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栩
【摘要】哥特式電影是一種電影文化風格,其風格展現(xiàn)了孤獨、黑暗,卻飽含對美好的向往。哥特式電影中的兩種概念隱喻“黑暗是邪惡”與“明亮是美好”,分別因電影中黑暗的電影場景、黑暗風格的人物外形;明亮的場景色調(diào)、色彩明亮的服飾,為觀眾提供了足夠的認知環(huán)境,也就是語言中的認知語境,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它們的條件。
【關鍵詞】哥特式電影;概念隱喻;認知生態(tài)
“哥特”一詞最早來源于條頓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巫術、古堡、黑夜、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的藝術主題,描繪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安德魯·桑德斯(2000)在《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中對“哥特式小說”的特點做了簡明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恐怖與折磨、深淵和峭壁、戀尸癖、巫術以及心神不定?!迸c恐怖電影不同的是,哥特式電影在情節(jié)上雖然濃墨重彩地渲染恐怖,但主題卻飽含著對美好及唯美主義的向往。
本文從由萊柯夫(GeorgeLakoff)與約翰遜(MarkJohnson)在1980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出發(fā),分析哥特式電影中的兩個基本隱喻:“黑暗是邪惡”以及“明亮是美好”。
一、“黑暗是邪惡”
由于哥特本身就是帶有恐怖色彩的藝術風格,因此所有哥特電影都充滿了“黑暗”特點,每一部哥特電影都為我們展現(xiàn)出“黑暗的傳奇”。哥特電影的場景通常都是在夜色籠罩中展開的,而電影中最常見的色調(diào),就是以黑色為主的暗色調(diào)。除了表達黑暗的電影場景,哥特式電影中人物外形,比如妝效和服裝也通常與黑暗有關,其中煙熏妝和深色服裝的搭配就是典型之一。
(一)黑暗的電影場景
12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哥特”一詞主要用于建筑教堂和城堡,因此形成了哥特式建筑,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國的圣保羅大教堂為其代表性建筑。這種建筑的特點是高聳的尖頂、厚重陰森的石壁、窗戶、地道,甚至還有地下藏尸所。而在哥特式電影中,建筑風格并不皆是哥特式建筑,但是不變的是黑暗的整體風格。
比如在電影《吸血鬼獵人林肯》中,作為美國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發(fā)現(xiàn)吸血鬼正想要徹底地占領整個美國,于是他決定以消滅他們?yōu)榧喝?。這位在全國上下最受愛戴的總統(tǒng),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吸血鬼獵人。此外,電影中的建筑風格呈現(xiàn)出一種類似哥特風的陰森感。
除了黑暗陰森的建筑風格這樣的電影場景,哥特式電影的場景也常設置在黑暗的森林、木屋、地下室、墓地等場地。而正是在這些場景中,主人公與代表邪惡的勢力相遇并追逐廝打?!妒フQ夜驚魂》中,主人公杰克手下的妖怪卻只會生產(chǎn)各式各樣嚇人的玩具,他們一心以為這是偉大杰克想出的又一個“整人計劃”,于是圣誕節(jié)還是變成了萬圣節(jié),把孩子們從夢中嚇醒,此處的概念隱喻“黑暗是邪惡”,由于當時的環(huán)境能得到觀眾的充分認知。
(二)黑暗風格的人物外形
哥特式電影中為觀眾所認知的“黑暗是邪惡”這一概念隱喻不僅來源于電影場景,其中的人物妝效也與這一概念隱喻密切相關。在哥特式電影中,煙熏妝和深色唇妝是十分多見的,而人物慘敗的面部妝效更襯托出煙熏妝和深色嘴唇的陰森。
比如在影片《剪刀手愛德華》中,愛德華的外形設計極大程度的放大了整個人物的個性。初次見面時,愛德華擁有一張蒼白的臉孔、雜亂的發(fā)型、帶有黑色煙熏妝的深陷眼窩,還有一身黑色的服飾,再搭配上那鋒利的剪刀手。整個人物游離、孤獨的個性一下就展現(xiàn)出來。在影片開始時,愛德華正是以這樣黑暗風格的外形給人以一種邪惡的錯覺。
