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 鄭州兒童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18)
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腫瘤,該病在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1]。AML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與患者體內(nèi)的免疫功能紊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細胞免疫在臨床抗腫瘤治療的免疫效應中的作用更為重要,而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是機體內(nèi)執(zhí)行細胞免疫的細胞,同時也是機體內(nèi)抗腫瘤免疫的重要活性細胞[2]。本文通過對76例AML患兒和同期健康兒童30例進行研究,采用流式細胞技術檢測納入者外周血腫的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水平,分析探討T細胞亞群和NK細胞在兒童AML中的臨床價值。現(xiàn)對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以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6例AML患兒和同期進行體檢的健康兒童3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40例患兒為初發(fā)AML(初發(fā)組),36例患兒為完全緩解復查患兒(PR組)。40例初發(fā)AML患兒均經(jīng)過MICM分型,且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關于AML的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其他免疫相關疾病患兒,同時排除其他惡性腫瘤患兒。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14歲,平均(7.56±2.34)歲;AML亞型為:3例M1型,12例M2型,9例M3型,8例M4型,6例M5型,2例M6型。36例AML患兒經(jīng)過臨床治療達到完全緩解,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13歲,平均(7.14±2.28)。同期在鄭州兒童醫(yī)院體檢的30例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14歲,平均(7.53±2.81)歲。3組納入者性別、年齡等資料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 Coulter)檢測患者外周血腫T細胞亞群水平和NK細胞變化。所用抗體均購自于美國BD公司。采集所有納入者入院時清晨空腹外周血2 mL,置于經(jīng)過EDTA抗凝處理的試管中并于6 h之內(nèi)標記抗體。檢測方法:利用直接免疫熒光標記法對單克隆抗體進行標記,之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所有納入者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和NK細胞(CD3-CD16+CD56+T)活性,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中說明書進行操作。
對比觀察三組納入者體內(nèi)CD3+、CD4+、CD8+、CD3-CD16+CD56+T等指標變化。
初發(fā)組AML患兒體內(nèi)CD4+細胞、CD4+/ CD8+、CD3-CD16+CD56+T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D3+、CD8+細胞水平兩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初發(fā)AML患兒體內(nèi)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活性與對照組比較 %
PR組患兒體內(nèi)CD3-CD16+CD56+T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細胞水平兩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PR組患兒體內(nèi)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活性與對照組比較 %
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nèi)的免疫功能障礙所引起的[3]。臨床抗腫瘤治療的過程中細胞免疫發(fā)揮主要的作用,其中T淋巴細胞所調(diào)節(jié)的細胞免疫功能在腫瘤免疫過程中發(fā)揮中心調(diào)控作用。T淋巴細胞亞群主要是用于執(zhí)行機體內(nèi)細胞免疫以及對免疫調(diào)節(jié)的功能,通過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亞群進行免疫監(jiān)視功能[4]。T淋巴細胞亞群中CD3+用于表示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CD4+細胞是免疫應答過程中的主要反映細胞,其作用為擴大和增強其他細胞的功能,CD8+細胞可以介導細胞產(chǎn)生細胞毒作用,且可以對CD4+細胞發(fā)揮調(diào)節(jié)性的免疫抑制作用; CD4+/ CD8+維持著機體細胞免疫應答反應的平衡狀態(tài),當CD4+/ CD8+為正常水平時,機體方能發(fā)揮抗腫瘤的作用。NK細胞是機體抗腫瘤的屏障,其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者通過分泌細胞毒因子對腫瘤細胞產(chǎn)生殺傷作用,NK細胞的活性下降是機體內(nèi)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5]。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發(fā)生常常伴隨有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和NK細胞活性變化[6]。本次研究通過對76例AML患兒體內(nèi)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活性的變化。結果表明,初發(fā)AML患兒體內(nèi)CD4+細胞、CD4+/ CD8+、CD3-CD16+CD56+T細胞水平與對照組正常兒童相比顯著下降,而PR組患兒體內(nèi)CD3- CD16+CD56+T細胞水平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表明,初發(fā)AML患兒體內(nèi)NK細胞免疫功能受到損傷,且經(jīng)過治療后患兒體內(nèi)NK細胞的免疫功能未能完全恢復。
綜上所述,AML患兒體內(nèi)細胞免疫功能受損,且主要表現(xiàn)為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變化和NK細胞活性下降,通過檢測T細胞亞群水平和NK細胞活性有助于臨床上對于AML患兒病情的控制以及預后效果的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麗華,岑建農(nóng),何海龍,等.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iR-196b表達及預后意義[J].臨床兒科雜志.2014(12):1145-1149.
[2]孔令君,葛健,夏瑞祥.Treg和淋巴細胞亞群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義[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512-514,515.
[3]馮秀梅,許洪志,張婧瑤,等.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4+T細胞亞群轉(zhuǎn)錄因子表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4):1038-1042.
[4]范佳鑫,曾英堅,吳建偉,等.同種異體 NK 細胞對 CD34+CD38-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的體外殺傷作用[J].廣東醫(yī)學.2015(2):192-195.
[5]郭青.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殘留病檢測技術的應用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6,43(10):760-762,768.
[6]朱嘉蒔,蔣慧,陸正華,等.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療效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16,21(4):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