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喻
摘要:本文從寫作背景、內容體例、理論創(chuàng)新及突破等方面對《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一書做了簡要評析,以期引起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并以此推動陶瓷文獻學學科的建構和發(fā)展。
關鍵詞:《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 陳寧 陶瓷文獻學
《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以下簡稱《論綱》)是由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陳寧博士撰寫,全書共38萬字,于2017年4月由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以“陶瓷文獻學”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清代陶瓷文獻學的著作。陳寧博士在書中對清代乾嘉時期的陶瓷文獻進行了分類和總結,對陶瓷學習者和研究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謂是一個精華的“目錄”或者說是一本濃縮的“筆記”。就此而言,該書是一本極具參考作用和研究價值的陶瓷文獻查閱工具書。并且,書中“大文獻學觀”貫穿全文,是該書內容體系構建的主要指導思想,也是該書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和突破。
一、《論綱》的寫作背景
陶瓷文獻學作為一門由陶瓷理論和文獻學理論研究交叉形成的學科,是以陶瓷文獻和陶瓷文獻工作為研究對象,以陶瓷文獻的編撰、版本、校勘、目錄、分類、利用、辨?zhèn)?、輯佚、結集、點釋等為研究內容的。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由傅振倫先生首次提出“中國古陶瓷文獻學”后,至今已有20余年,但并未引起學界的重視,多年來發(fā)展緩慢,盡管偶有少量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但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從事陶瓷研究的陳寧博士,多年來在陶瓷理論知識的積累下,就傅振倫先生發(fā)表過的相關研究評述,通過系統(tǒng)而深入的理論研究,集近十年的陶瓷文獻整理實踐和理論研究之功,撰成《論綱》一書,意義重大,價值頗高。
二、《論綱》的內容體例
《論綱》共有10個章節(jié),274種參考文獻,8大陶瓷文獻專述研究。書中第1章概述了陶瓷文獻學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即“何為文獻?何為陶瓷文獻?何為陶瓷文獻學?”第2章則以乾嘉時期為例,介紹清代陶瓷文獻的編撰狀況,參考傳統(tǒng)四部分類法結合當代科學的分類方法,將乾嘉時期陶瓷文獻分為13類,并詳細列出乾嘉時期重要文獻一覽表。第3章至第9章分別論述了清代重要陶瓷專論文獻的編撰者、成書過程、編撰成因、編撰特點、內容價值、版本流傳等。第10章是結語部分,提出了陶瓷文獻的特殊性,總結了陶瓷文獻學在陶瓷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評析了清代陶瓷文獻之間的異同及其承繼關系,所得出的研究成果“為當前陶瓷文獻的具體探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讀者們循此思路和方法,可持續(xù)地拓展研究下去。不僅有助于推動陶瓷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和發(fā)展,而且有助于促進古代陶瓷文獻基礎理論、整理實踐、合理利用等方法研究的完善和深入”。
三、《論綱》的學術價值
1、批判性的理論依據(jù)選擇
在眾多的陶瓷文獻依據(jù)、觀點和研究范圍中,《論綱》作者取精去粕,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文獻觀。他主要采用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觀點“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作為陶瓷文獻的闡釋依據(jù);還比較贊同當代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的觀點,即“并非所有的陶瓷作品都是文獻,只有依附文字符號信息的陶瓷作品才能構成文獻,才能稱為陶瓷文獻”;并以其碩士生導師曹之先生的“大文獻學觀”作為主要指導思想,有針對性地對清代陶瓷文獻學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且對部分清代以前的陶瓷文獻狀況也做了簡要論述。就像江西師范大學王琦珍教授在為該書所作的序中,曾評價《論綱》是一部“斷代陶瓷文獻學研究”,這種選擇也表現(xiàn)出陳寧見微知著的獨特的眼光。這些極具批判性選擇的理論依據(jù),使《論綱》這部著作更具科學性、嚴謹性和學術性。
2、以“大文獻學觀”指導編撰的理論突破
文獻學研究始于孔子整理六經(jīng)開始,正式成立于西漢時期。張舜徽先生曾說道:“我國古代無所謂文獻學……校讎學無異成了文獻學的別名?!倍蟪霈F(xiàn)了以文獻學命名的著作,即鄭鶴聲、鄭鶴春的《中國文獻學概要》,該書出版于1928年,是我國第一部以“文獻學”命名的著作。隨后,張舜徽先生、洪湛候先生等分別對古代文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內容作了闡述。而后,學界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獻學”“大文獻學”等理論觀點。在縱多觀點中,《論綱》作者選擇以“大文獻學觀”為陶瓷文獻學內容體系建構的指導思想。通過審讀《論綱》,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內容構架十分符合文獻學的理論和方法,且在“大文獻學觀”的角度,將古典文獻學和現(xiàn)代文獻學的理論精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結合陶瓷文獻學本身的特殊性,最終構建出一套相對完善的清代陶瓷文獻學內容體系。
3、科學的分類體系和系統(tǒng)的論述方式
《論綱》的分類體系是從文獻學的角度出發(fā),將《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傳統(tǒng)四部分類法與當前比較科學的分類方法相結合,并根據(jù)清代乾嘉時期陶瓷文獻的實際存在狀況,將其分成了13類,即六經(jīng)類、小學類、歷史類、地理類、政書類、目錄類、金石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類、詩文集類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每一類別的重要陶瓷文獻整理成表,詳細著錄書名、編撰者、陶瓷史料編撰概況等,致使其內容不僅分類科學合理,而且所錄文獻的著錄信息也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綜觀《論綱》,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一本系統(tǒng)論述清代陶瓷文獻學的著作。歐陽修《讀書》詩中有言:“平生頗論述,銓次加點竄。”意思是說在闡述的基礎上提出所存在的問題后,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敘述,不過這種敘述必須建立在一定的例證基礎上?!墩摼V》中這樣的系統(tǒng)論述比比皆是。如書中第9章有關陳瀏與《匋雅》的論述,作者并沒有局限于對《匋雅》一書的介紹,而是系統(tǒng)地對其編撰成因、編撰特色、內容價值以及版本流傳等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而深入的論述。論述過程的敷陳,例證所表現(xiàn)出的嚴謹性和邏輯性,都可說明其論述的系統(tǒng)性。這種系統(tǒng)性的論述和研究方式,在筆者看來,十分值得今人學習和參考。
四、《論綱》的教育價值
《論綱》主要是針對清代有代表性的陶瓷專論文獻的正文內容進行點釋,對其價值進行總結、評析和利用,對于不明著者及成書時間進行考證,對其版本流傳進行梳理和異同辨析,從這本厚重的書籍中可以看出作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深厚的理論功底。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這本著作,它也為研究清代陶瓷文獻學乃至中國陶瓷文獻學的學者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這對于開設陶瓷文獻學相關課程的高等院校而言,《論綱》是一本十分重要的必備參考書。該書選取乾嘉時期的陶瓷文獻,作為研究清代陶瓷文獻分布狀況探討的時間范圍,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進而梳理出這一時期的陶瓷文獻在古代分類體系中的分布狀況,反映出清代乃至古代陶瓷文獻的分布狀況,對于陶瓷文獻學相關課程的學習者和研究者而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五、結語
《論綱》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以“陶瓷文獻學”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清代陶瓷文獻學的著作,凝聚了作者近十年的心血,其資料豐富,取舍得當,觀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言簡意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陶瓷文獻學觀。該書不僅為中國陶瓷文獻學研究敲開了一扇大門,也為中國陶瓷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和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