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歡彥
1991年,陳順浩出生在廣東省汕頭市的一戶普通人家。成年后的陳順浩不滿足于老家平淡的生活,迫不及待地想去外面闖闖。獨身一人來到上海后,通過自學考試,他成為了上海師范大學的一名“在讀”學生。在校園里,陳順浩認識了很多新的同學和朋友,交際圈大了,視野也廣了。逐漸的,陳順浩發(fā)現(xiàn)自考班里的很多同學都經(jīng)營著“副業(yè)”,收入相當可觀。陳順浩的心也“活了”,覺得上課遠沒有出去掙錢有意思。于是,學著別人的“路子”,陳順浩也開始在外尋找各種兼職賺錢的機會,通過做“中介”以及接手一些推廣活動,陳順浩也賺到了不少“外快”。嘗到甜頭的他越來越無心學習。很快,他由于長期缺課被學校退了學。
丟棄了學業(yè),陳順浩并沒有覺得遺憾,帶著一腔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熱情,轉(zhuǎn)頭投入了社會的“洪流”。有企業(yè)做活動需要觀眾或群演,他就招募人員,有公司需要做手機APP的推廣,他就去找人下載。做的活動多了之后,陳順浩也逐漸積累起一些“人脈”和“資源”,再加之他總是以學校為資源,招募在讀學生去充當觀眾或群演,一方面花費的價格成本低,另一方面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通常都很合作,不會出“幺蛾子”,一段時間后,陳順浩也能月入過萬,生活得有聲有色。
不久后,本科在讀生胡芳走入了陳順浩的生活。兩人相識于陳順浩朋友的一次生日會,很快便發(fā)展成為戀人。一日,陳順浩告訴胡芳,自己手上有一個兼職的工作,報酬是500元,讓胡芳問問身邊的同學有沒有人愿意做。知道陳順浩時常會接觸一些兼職機會,胡芳沒有多想,甚至沒有細問是什么工作,就直接撥打電話詢問了自己的同班同學吳某。吳某當即表示自己愿意做,于是胡芳便把陳順浩的聯(lián)系方式給了吳某,并依照陳順浩所說,吩咐吳某在見面時要帶上身份證、學生證以及銀行卡等物品。
陳順浩和吳某約了當晚在學校附近的咖啡廳見面。由于下雨,吳某出行不方便,陳順浩還體貼地騎胡芳的電瓶車去宿舍接人。見面后,兩人商談了兼職的事宜,吳某順利地拿到了自己500元的“兼職報酬”。第一單兼職交易成功后,陳順浩又讓胡芳在朋友圈繼續(xù)發(fā)布兼職的廣告信息,吸引同學來做。果然,憑借胡芳在學校里的人緣,陸續(xù)又有不少同學前來詢問兼職情況,并通過胡芳認識了陳順浩。一次簡短的約見后,前來做兼職的人都順利地領(lǐng)到了500元,大家都覺得胡芳的男友挺“靠譜”。
見一面就能毫不費力賺錢,這種好事哪里去找?消息很快便傳開了。大家一個接一個的來參加這種“零成本穩(wěn)賺錢”的兼職。500塊雖然不算大數(shù)目,但對沒有收入的學生來說,能買件新大衣,能多和朋友出去“搓幾頓”,是很實際的“誘惑”??墒堑降资鞘裁醇媛?,能不用上班,不用費力,就能見次面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賺取500塊呢?
原來,陳順浩稱自己的兼職為“刷單業(yè)務(wù)”,告訴學生有公司需要貸款刷流水,讓學生以自己的身份去某借貸平臺貸款,貸出款后直接把錢交給自己,之后自己負責每個月替學生還款。為了讓大家放心,陳順浩還會與學生簽署類似于借款條約的“保障合同”,在合同中寫明甲方(陳順浩)會承擔借款責任,并在每月還款期前給予乙方(貸款者)還款截圖。學生在陳順浩的指導下操作貸款,順利貸出15000元后直接轉(zhuǎn)給陳順浩,之后便能收到500元兼職費。
陳順浩選取的貸款平臺所針對的群體是在校大學生,要求貸款者必須是在讀學生身份,且無其他貸款記錄。所以陳順浩所“接待”的對象,大部分都是剛上大學一兩年的本科生,思想單純且手頭并不十分寬裕,所有的“兼職者”都成功地獲得了貸款,陳順浩的錢包也借此“鼓”了一把。15000元的總款項月息是1.5%,分十二期歸還,每期需要歸還本金1250元,利息225元,總共1475元。陳順浩沒有完全不講信用,在學生借貸賬戶開始還款的前兩個月,他都按承諾向他們轉(zhuǎn)去了還款費用,供學生還款。
然而,好景不長,陳順浩的經(jīng)濟很快出現(xiàn)了狀況。2016年9月,正值各大高校新生入學之季,陳順浩瞅準時機,進了一大批生活用品,包括床單、被套、涼席、臉盆、牙刷等。本想趁著開學季好好賺一筆,撈個盆滿缽滿,沒想到卻遇到地區(qū)相關(guān)部門加強對路邊攤販管制,生意開展得很不順利,一大批貨物積壓在倉庫里。不僅錢沒賺到,陳順浩還因此欠下了一筆不小的債務(wù)。
經(jīng)濟的局促很快在學生貸款的還款上體現(xiàn)出來,學生們接二連三地接到了貸款平臺發(fā)來的催款短信,發(fā)現(xiàn)陳順浩沒有按時替自己還款。不安的學生們紛紛通過微信和電話詢問陳順浩,催促其還款,陳順浩不停地解釋著說沒問題,只是晚幾天,很快就會把錢還上。他用不同的借口敷衍著,能拖一天是一天,如果有的學生實在催得緊,陳順浩也會想辦法先弄些錢幫這幾個“會哭的孩子”還上一期。然而一邊負著債,一邊又是每個月不停累加的還款需求,陳順浩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
