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霞 李敬偉
【摘要】鞍山市華育學校始建于1996年8月,學校占地41848.31平方米。建筑面積19323平方米?,F有22個教學班。學生總數936人。教職員工總數156人,專任教師118人。其中,高級教師59人,40周歲以下青年教師49人。省級骨干教師7人。市級骨干教師9人。從建校初公辦民助轉制為公立學校。有過100多個教學班,5000多名學生的頂峰期,也有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只能招收附近工人子弟、農民工子女的低谷期。現將走向成熟的華育學校以校本課程為引領的教育改革做如下探討分析,首先進行學校SWOT分析。
【關鍵詞】中學教育 “STHALI”課程 校本課程
基于上述的分析,在全校師生討論基礎上,教師代表的研討推薦、領導班子梳理歸納、全校教師的共識決定,我們確定了華育學校的辦學理念:
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勇于社會擔當,富有自由創(chuàng)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創(chuàng)建幸福家園。
如何有效的實現我們的辦學理念,我們確立了華育人的教育宗旨: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實施學生從單一發(fā)展到多元發(fā)展的教育方向。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成長的快樂,成功的體驗,成才的機會。
經過大家的討論為了將辦學理念細化我們將幸福家園共同愿景分解為:文化修養(yǎng),社會擔當,自由創(chuàng)新三大主題方向。文化修養(yǎng)細化為:文明誠信,遵紀守法,自律自強,身心健康。學生主要性格品質體現:文明、誠信、踏實;社會擔當細化為:熱愛祖國,關心集體,調研實踐,關注環(huán)境,主要性格品質體現:勤奮、擔當、積極、樂觀;自由創(chuàng)新細化為:自我認同,探索發(fā)現,小組合作,批判反思,主要性格品質體現:健康,堅強,勇敢。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們發(fā)現達成這些目標的最為有效的手段是進行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發(fā)展基本框架圖:
(一)學生培養(yǎng)目標
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學生擁有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課程發(fā)展目標
1.基礎型課程完善與校本實施:宗旨在于培育學生學科素養(yǎng)。
2.特色型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結合我校自身情況以及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不同學科群的基礎上開發(fā)的與學科有關的課程。
3.綜合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共享:宗旨在于培育學生生活實踐能力,著手從整合知識、創(chuàng)新教法、完善評價和培養(yǎng)情感四方面入手,將各類課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相整合,最終形成一套以校為本的綜合型主題教育拓展型活動課程及與之相匹配的綜合性課程教材。
4.研究型課程拓展與深入:宗旨在培育學生能力,研究型課程是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素養(yǎng)的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問題探討、課題研究、項目策劃與實施等。
總之最終課程發(fā)展目標應實現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服務。
以上述思考為基本依據,學校的課程體系基于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和主題實踐性課程這四種課程的建設為方向,我們確立了六個方面的課程,體育健康課程群(Sports Health)、科技素養(yǎng)課程群(Technological Literacy)、人文素養(yǎng)課程群(Humanity)、藝術素養(yǎng)課程群(Artistic accomplishment)、生活技能課程群(Life skills)國際理解課程群(International course)共六大課程群,27門選修課課程,我們稱這六大課程群為“STHALI”(斯塔利課程)。
學校根據學生學習規(guī)律、學科內在結構的特點,將每學期靈活劃分成若干個學習階段,稱之為“學程”。每學年6個學程,每學期3個學程,七年、八年、九年三個學年,共計15個學程。一個學程的教學時間基本為5周,其操作的基本要點是:一個學程完成若干門學科各一個模塊學習;不同的學科設計不同的學程數;固定時間進行統(tǒng)一教學。
1.設立定向反饋表,按辦學理念和教育宗旨我們經常進行研討每個課程是否達成了要求。
2.對每個課程進行當堂檢測(課堂觀察、試卷、競賽、作品)、反饋問卷(教師、學生、家長)對每個課程都設計了評價。
3.我們設立了學科主題研修日,在規(guī)定的某一天對某一學科進行主題性研修其流程為:Step1提出課程教學中的問題,Step2教師們研討形成策略Step3設計課堂觀察量表進行課堂教學反饋。若成功固化為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若失敗再研討策略與方法進行下一輪的實施。
1.為了保障課程真正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得以體現我們設定了五化標準:開發(fā)多元化、課堂效率最優(yōu)化、藝體修身制度化、教師發(fā)展多元化、家校合作一體化。
2.建立“華育中學課程管理系統(tǒng)”,為有序地實施課程提供技術上的支持與保證。
(1)開發(fā)學生學業(yè)管理系統(tǒng),建立學生電子檔案袋,跟蹤每一位學生在各學程的學習情況。
(2)加強命題和考試管理,組織規(guī)范有序的閱卷,為科學、準確的質量分析提供真實的、全面的數據,及時反饋教學和命題質量,并通過大量數據的積累和分析,提高命題的信度和效度,實現走班制下有效的質量監(jiān)控。
3.編制“華育學校課程指南”
通過“華育學校課程手冊”,系統(tǒng)介紹學校課程的設置、學習要求、課程或模塊的基本內容,修習年限、管理規(guī)章等等,幫助學生全面、完整地了解初中三年學校所開設的各類課程,為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規(guī)劃提供基本依據。
4.建立發(fā)展性學生評價制度
根據鞍山市教育局發(fā)布的學生綜合評價標準為依據建立符合學校特性的發(fā)展性評價制度。課程是學校的主旋律,課程改革是學校的生命線。我們知道教育的路很長,我們會一直在路上;我們知道教育的路艱險,我們要斷腕前行;我們知道我們的教育生涯有限,讓我們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