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貧血是臨床常見疾病,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影響。其中最為常見的貧血類型為缺鐵性貧血,該病一般由于機體鐵供需失衡導致鐵的丟失率過快或鐵吸收率降低引起,既可獨立發(fā)生,也能夠作為其他疾病的伴發(fā)癥而出現。地中海貧血則屬于一種遺傳性貧血,多由于異常血紅蛋白的存在而引發(fā)[1]。雖然發(fā)病原因不同,但上述兩種類型的貧血均屬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因此,如何診斷和鑒別診斷兩種貧血類型是臨床重點研究的內容。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患者的MCV、MCH、MCHC等血常規(guī)指標,旨在為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有益參考。
貧血患者病例資料選取自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2015~2016年收治的確診為貧血患者,共90例,病例入選標準:均為單純性貧血患者,排除伴其他疾病及嚴重器質性病變者,無嚴重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疾病[1]。其中地中海貧血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18~55歲,平均(45.2±5.9)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3±0.7)年;輕度貧血15例,中度貧血7例,重度貧血1例。缺鐵性貧血67例,男37例,女30例;年齡20~50歲,平均(44.8±5.8)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2.1±0.5)年;輕度貧血43例,中度貧血23例,重度貧血1例。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50例作為本研究對象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0~53歲,平均(45.5±5.4)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2.2±0.5)年;各貧血類型組患者與健康對照組對象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研究。
采集所有對象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樣2 mL,統(tǒng)一置于EDTA-K2抗凝管中,將血液標本與抗凝劑充分混均勻后,采用西門子型號為2120i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檢測指標包括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血紅蛋白(Hb)。同時采用2張靜脈血涂片,瑞氏染色,采用日本奧林巴斯顯微鏡進行檢查,先在低倍鏡下觀察涂片的整體情況,再在油鏡下觀察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形態(tài)以及涂片尾部異常物及其形態(tài)。
血常規(guī)各指標正常范圍參考值[2]:MCV為80~97fl,MCH為26.5~33.5pg,MCHC為300~360 g/L,RBC為(3.5~5.5)×1012/L,RDW為10%~16%,Hb為110~160 g/L。血涂片形態(tài)檢查結果。
3組對象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顯示,缺鐵組和地中海組患者的MCV、MCH、MCHC、RBC、Hb指標低于對照組,RDW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缺鐵組患者的MCHC、RBC、Hb指標均低于地中海組,RDW值高于地中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間其余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貧血患者及健康人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
注:1)與對照組比較,P<0.05;2)與缺鐵組比較,P<0.05
本研究不同貧血類型患者血涂片形態(tài)特點: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血涂片紅細胞胞體偏小、形態(tài)均勻,淡染區(qū)明顯擴大;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血涂片多見異常、多形紅細胞,巨大血小板,紅細胞大小不一。
缺鐵性貧血顧名思義即機體中由于缺乏鐵元素而致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發(fā)病,該癥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其中以嬰幼兒、生長發(fā)育期兒童以及婦女為多發(fā)人群。地中海貧血作為一種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其特點是患者的珠蛋白基因發(fā)生缺陷而導致機體中血紅蛋白的合成減少或不能合成,從而致使機體的血紅蛋白成分發(fā)生改變而致病。研究資料顯示,我國南方各省的地中海貧血發(fā)病率高于北方[3]。從紅細胞形態(tài)學特點來看,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均屬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兩種貧血類型的診治及預后相差甚遠。資料顯示,地中海貧血患者通常采取補充維生素E進行治療,而且該類患者體內的Hb極易被分解而引起鐵元素沉積,因此,通常還要給予地中海貧血患者進行去鐵治療,旨在防止鐵元素在機體中大量沉積而損害機體器官;而缺鐵性貧血患者則需要及時給予補充鐵劑以糾正貧血狀態(tài),否則可對機體各系統(tǒng)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尋找一種簡便、準確的初步診斷鑒別手段以更好的鑒別診斷兩種貧血類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血常規(guī)檢測是臨床篩選貧血患者的最常用手段之一,而鑒別貧血原因及貧血類型的方法往往比較復雜,因此,是否能通過分析血常規(guī)檢測指標來初步判斷貧血患者的發(fā)病類型顯得尤為關鍵。
