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差異和教師的個人素質。從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出發(fā),教師迫切需要探索課堂提問的策略。
4教學設計的第四點任務——測試
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即狹義知識,是指個體能夠有意識地提取線索,從而直接陳述和回答“是什么”問題的知識。其次,程序性知識是個體在不知不覺中提取線索的知識,因此其存在只能通過某種形式的活動來間接推斷,主要是為了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它包括兩種能力,其中處理外部事物的能力,即做外部事物的能力,稱為智慧技能,調節(jié)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能力,即內部調節(jié)能力,稱為認知策略知識。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主要是對上述兩種知識的檢測。我們想知道預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jīng)達到,學生是否已經(jīng)獲得了所教授的知識,我們需要測量學習結果。
5教學設計的第五點任務——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理性思考,并用它指導未來的教學。教學反思是必要的,因為任何教學設計都有“紙上談兵”和“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的嫌疑。教學設計與“原始課堂”往往不統(tǒng)一,甚至發(fā)散。因為教室是動態(tài)的,“每個班級都是一條不同的河流”。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外學習效果等方面對教學的得失進行總結和反思。因此,可以說在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下,沒有反思的教學設計是不完整的、不科學的、不合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反思性教學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重視。
6理論應用于實踐操作
在理解了教學設計理論,樹立了正確的課堂教學設計價值觀之后,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步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將教學分為三個部分,系統(tǒng)的每個部分具體分為以下步驟:首先,課前系統(tǒng)部分,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學生預習等等計劃。其次是課堂教學系統(tǒng)部分,包括板書、教學態(tài)度、粉筆寫作和語言表達。第三部分為課余制度,包括學生課余復習、鞏固計劃和教師反思。
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課前系統(tǒng)部分,即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閱讀和學習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然后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現(xiàn)有教材基礎上補充或刪除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廣泛學習和學好。其次,這是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第三,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只針對基礎和需要,采用不同的備課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經(jīng)過歷史教育教學的實際實踐,我習慣并認為黑板設計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應該放在教學過程設計的位置前面。教學過程固然重要,但教師在鞏固課本的基礎上要鞏固和提高。學習教材的效果是黑板的設計是否準確。教學過程的設計也體現(xiàn)在黑板書寫后的語言和模式。因此,我個人傾向于在備課過程中注重黑板寫作的設計,當然導入教學過程和結束的過渡也很重要。最后的教學用具將不再在這里說了。
課堂教學系統(tǒng)也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包括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粉筆寫作和語言表達。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課外制度是教師在完成前兩個制度后組織鞏固學生的學習知識和學習效果的測試。在此基礎上,最重要的是教師的自我教育和教學反思。總結經(jīng)驗,善于利用優(yōu)勢,彌補不足。
7教學實踐回歸于教學課堂設計理論
課堂教學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更好的課堂的開始。教師只有不斷從教學實踐的反思中吸取經(jīng)驗,認真思考教育教學規(guī)律,總結教學實踐成果,回歸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從實踐到理論,才能進一步提高理論教學設計水平,并有一個更好的教學設計,以了解方向,從而實現(xiàn)了一半的任務。這工作是兩次。
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從實踐中汲取理論,是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真正理解歷史課堂設計的理論意義,樹立正確的課堂設計價值觀,將理論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最終以實踐的結果對每個課堂的設計理論做出反應。相信以這種方式設計課堂教學,所以除了最基本可以完成教學標準的要求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避免“閱讀”的痕跡,更多的是教師作為教授的教學經(jīng)驗。
8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科學地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因為“教學有方法,但沒有確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明智地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