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肝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有報道顯示,我國肝癌死亡率占所有惡性腫瘤死亡率中的第2位[1]。肝癌多由肝炎肝硬化發(fā)展產(chǎn)生,一般會經(jīng)歷各種結節(jié),繼而發(fā)展為早期肝細胞肝癌。臨床遵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原則,目前影像學所采用的檢查診斷方式包括肝臟增強CT、肝臟MRI和B超等,但其各自診斷價值還沒有確切結論。本次研究將肝臟增強CT與肝臟MRI用于對肝癌早期篩查,比較分析其應用價值。
將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yī)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1例經(jīng)病理學檢查和手術確診為肝癌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21例,年齡47~73歲,平均(48.94±5.63)歲。
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肝癌診斷標準[2]。
a)符合上述診斷標準;b)出現(xiàn)納差、乏力、肝區(qū)疼痛、上腹飽脹、消瘦等臨床表現(xiàn);c)均進行過肝臟增強CT與肝臟MRI檢查。
a)臨床資料不全者;b)無法確診者;c)不愿配合檢查者。
CT檢查采用Philips256排螺旋掃描儀,掃描參數(shù):100 KV,150 mA,重間間距5 mm,重間層厚5 mm,螺距0.993,矩陣512×512。CT掃描前30 min,患者口服白開水300 mL,開始掃描時給予患者腹帶加壓,囑咐患者放松,平穩(wěn)呼吸,取仰臥位,進行平掃和全肝灌注掃描。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將非離子對比劑碘海醇以3 mL/s的速度向患者肘靜脈靜注,在25 s、60 s和180 s時分別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
MRI檢查采用Philips achieva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成像儀,掃描參數(shù):TR 2 500~6 000 ms,TE 71~82 ms,視野300 mm×300 mm,矩陣256×179,EPI125,層厚7 mm,間距1.0 mm。掃描前30 min,患者口服白開水300 mL,開始掃描時給予患者腹帶加壓,囑咐患者放松,平穩(wěn)呼吸,取仰臥位,進行常規(guī)T1WI、T2WI加權掃描和增強掃描,掃描范圍由膈頂至右腎下端。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將非離子對比劑碘海醇以2 mL/s的速度向患者肘靜脈靜注,在25 s、60 s和180 s時分別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種診斷方法檢出率以%表示,運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1例患者肝部陽性病灶共97個,其中單發(fā)病灶49例,多發(fā)病灶12例;病灶直徑≤3 cm 72個,直徑>3 cm 25個。
結果顯示61例患者肝部陽性病灶共85個,其中單發(fā)病灶41例,多發(fā)病灶11例,未查出病灶9例;病灶直徑≤3 cm 61個,直徑>3 cm 24個。肝癌檢出患者圖像表現(xiàn):平掃顯示病灶為低密度,部分有暈圈,直徑較大病灶有中央壞死液化;動脈期病灶周邊強化,密度高于周圍正常肝組織;門靜脈期密度與周圍正常組織無顯著差異,延遲期病灶密度較周圍正常肝組織低。見圖1。
圖1 患者,男,59歲,CT圖像,A:動脈期均勻強化;B:動脈晚期病灶周邊強化;C:門靜脈期病灶不顯著;D:延遲期密度較低
結果顯示61例患者肝部陽性病灶共94個,其中單發(fā)病灶47例,多發(fā)病灶12例,未查出病灶2例;病灶直徑≦3 cm 70個,直徑>3 cm 24個。肝癌檢出患者圖像表現(xiàn):動態(tài)掃描陽性病灶血供豐富,動脈期病灶周邊強化明顯,T2WI多發(fā)高信號;門靜脈期和延時期呈現(xiàn)與周圍組織相等信號或低信號。見圖2。
圖2 患者,男,61歲,MRI圖像,A:T1WI低信號;B:T2WI高信號;C:動脈期增強掃描;D:門靜脈期掃描
肝臟增強CT對肝癌檢出率為85.25%,肝臟MRI檢出率為96.72%,兩種診斷方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2,P<0.05)。其中對于直徑>3 cm肝癌病灶,肝臟增強CT檢出率96.00%與肝臟MRI檢出率96.00%一致;對于直徑≤3 cm肝癌病灶,肝臟增強CT檢出率84.72%低于MRI的97.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1,P<0.05)。
肝炎病毒感染、長時間過度飲酒、食用黃曲霉素污染的食物、肝臟代謝疾病等均可引起肝癌,其早期診斷影響后期治療和生存,故肝癌的早期篩查十分重要。血清AFP和其異質(zhì)體是肝癌診斷的重要指標,也是特異性很強的腫瘤標記物,當其含量超過一定水平時,則高度懷疑患者有肝癌,但是仍有30%~40%肝癌患者檢測的AFP呈陰性,因此還需要進行B超引導下的穿刺活檢明確診斷[3]。然而穿刺活檢對患者具有一定的損傷,且容易發(fā)生針道出血等不良情況,進行檢測時需格外謹慎小心。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影像學檢查在肝癌篩查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其中CT和MRI應用最多。多排CT分辨率高,掃描速度非??欤軌虮苊夂粑\動偽影,并且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以顯著提高肝癌病灶的檢出率及定位準確性。鄭曉君等[4]研究肝臟增強CT掃描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結果表明肝臟增強CT可有效提高肝癌檢出率,對于腫瘤位置、大小等特征均能清晰顯示。MRI沒有放射性輻射,高場強設備的發(fā)展提高了MRI的掃描速度,成像可多方位和多序列,對于肝癌病灶內(nèi)部的組織結構變化分辨率高。俞麗等[5]對肝臟增強CT與MRI診斷肝癌進行臨床價值分析,結果表明肝臟MRI結果應用于肝癌診斷中臨床價值更高。
本次研究針對肝臟增強CT與肝臟MRI檢查對肝癌早期篩查的臨床檢查進行分析比較,CT檢查圖像顯示平掃病灶為低密度,部分有暈圈,直徑較大病灶有中央壞死液化;動脈期病灶周邊強化,密度高于周圍正常肝組織;門靜脈期密度與周圍正常組織無顯著差異,延遲期病灶密度較周圍正常肝組織低。MRI檢查圖像顯示動態(tài)掃描陽性病灶血供豐富,動脈期病灶周邊強化明顯,T2WI多發(fā)高信號。肝臟增強CT檢出率85.25%明顯低于肝臟MRI的96.72%,其中對于直徑>3 cm肝癌病灶,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情況一致,對于直徑≤3 cm肝癌病灶,MRI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原因可能是許多小病灶血供少,CT掃描時動脈期強化不明顯或者不強化,無法進行確診;而MRI檢查中,T2WI多發(fā)高信號是小肝癌的特征性變化,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HCC呈典型“快進快出”模式,可以有效鑒別<2 cm的假陽性病灶。
綜上所述,CT以及MRI對肝癌早期篩查均有重要臨床價值,但對于直徑≤3 cm的肝癌病灶,MRI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
[參考文獻]
[1]張賀誠,李默,孔令鋼,等.肝癌磁共振分子影像學的研究進展[J].北京醫(yī)學,2017,39(1):83-86.
[2]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135-135.
[3]曹麗榮.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甲胎蛋白檢測方法在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的診斷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6):909-911.
[4]鄭曉君,譚玲,時高峰.肝臟增強CT掃描在肝癌診斷中的研究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0):80-82.
[5]俞麗,陳明安,陶敏敏.肝臟增強CT與MRI在檢查肝癌臨床價值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5):93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