二、“明亮是美好”
哥特式電影中的黑暗顯而易見,但電影中明亮的一面也不容忽視?!霸谛睦矸矫?,明亮的色彩是電影中的下意識元素。它具有強烈的情緒性,訴諸的不是意識和知性,而是表現(xiàn)性的氣氛。心理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人們積極地解釋構圖形線條,卻消極地接受了顏色,容許它們象征心境(路易斯·賈內(nèi)梯,2007)?!?/p>
“明亮是美好”這一概念隱喻也通過電影中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被觀眾所認知。
(一)明亮的場景色調(diào)
哥特式電影的電影場景中,雖然不乏黑暗陰森的風格,但是明亮的室內(nèi)場景也大量存在,為的便是體現(xiàn)人物或劇情的溫情而美好的一面。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概念隱喻“明亮是美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巧克力工廠是主人公的世外桃源,他可以躲在里面逃避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問題。所以,工廠內(nèi)如童話一般明亮無比。這一明亮的室內(nèi)場景營造出了一種美好的氣氛,也正是這種自在的氣氛使得“明亮是美好”這一概念隱喻活躍于熒幕中。
(二)色彩明亮的服飾
除了場景色調(diào)的明亮營造出美好的環(huán)境感受,哥特式電影中,色彩明亮的服飾也同樣能烘托出特殊的環(huán)境特點,從而使概念隱喻“明亮是美好”為觀眾所認知。
《甲殼蟲汁》中鬼夫婦前往陰間報到,導演用高飽和度的明亮色彩來展現(xiàn)陰間的鬼怪,并營造了一種朦朧感,給人溫馨的感覺,體現(xiàn)出一種美好的感覺。《僵尸新娘》中的二元世界展現(xiàn)的尤為明顯。陽間世界以灰色為主色調(diào),而陰間世界則完全不同,色彩豐富、光線明亮、五顏六色占滿了畫面。由此可見,在哥特式電影中,明亮的場景色調(diào)與人物色彩明亮的服飾結合在一起,與哥特式電影中慣用的黑暗場景與人物外形營造出的環(huán)境形成對比,使電影中的概念隱喻“明亮是美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黑暗是邪惡”與“明亮是美好”的認知生態(tài)
認知生態(tài)學的基本隱喻是認知生態(tài)系統(tǒng)。認知現(xiàn)象的研究必須充分考慮到其所處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因為它們是認知過程得以展開和運行的平臺。認知生態(tài)學為我們理解和研究認知提供了洞見,不僅為我們揭示了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而且還進一步詳細闡釋了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同時它還為我們指出了一些未來需要解決的有趣問題。
從語境論觀點看,認知生態(tài)學就是在生態(tài)系統(tǒng)語境中對認知現(xiàn)象進行研究。在這種意義上,認知生態(tài)學也就是認知語境論。認知語境論強調(diào)語境是事件或行動得以展開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對于哥特式電影中的兩個概念隱喻:“黑暗是邪惡”和“明亮是美好”,電影中提供的各種認知環(huán)境,或者說認知語境,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它們的條件。
結語
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中,也同樣存在于動態(tài)的概念,比如電影。哥特式電影是一種電影文化風格,源于哥特文學與哥特音樂,其風格展現(xiàn)了孤獨、黑暗,卻飽含對美好的向往。哥特式電影中的兩種概念隱喻“黑暗是邪惡”與“明亮是美好”,分別因電影中黑暗的電影場景、黑暗風格的人物外形、明亮的場景色調(diào)、色彩明亮的服飾,為觀眾提供了足夠的認知環(huán)境,也就是語言中的認知語境,從而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它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