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摘要:在長期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遏制和阻止,因此,在當前階段,國家開始新課程的進一步改革,其旨在于對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科學性。對于高中的地理教學來說,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也不斷的進行了課程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依然存在各種問題。在此,筆者就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學實際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問題給予一定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對于我國高中地理教學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問題 對策
高中地理學習對高中階段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中,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和地區(qū),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不夠重視,這就導致了,在長期的教學當中,學生對于地理學習抱有一定的偏見和漠視,態(tài)度的不關注和不重視,促使高中地理教學充滿了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這些都是對高中生全面發(fā)展和進步有所阻礙的,應該引起一定的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讓高中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化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一)教學目標的整合不完善
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是彰顯一個學生智力因素的重要體現。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為了完成課程任務,而片面的進行一定的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輸,而針對學生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卻并不注重。另外,還有一部分教師,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學生的好成績,居然提供給學生一定的大題模板,這就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阻礙和限制,在僵硬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性格和動機和意志等方面都無法得到一定的鍛煉。與此同時,教學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只是對最終的目標有所關注,但是卻不夠重視過程的思考,這就是與科學性的教學方法背道而馳的,也是教學目標不夠完善的體現。
(二)教學內容的銜接不夠全面
在進入高中后,地理學習的深入性和廣度都有所增加,因此,在對初中知識進行一定回顧的同時,教師也要對課本知識點進行一定的充實和增加。就課本知識而言,學生對其重視度不夠,抱著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就學習的效率來說,必然不會有所提高,在對知識進行講解中,教師沒有適時的進行內容的擴散,學生的分散思維無法得到鍛煉,導致其在內容的飽滿度上不完善,還有在進行課程的講解中,一些教師只是簡單的進行知識的灌輸,沒有將實際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聯(lián)系,導致教學內容在理論和實際的運用中,缺失一定的銜接性;另外,在高中地理學習中,一些教師對選修課不重視,這就缺失了對內容的全面性理解,要及時的給予糾正,加強對必選和選修的兩手都要抓,兩者都要學,不斷健全高中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情況。
(三)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落實有失科學性
對課程進行改革中,倡導的師生角色應該是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紅,教師和學生在角色落實中,卻存在一定的問題。高中地理教師在對教學任務完成中,對預習進行了安排,但是實際落實中,卻是以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就使得學生的預習中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導致,在籠統(tǒng)教學的模式下,滿足的只是一部分學生的需要,其他的學生學習效率卻始終上不去。
(四)教學機制的落實不夠合理
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依然停留在對考試成績的評定上,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也沒有形成良好的評價機制,這些都是只重視結果的紙面成績,對學生過程中的羅輯思考能力不加以重視,無形中影響了學生中的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貫徹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和技能結合,進行一定的引導。不斷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因素進行有機結合,重視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要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對學生實際的舉一反三的能力有所培養(yǎng),在課堂的提問和課后作業(yè)及試題的設置中,要講情感態(tài)度和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性目標估量,繼而,促進學生情感、思維、能力等的全面性發(fā)展和進步。
(二)堅持教學原則,促進教學內容進一步銜接
要做好對高中地理知識的內容銜接,進行循序漸進的知識講解,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溫習,這就為更具深度和難度的地理知識學習,做好了鋪墊。在實際的課堂講解中,要將課外的地理實踐能力和課堂的理論講解想結合,在對選修課和必修課的講解中,要進行知識點的契合性講解,不斷對課堂進行結構深化,擴寬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深入,讓高中地理學習能夠有廣度上的擴展和延伸。
(三)對師生角色進行合理定位、完善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倡導正確科學性的師生角色定位,就需要不斷的對師生的關系進行合理化設置,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中,要對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方案設置,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對時間把握,針對性的對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解決,不能盲目的進行知識的灌輸,在進行作業(yè)的布置時,要注意對作業(yè)的優(yōu)化和科學選擇,在保證學生能力提高的前提下,盡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從教材中走出來,要進行貼近實際的課程講解,對于學習成績偏差的學生,要多給與關注和思路引導,從對學生的點滴關懷中,拉進學生和教師的距離,提高學生平均發(fā)言的機會,實現高中地理學習的整體成績提升。
(四)健全課堂評價機制、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局限于獲得優(yōu)秀的成績,更多的還應該是,不斷的實現對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要根據每個學生實際情況的有所不同,建立學生個性化的成長記錄。作為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對整體性的評價機制給予制定,根據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和課堂表現及測試成績等綜合指標,為學生制定一定的合理性成長檔案,形成完整性的評價機制,實現對學生的評價更具多元化,根據評價機制,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問題更正,幫助學生更加正確性的提高學習能力。
就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而論,還存在各種問題和弊端,這種問題都是受到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阻礙,也深刻的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能力的提升,因此,要不斷的根據有效地措施,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方法改正,不斷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加快學生的全面、科學性發(fā)展步伐。
[1]杜威.學習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趙雪江.教學模式實踐研究要去模式化[N].中國教育報,2011-5-6.
(作者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世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