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yī)院 甘肅 蘭州730020)
胃腸道間質瘤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干細胞的腫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棱形或上皮樣細胞組成,免疫組化過表達CD117和CD34,屬于消化道間葉性腫瘤。在流行病學方面,胃腸道間質瘤占所有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的0.1~0.3%,每年發(fā)病率為1~2/10萬,而在我國每年的發(fā)病率以2~3萬的例數增長,且兒童到老年發(fā)病年齡范圍廣泛,無性別差異,但75%以上的病例仍發(fā)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現如今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該病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的趨勢發(fā)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因此,在早期進行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對患者健康的恢復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多層螺旋CT的方式進行檢查,具有能夠清晰觀察到胃腸道間質瘤的密度、部位以及相關解剖組織等特點。所有,本院將對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8例老年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的方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現報告如下。
針對本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38例老年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患者18例,女患者20例,年齡在58~81歲之間。所有患者的癥狀均符合臨床的診斷,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寫知情同意書,同時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排除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精神嚴重障礙者,排除不愿參加本次研究者。
所有患者在檢查前一天的晚上行8h的禁食,并在次日清晨服用1000mL的溫水后進行胃十二指腸和小腸的檢查。兩組患者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排CT和GE LightSpeed Vct進行檢查。檢查開始時,醫(yī)生首先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之后將儀器參數調至層距5mm、層厚5mm,螺距1.375,掃面速度為0.8s/w;管電壓設置為120kV,管電流為300~350mA。之后利用高壓的作用下在肘前注射碘海醇100mL,速度控制在5m/s。待圖像出現后,醫(yī)生對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以及生長方式進行調查記錄。
采用Logistic回歸性分析患者癥狀的具體情況,并對胃腸道間質瘤危險分級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記錄。
所有患者均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應用t檢驗進行數據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檢查結果中顯示,不同危險分級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所表現的生長方式以及發(fā)生部位不同。低度患者中,腫瘤主要生長于胃部,生長方式為內生型;重度患者中,腫瘤主要生長于胃部、小腸部,生長方式為外生型。在腫瘤大小方面,低度患者全部為<5cm的腫瘤,且大部分為規(guī)則型;而中度患者多見于≥5cm的腫瘤,但在形態(tài)比例方面無差異,(均P<0.05)。見表。
表 所有患者的疾病具有情況以及危險分級關系
胃腸間質瘤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好發(fā)于胃部,其中約有50%以上發(fā)生于胃體。目前,對于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尚不明了,但有學者提出[1],可能與患者腫瘤大小、發(fā)生部位、腫物與腸壁的關系以及腫瘤的良惡性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以往的,該病被成為平滑肌母細胞瘤、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過電鏡和免疫組化表明,它并不屬于神經源性腫瘤和平滑肌腫瘤,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并在1983年Clark和Mazur[2]根據腫瘤的分化特診首次提出了胃腸道間質瘤的概念。現如今,臨床中主要采用CT的方式進行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但是部分患者的胃腸道間質瘤會出現往墻內外一直生長的情況,引起潰瘍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從而在檢查中常常被誤診為胃癌。而對于老年胃腸間質瘤患者來說,由于誤診而引起疾病沒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加大后期治療的難度,因此采用單純CT還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經過專家研究發(fā)現,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檢查比較前者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有效提高掃面結果中數據的完整性。在掃過程中通過一次屏氣也能達到快速收據數據的作用,降低了多次屏氣導致漏掃的情況出現。
綜上所述,對老年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檢查,具有良好的效果,可顯著提高不同危險分級中相關特點的準確性,對臨床治療該病提供了重大的參考價值,且操作安全、可靠,極易得到廣大醫(yī)生的青睞。因此,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并應用。
】
[1]鄧海輝,招偉成,陳斌,謝宗貴.多層螺旋CT診斷老年胃腸道間質瘤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7,23(22):18-19.
[2]張夢雅.多層螺旋CT診斷老年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價值探討[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進展,2017,38(03):167-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