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說刻畫了許多生動形象的女性人物,且籠罩著一種令人迷茫的悲涼氣息。小說《金鎖記》通過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變化把這種悲涼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她的小說多從人物的命運出發(fā),探索人性的變化,而這種悲劇意識的產(chǎn)生和其自身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密不可分。
關鍵詞:女性主義;金鎖記;悲劇意識
“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這本寫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可以說是張愛玲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張愛玲通過塑造各種女性形象,讓讀者看到舊中國女性生存的尷尬境地以及女性受到男性中心主義的壓迫的現(xiàn)狀。本文就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分析《金鎖記》中的悲劇意識。
一.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金鎖記
“朱利婭·克里斯托娃在《婦女時代》中指出女性主義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代。第一代是女權主義者,提倡自由女性主義,要求在現(xiàn)在的社會秩序中獲得與男子同樣的平等權力;第二代是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強調(diào)兩性之間的區(qū)別,拒絕承認傳統(tǒng)的男性象征秩序;第三代的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對立是形而上學?!?女性主義最早出現(xiàn)在法國,人類社會在進入父權制時代時,女性不論是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知識等等方面都淪為男性的附庸。隨著女性主義在人們意識領域里的不斷加強,在文學作品中也不斷涌現(xiàn)出一個個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
《金鎖記》記敘了一個受封建文化壓迫的女性曹七巧人格變態(tài)的故事。小商人家庭出生的曹七巧作為一個正常女人也是渴望真心的情愛和溫暖的,而這種愛的要求注定不可能從她殘疾的丈夫身上獲得。作為一個年輕的少婦,曹七巧卻偏偏遇到了生活在她周圍的異性姜季澤,這就導致了她情欲的大爆發(fā),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生活了三十年。這種愛情的缺失致使她把目光轉(zhuǎn)向姜家的錢財,在財欲和情欲的壓迫下,曹七巧漸漸迷失了自己,性格終于扭曲,行為變得不可理喻,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導致兒媳婦的死亡,還拆散了女兒的愛情?!睆垚哿嵩谶@本小說中深刻的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兩性心理,思想前衛(wèi)?!爸灰婇T口背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臉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團龍宮織鍛袍,雙手捧著大紅熱水袋,身邊夾著兩個高大的女仆。門外日色昏暗,樓梯鋪著湖綠花格子漆的外衣,一級一級的通入沒有光的所在?!边@段外貌描寫顯示了曹七巧在性格扭曲后空虛而丑陋的靈魂,這樣的靈魂讓人厭惡,曹七巧從一個活潑剽悍的年輕姑娘逐漸變得變態(tài)丑陋,這一巨大的轉(zhuǎn)變是給人震撼的,她內(nèi)心的惡被散發(fā)的淋漓盡致,這恰恰也體現(xiàn)了張愛玲對女性反抗意識的描寫和人性的挖掘,曹七巧在長期的壓抑下終于反抗,但她反抗的后果是毀滅性的。曹七巧從一個活潑剽悍的年輕姑娘逐漸變得變態(tài)丑陋,這一巨大的轉(zhuǎn)變是給人震撼的,她內(nèi)心的惡被散發(fā)的淋漓盡致,這恰恰也體現(xiàn)了張愛玲對女性反抗意識的描寫和人性的挖掘,曹七巧在長期的壓抑下終于反抗,但她反抗的后果是毀滅性的。而在張愛玲眼里,曹七巧的貪婪、尖刻、變態(tài)等行為都是女性為了追求愛情和自身幸福的反抗。相比于曹七巧,張愛玲小說中的大多數(shù)女性都是順應命運,不敢反抗的?!督疰i記》中的長安就是典型的順應命運的例子,一直生活在曹七巧陰影下的長安,雖然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新式教育,但是迫于母親的壓力,選擇了放棄學業(yè)。漸漸沉迷于抽大煙帶來的快感。直至后來有一次擺脫曹七巧陰影的機會擺在她面前,也沒有抓住,她順從了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曹七巧的兒媳芝壽在嫁入姜氏家族的那一刻就開始忍受婆婆的虐待和丈夫的漠視,從不反抗。同樣是面對家人的蔑視,曹七巧用盡方法也要發(fā)泄自己的欲望,表現(xiàn)自己的憤怒,而芝壽只會默默的忍受一切,這注定了芝壽和曹七巧的不同。芝壽和長安的悲劇都是自身的不反抗和順從造成的。張愛玲習慣于從兩性關系和婚姻關系出發(fā)來一步步的揭示人的本質(zhì),展現(xiàn)人性的自私與殘酷。
二.《金鎖記》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是一個有強烈悲劇意識的作家,她的作品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在她筆下人性的自私、冷漠、殘酷等一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督疰i記》算是把她悲劇性的風格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的一部作品。
《金鎖記》中曹七巧曾是一個活潑剽悍的年輕女子,也缺乏異性的示好,從她為了金錢嫁入姜家,嫁給那個殘疾的二少爺時,一切就都改變了,她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在森嚴的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也無法和自己喜歡的小叔子在一起。在精神上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她覺得只有金錢才能改變自己的處境,為了金錢慢慢喪失了善良的本性,從此套上了黃金枷鎖,當她意識到這樣也換不來自己需要的生活,最終變的心理變態(tài),把自己的不辛加注在一雙兒女身上。女兒長安在成為她畸形生活的替代品??梢哉f曹七巧是一個背負著黃金的枷鎖,在人性的掙扎中被擠扁最終失去人性的可愛一面的可憐可恨的藝術形象。“七巧有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們就會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斷了她的話鋒,她已經(jīng)習慣了那種痛苦。她怕話說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著添酒布菜。隔了些時,再提起長安的時候,她還是輕描淡寫的把那幾句話重復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逼咔梢詾榈摹皠倮鼻∏◇w現(xiàn)了道德和人性的淪喪。這種親子關系中人性沖突的描寫,更能顯示作者濃烈的悲劇意識和小說巨大的悲劇力量。
三.《金鎖記》悲劇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
《金鎖記》之所以有如此濃厚的悲劇色彩,與張愛玲自身經(jīng)歷密切相關。從童年到少女時代,父母給予她的不是溫暖的親情,而是舊家規(guī)的威嚴與新時尚的約束,敏感的張愛玲心靈自小就刻上落寂的陰影;受到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這些使她在潛意識中產(chǎn)生對父母和家庭的厭惡甚至敵對情緒,成年以后又遭受到了情感和事業(yè)上的打擊。生于“五四”之后的張愛玲,在香港讀書期間接受了西洋式的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從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強烈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危機。這種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對其作品中悲劇意識的產(chǎn)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從小就過著孤獨凄涼生活的張愛玲看整個世界都是披上一層悲劇色彩的,不難從她的作品中看到這種悲劇意識。
結語:
張愛玲用她犀利敏銳的觀察力,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女性形象。她細膩的筆觸,寫盡了人世的荒涼和人性的殘酷、扭曲、虛偽。她的作品中充滿了濃厚的悲劇色彩也是有理可就的,她的小說是舊時代的鏡子,反射出舊時代獨有的一面?!督疰i記》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作品集》·《金鎖記》[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
[2]傅雷.傅雷文集·文藝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3]李辛、楊紅.從文學作品中看女性主義的表現(xiàn)[J].湖北: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5,2(5).
作者簡介:鄭書姍,女,1993年10月,安徽黃山人,碩士在讀,淮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語言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