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心理學中對于“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視角: 一種研究視角下,把“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作為一種涉及“人際知覺準確性”的特性進行研究[1];也有研究者把“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定義為低自尊方面的概念,這主要是指在SCL-90中的人際關系敏感分量表中的定義[2];第三種研究視角把“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作為人格的一個變量進行研究[3]。在Boyce和Parker的研究中認為具有人際敏感性的個體會過多的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觀點看法或者評價的過分關注;此外人際敏感性較高的個體在人際交往中面對他人的負性評價時(真實或猜測)往往會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人際敏感性高的個體突出表現(xiàn)為不自信甚至自卑、社交回避,并且通過改變自己以獲取他人的認可與好感[4-6]。Marin與Boyce和Parker的觀點相似,并且Marin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些與人際敏感具有較高相關性的概念,例如內(nèi)向、順從、社會與心理抑制及行為抑制、D 型人格等[7]。這與筆者在實際工作中所接觸到的一些具有較高人際敏感性的個體十分符合,這些個體由于人際敏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面臨一些相似的問題,例如自卑,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等,而且許多個體的抑郁焦慮情緒也與他們的人際交往狀況有密切的聯(lián)系。
IPSM是Boyce和Parker編制的自評量表,共36個項目,包括5個分量表: 人際覺知( interpersonal awareness)、認同需要(need for approval)、分離焦慮 ( separation anxiety)、羞怯 ( timidity) 和脆弱的內(nèi)在自我(fragile inner self),采用4點計分法(很不符合—很符合),量表總分越高,表示人際敏感性越強[3]。目前人際敏感量表已在美國、加拿大、印度、新西蘭、日本等多個國家被廣泛應用,且IPSM量表對于不同樣本均有較好的信效度,這也是筆者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漢化IPSM量表并進行中國常模下IPSM量表信效度檢驗的一個原因。
雖然該量表已在多個國家中被修訂使用,但在中國對于IPSM的使用較少,大多數(shù)學者更傾向于選取SCL-90中的人際敏感分量表,也有學者編制了針對中學生的人際敏感量表,但對于IPSM量表進行漢化修訂并進行信效度分析的研究較少。IPSM作為針對人際敏感而編制的量表與SCL-90中的人際敏感分量表相比可以更加全面的考察個體的人際敏感情況。因此,本次研究以國內(nèi)大學生為常模,對IPSM進行了信效度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在國內(nèi)把IPSM作為研究人際敏感性的工具使用。
正式施測時選取某高校大一新生作為樣本,并且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發(fā)放問卷共361份,收取有效問卷356份(98%),男25人,女336 人;來自單親家庭30人,非單親家庭331人。
2.2.1人際敏感量表(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Measure,IPSM)采用Boyce和Parker編制的人際敏感量表。IPSM為自評量表,共36個項目,5個分量表: 人際覺知( interpersonal awareness)、認同需要(need for approval)、分離焦慮 ( separation anxiety)、羞怯 ( timidity) 和脆弱的內(nèi)在自我(fragile inner self),采用4點計分法(很不符合—很符合),量表總分越高,表示人際敏感性越強[3]。
2.2.2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最初由Zung于1971年編制,用于測量被試焦慮的主觀感受。SAS共包含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評定時間為過去一周內(nèi)。20個條目相加得到總分,量表總分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嚴重[8]。
2.2.3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William W.K. Zung編制的,較多應用于對于個體抑郁程度的測量。SDS共包括20個條目,按1-4級評分。評定時間為過去一周內(nèi)。20個條目相加得到總粗分,然后轉換得到標準分,得分越高,說明抑郁程度越嚴重[8]。
2.2.4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 Rosenberg)制訂,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測量個人自信心的量表。自信心量表總計10個測題,采用四點計分(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最低得分為10分,最高得分為40分,分數(shù)越高自信心越高。
2.3.1預測問卷的翻譯在筆者和2名心理專業(yè)研究生共同翻譯后,由2名心理專業(yè)研究生對翻譯后的量表進行確認,再此基礎上對中文版IPSM量表中一些不易理解或存在歧義的條目進行修改;最后請1名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將翻譯后的量表回譯成英文,再次修改后形成最終的中文版人際敏感量表。
2.3.2初測與重測隨機抽取某高校100名大一學生進行初次測試,發(fā)放問卷1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99份。結果顯示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793,與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05(P<0.05)、0.182(P>0.05),根據(jù)對測試對象的訪談結果適當調(diào)整一些項目的表述,形成最終問卷。將修訂后的量表隨機發(fā)放給361名大學生施測,收回問卷。
收集數(shù)據(jù)后,采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對IPSM量表進行項目篩選,結果顯示第13題與20題P值均大于0.01,即13題與20題與總分相關不顯著,因此可以剔除第13題與20題,其他項目均與總分成顯著相關。而對IPSM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KMO值為0.867,Bartlett球形檢近似卡方值為3731.867,df值為630,sig值小于0.01, 因此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各項目的因素載荷在0.443~0.740之間,證明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其中第6題因素載荷為0.443小于0.45,可以考慮剔除。分析結果見表1。
3.2.1問卷的信度分析整個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87,數(shù)據(jù)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對IPSM量表的36個條目進行奇偶分組,奇數(shù)組平均分為(44.221±5.727),偶數(shù)組平均分為(50.895±5.974)半分信度0.936。
3.2.2問卷的結構效度分析對IPSM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KMO值為0.867,Bartlett球形檢近似卡方值為3731.867,df值為630,sig值小于0.01, 因此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各項目的因素載荷在0.443~0.740之間,證明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見表2。