為填補資金缺口,陳順浩一邊繼續(xù)招募兼職對象,利用貸款“套現(xiàn)”,一邊轉(zhuǎn)頭向女友胡芳求助。2017年年初,陳順浩以自己家人生病了急需用錢做手術(shù)為由,向胡芳借錢,并告訴其只是臨時應(yīng)應(yīng)急,等自己賺到錢后馬上就會還給胡芳。男友家出了事,善良的胡芳覺得自己作為女友不能袖手旁觀,理應(yīng)幫其一把,于是痛快地拿出自己攢下的2萬元存款,轉(zhuǎn)給了陳順浩。
本以為渡過了這個難關(guān),陳順浩的工作走上正軌后,一切都會好起來。沒想到借錢的缺口一旦打開,就有了后面的第二次、第三次。陳順浩抓住胡芳“善良單純”的軟肋,再次開口向胡芳借錢,說自己在外欠了債務(wù),被人催得緊,讓胡芳幫幫自己。
胡芳再一次妥協(xié)了,掏錢幫助了男友。雖然她也想過拒絕,但總是經(jīng)不住陳順浩軟磨硬泡地苦苦哀求。然而,胡芳畢竟不是富家千金,即使父母收入不錯,還在上學的胡芳手中掌握的錢也很有限,很快便被陳順浩三番五次的“求助”掏空了。
女友沒了錢,陳順浩依舊沒有死心,他讓胡芳去網(wǎng)貸平臺上貸款,從開始的幾千,到后面逐漸增加到幾萬。最后,陳順浩甚至讓胡芳去借高利貸,就這樣,為了接濟男友,無辜的胡芳背上了一身債。
再怎么拖延、周轉(zhuǎn)、借款,陳順浩也無法補上自己的財務(wù)“漏洞”。十幾個學生每個月不斷累積的還款需求,金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無奈之下,他開始玩失蹤,微信不回,電話不接,對學生們的質(zhì)問催促置之不理?!肮具\營出了點問題”“錢就快到位了”“已經(jīng)向銀行抵押了一套房子”……陳順浩用遍了所有能用的借口,學生們終于不吃這一套了,拿著陳順浩遲遲不歸還貸款的短信記錄,大家先后去派出所報了警。
聽了學生們反映的情況,警方迅速立了案,并根據(jù)線索展開調(diào)查,很快,犯罪嫌疑人陳順浩落入法網(wǎng)。到案后,陳順浩如實供述了自己編造謊言,虛構(gòu)資金用途,利用大學生向某網(wǎng)貸平臺借款后由其本人還款的方式,騙取多名大學生借款,詐騙數(shù)額達數(shù)十萬元。到手的錢一部分被陳順浩用于拆東墻補西墻,剩余的部分,全都花在了日常的吃喝玩樂上。經(jīng)審查,陳順浩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多次采用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shù)額巨大,其行為已涉嫌詐騙罪,經(jīng)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2017年12月8日,陳順浩因犯詐騙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用新貸還舊債,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最終讓陳順浩泥足深陷。如今,他將面臨法律的嚴厲懲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胡芳在陳順浩的哄騙下,負債累累,終于瞞不住家里,最終在父母的幫助下,胡芳償還了自己借貸的部分欠款。在陳順浩處“兼職”的十幾名大學生,為了賺500元外快,也付出了代價,他們貸款的剩余欠款由于不斷增加拖欠利息,此時需要還的金額已經(jīng)將近翻倍。而且即便把所有欠款都還上,他們也可能會留下不良的信貸記錄。
如果當初陳順浩不為了眼前小利拋棄課堂、放棄學業(yè),他就不會被學校退學,不會過早地踏入社會,后期也許就不會走上歧路。這名26歲青年的人生,也許會有另一番景象。此時的陳順浩,在看守所里等待著母親處理好老家的事務(wù),來上海盡其所能為自己償還錢款。對于每年過年才回家待幾天的陳順浩來說,這次與母親的見面,應(yīng)該是其“最沒面子”的一次。
騙局落下了帷幕,但案子留下的教訓,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這起案件再次提醒大家,特別是給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群體敲響警鐘,不要輕信沒有正規(guī)資質(zhì)的兼職中介機構(gòu)或自稱提供兼職機會的社會人員,切勿因為眼前的一些小利放松警惕,落入陷阱。在校大學生想要尋找實習或兼職,還是應(yīng)該通過學校或單位、企業(yè)發(fā)布的公告等正規(guī)途徑獲取信息。同時,要提高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不隨意泄露,不允許他人“冒充”“借用”,也不可以自己名義替他人辦理相關(guān)金融業(yè)務(wù),像本案中這種“貸出錢款轉(zhuǎn)給他人”的做法也十分不可取,盲目輕信他人,最終很可能自食苦果。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