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鞏義 2512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是新生兒常見死亡原因,尤其早產兒呼吸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更易發(fā)生NRDS。臨床以機械通氣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質(PS)作為治療主要手段,但相關研究指出,機械通氣誘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可間接增加患兒死亡率[1]。定壓和定容是2種常用通氣模式,但目前普遍認為定容氣壓傷風險較高,而定壓可能導致通氣不足或通氣過度,均不是理想機械通氣模式[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NRDS患兒84例進行研究,以探討不同通氣模式聯(lián)合PS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鞏義市人民醫(yī)院2015~2016年間接受PRVC模式機械通氣+PS治療42例NRDS患兒(研究組)和接受VC模式機械通氣+PS治療42例NRDS患兒(對照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實用新生兒學》[3]中NRDS診斷標準且符合機械通氣指征;胎齡28~37w;日齡<28 d者;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先心病及其他嚴重先天畸形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兩組均采取保暖、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措施,使用SIEMENS Servo 300A型呼吸機(西門子公司生產)行機械通氣。對照組選擇VC模式,研究組選擇PRVC模式,其余呼吸機參數(shù)均相同:潮氣量(VT)為5~8 mL,呼氣末正壓為5~8 cmH2O,吸氣時間為0.35~0.45 s,呼吸機吸氣觸發(fā)壓力敏感值為﹣1~﹣2 cmH2O,呼吸頻率(RR)為30~60次/min,吸入氧濃度為21%~100%。
顯效:患兒所有癥狀均完全消失,并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有效:患兒臨床表現(xiàn)有明顯改善,呼吸困難消失,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無效:臨床表現(xiàn)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4]。
觀察兩組治療72 h后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評估患兒通氣1 h后呼吸力學參數(shù)[呼吸指數(shù)(RI)、氣道峰壓(PIP)、順應性(Crs)、氧合指數(shù)(OI)]變化情況,并記錄患兒通氣48 h后生命體征[心率(HR)、RR]。
治療72 h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76%(2/42)較對照組21.43%(9/42)低(χ2=5.13,P=0.02);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對比 例
通氣6 h后,研究組較對照組RI、OI、PIP值低,Crs值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通氣6 h后呼吸力學參數(shù)對比
通氣48 h時,兩組HR、RR水平均較通氣24 h時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氣24 h時與通氣48 h時HR、RR水平兩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NRDS主要致病機制在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和肺發(fā)育不成熟,目前相關研究已對此病有較多了解,一項危險因素分析顯示,早產和剖宮產等因素使NRDS發(fā)生率明顯上升[5]。盡管臨床普遍強調產前對NRDS的防治,但受經濟等因素影響效果有限,機械通氣仍是迅速挽救患兒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絕大部分學者認為,不同機械通氣模式與NRDS療效有關,還與肺損傷、腦血流自主調節(jié)等關聯(lián)密切[6]。故本研究就近年來新興的PRVC通氣模式展開研究,以期為增加NRDS患兒存活率提供依據(jù)。
提高NRDS療效的關鍵在于通過早期機械通氣來提高患兒通氣和氧合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且通氣6 h后,研究組RI、OI水平更低、Crs水平更高。PRVC結合VC和定壓通氣模式的特點,既能有效達到設定潮氣量和通氣量/min,又能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肺順應性水平等計算合適患兒的吸氣相流速以維持較低的通氣壓力。同時,PRVC采取減速氣流通氣,能改善肺泡內氣體交換,在應用CP的基礎上協(xié)同作用使患兒獲得良好氧飽和度。故此模式不僅能達到改善患兒血氧的目的,還能規(guī)避高氣道峰壓帶來的肺損傷。
歐洲NRDS防治指南中指出,臨床工作者在治療此病時不僅要關注療效,還要注意盡可能減少潛在不良反應[7]。本組資料結果顯示,研究組較對照組PIP值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這說明PRVC模式較VC模式在應用于NRDS治療時安全性更高。高PIP本身即是患兒發(fā)生肺氣壓傷的主要原因,且有研究指出,早期機械通氣高PIP導致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是加重肺損傷風險的主要機制[8]。本研究中聯(lián)合方案均通過使用CP降低這一風險,同時PRVS模式隨患兒病情變化可始終保持較低PIP,故能綜合減少機械通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另外,兩組通氣48 h時HR、RR均較通氣24 h時更接近正常水平,但組間對比未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PRVC模式較VC模式在NRDS治療中療效更佳,且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胡金繪,王軍,武榮.壓力調節(jié)容量控制通氣與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在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9):39-43.
[2]胡金繪,武榮.壓力調節(jié)容量控制通氣模式在新生兒機械通氣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17):1935-1938.
[3]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4]楊雪紅,宋少俊.壓力調節(jié)容量控制通氣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5):542-543.
[5]代苗英,李少兵,胡金繪,等.不同胎齡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高危因素及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7):644-648.
[6]張新利,劉海燕,孫軼,等.目標容量控制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2):130-133.
[7]Sweet DG,Carnielli V,Greisen G,等.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1):27-33.
[8]周海燕,胡金繪,武榮.壓力調節(jié)容量控制與容量控制模式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24):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