3.2.3問卷的效標效度分析效標效度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IPSM量表總分與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總分均成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76(P<0.01),0.308(P<0.01);與自信心量表總分成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344(P<0.01)。見表3。
表1 項目篩選與因素分析結果
注:1)在0.01水平上,與IPSM量表總分成顯著相關
表2 IPSM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結果
表3 IPSM量表總分與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得分相關分析結果
注:1)在0.01水平上,與IPSM量表總分成顯著相關
人際敏感性高的個體往往會在人際交往中面臨較多的問題,而許多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與個體的人際交往狀況聯(lián)系密切。因此,對于個體人際敏感性的測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對人際敏感性人格的評估主要采用Boyce和Parker編制的人際敏感量表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Measure,IPSM)[3]。該量表已被多個國家修訂使用,但是在中國大多數(shù)學者更傾向于選取SCL-90中的人際敏感分量表來測量人際敏感性,對于IPSM的使用較少。Boyce和Parker認為具有人際敏感性的個體會過多的表現(xiàn)出對他人觀點看法或者是評價的過分關注且人際敏感的個體十分恐懼在人際交往中面對他人的批評(真實的與猜測的),并且會頻繁誤解他人的一些人際行為,突出表現(xiàn)為不自信甚至自卑[3]。IPSM量表所測量的人際敏感性也是針對這些方面?zhèn)€體的表現(xiàn)狀況。并且IPSM作為針對人際敏感性測量而編制的量表比SCL-90中的人際敏感分量表更加全面的考察了個體的人際敏感情況。因此,本次研究以國內(nèi)大學生為常模,對IPSM進行了信效度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在國內(nèi)把IPSM作為研究人際敏感性的工具使用。本研究中對IPSM量表的項目分析結果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項目區(qū)分度,除條目13與20 題之外的其他條目相關系數(shù)均在0. 192~0. 603之間(P<0. 01) 。第13題的內(nèi)容“我覺得人們一般都喜歡我”與20題的內(nèi)容“我可以讓別人感到快樂”與其他項目的內(nèi)容有相近理解,最終考慮進行篩除。
信度檢驗結果顯示,量表的總體 Cronbach's α系數(shù)和分半信度分別為 0.787,0.936,提示中文修訂版IPSM量表是比較可靠的心理測量工具。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方法對該量表的結構效度進行了考察。IPSM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為,KMO值為0.867,Bartlett球形檢近似卡方值為3731.867,df值為630,sig值小于0.01,因此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各項目的因素載荷在0.443~0.740之間,證明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其中第6題因素載荷為0.443小于0.45,可以考慮剔除。
本研究效標效度分析中以自信心量表、抑郁自評量表以及焦慮自評量表為效標,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IPSM量表總分與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總分均成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76(P<0.01),0.308(P<0.01),這與Vidyanidhi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有更高的人際敏感性以及Taichi Mogi等[10]2017年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的人際關系敏感度與抑郁癥相關的研究結果相符;IPSM量表總分與自信心量表總分成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344(P<0.01)??梢则炞C修訂的中文版IPSM量表有較好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
綜上所述,中文版IPSM量表對人際敏感的理論建構基本符合中國文化的實際情況,IPSM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為人際敏感性研究的一個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Molton, I.R.,Siegel,S.D.,et al.Promoting Recovery of Sexual Functioning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with Group-based Stress Management: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8,64 (5) ,527-536.
[2]Smith,B.W.,& Zautra,A.J.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Reactivity to Spousal Conflict in Healthy Older Wome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1,915-923.
[3]Boyce,P.,& Parker,G.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9,23,341-351.
[4]Boyce,P.,Hickie,I.,Parker,G., et al.Specificity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o Non-melancholic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993,27,101-105.
[5]Otani,K.,Suzuki,A.,Ishii,G.,et al.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with Dimensions of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 in Healthy Subjects[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08,49,184-187.
[6]Davidson,J.,Zisook,S., Giller,E., et al.Symptom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Depression[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989,30( 5) ,357 -368.
[7] Marin,T.J.,& Miller,G.E.The Interpersonally Sensitive Disposition and Health:an integrative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3, 139:941-948.
[8]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9]K Vidyanidhi,MS P.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i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2(1):25-28.
[10]Taichi Mogi,Aihide Yoshino.The Multiple Diagnoses of Comorbid Anxiety Disorders and Higher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edict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7,26: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