紅細胞計數在貧血的診斷中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貧血即指機體中的RBC和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數值。研究文獻顯示,如果機體中的鐵元素長期處于失衡狀態(tài)時,鐵元素會伴隨機體中骨鈣流失的嚴重程度而出現改變,從而導致RBC不斷變化[4]。缺鐵性貧血患者機體對鐵的吸收和利用率降低或對鐵元素的需求增加,從而導致其合成的Hb減少,表現出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癥狀,機體的Hb、MCV、MCH指標均降低。資料顯示,地中海貧血由遺傳因素引起,其體內Hb合成受到某種限制而導致機體出現Hb不平衡現象,最終引發(fā)貧血[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近年收治的確診為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系統(tǒng)分析其血常規(guī)檢測情況,并與健康人群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缺鐵組和地中海組患者的MCV、MCH、MCHC、RBC、Hb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RDW值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文獻觀點基本一致,這說明相比于健康人群,無論是缺鐵性貧血患者還是地中海貧血者,其MCV、MCH、MCHC、RBC、Hb表現出明顯的下降特點,而RDW值則顯著上升。這提示血常規(guī)檢測可較好的對貧血患者進行初步篩選,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缺鐵組患者的MCHC、RBC、Hb指標均明顯低于地中海組,RDW值顯著高于地中海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提示相比于地中海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以及血紅蛋白水平更低,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值較高,這可為臨床鑒別診斷患者的貧血類型提供參考。研究資料顯示,RBC和Hb水平與機體骨髓的造血功能關系密切,機體的骨髓造血越活越,其RBC和Hb水平越高,而地中海貧血作為一種溶血性貧血,雖然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較活躍,但貧血程度較輕者的RBC和Hb同時受到骨髓代償作用的影響而導致其RBC、Hb水平不會發(fā)生顯著改變,貧血較嚴重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其脾臟能夠識別和清除機體中的異常紅細胞,同時其骨髓原位溶血作用大大增加,導致機體的RBC、Hb水平明顯下降。本研究中地中海組患者的RBC、Hb水平高于缺鐵組,這與地中海組多數患者均屬于輕、中度貧血患者有關,從而為鑒別兩種類型的貧血提供了依據。RDW是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一項重要參數,其對衡量機體中紅細胞大小異質性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研究資料顯示,機體中新生成的紅細胞其細胞容積相對較大,正常情況下,機體的造血功能良好,紅細胞活躍增生,往往表現出紅細胞大小不一的特點,缺鐵性貧血作為大小不一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其RDW顯著升高;而地中海貧血同樣作為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類型,任何原因引發(fā)患者的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均會導致其紅細胞活躍增生,新生紅細胞大小不等,而且外周血異常紅細胞大大增多,從而導致紅細胞碎片增加而致使RDW升高。研究發(fā)現,地中海貧血的RDW的升高程度隨著貧血嚴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本組地中海貧血多為輕、中度者,故其RDW值小于缺鐵組。鑒于上述,血常規(guī)指標受貧血嚴重程度影響較大,因此其特異性均不高,而血涂片形態(tài)檢查則可對紅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等進行全面觀察,從而更好的鑒別貧血類型。本研究結果顯示,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血涂片紅細胞胞形態(tài)和大小存在明顯不同,可為鑒別二者提供有效依據。
總之,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同屬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兩種貧血類型發(fā)病機制不同,其MCHC、RBC、Hb以及RDW等血常規(guī)指標存在較大差異,聯合血涂片形態(tài)檢查可為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Makis A,Hatzimichael E,Papassotiriou I,et al.2017 Clinical Trials Update in New Treatments of Beta-thalassemia[J].Am J Hematol,2016,91(11):1135-1145.
[2]黃昭前,姚紅霞,林麗娥,等.血常規(guī)檢測對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患者感染的臨床診斷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5):3447-3449.
[3]Hempel EV,Bollard ER.The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J].Med Clin North Am,2016,100(5):1065-1075.
[4]Hoffmann JJ,Urrechaga E,Aguirre U.Discriminant Indices for Distinguishing Thalassemia and Iron De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Microcytic Anemia:a meta-analysis[J].Clin Chem Lab Med,2015,53(12):1883-1894.
[5]Schoorl M,Schoorl M,Van Pelt J,et al.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Hemocytometric Parameters and Algorithms for Improvement of Microcytic Anemia Discrimination[J].Hematol Rep,2015,7(2):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