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兵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我提交了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法》(以下簡稱財政法)的議案,得到了上海代表團超過30位代表的聯(lián)名附議。許多代表表示,該議案對于完善我國法律制度,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從2009年開始,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一直跟蹤與參與我國預算法的修訂工作,直到2014年8月預算法修正案通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通過并已實施的預算法修正案在規(guī)范財政活動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有一些基本問題和原則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些問題也無法僅通過一部預算法予以解決,需要有一部能夠將所有財政活動納入法治軌道的上位法來解決。
因此,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對此設立課題并開展了調查研究,分設“財政法立法若干重大問題” “我國財政立法現(xiàn)狀及其存在問題” “國外財政法立法情況比較研究” “財政法法律文本基本框架”等子課題,組織隊伍開展調查研究,并多次邀請全國人大和政府財政部門的專家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進行座談討論,形成了一些得到社會各界肯定的成果。這次提交的議案是這些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內容,主要包括我國財政立法存在的問題、財政法的重要性和財政立法的原則性建議等內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但由于我國對政府財政活動的立法尚不完善,財政在發(fā)揮其作用時容易產生以下問題:財政規(guī)模過度擴張,政府包攬的范圍過大而使得經(jīng)濟失去活力;在權力缺乏法律約束的情況下,腐敗發(fā)生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首先,政府財政活動由于缺乏全面嚴格的法律制約,導致財政規(guī)模過度擴張和政府包攬范圍過大,從而出現(xiàn)“擠出效應”,民間投資乏力,容易使經(jīng)濟失去活力,影響到資源配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其次,立法是一個社會各方取得共識和相互協(xié)調的過程,體現(xiàn)了社會各界的集體智慧。在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僅由政府自身決定做什么、怎么做,既沒有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也無法全面體現(xiàn)各方需求,容易導致財政活動的效率和公平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權力缺乏法律約束的情況下,腐敗發(fā)生的可能性大為增加。“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過往的歷史證明,涉及公共資源和資金的活動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容易滋生腐敗的土壤,為以權謀私提供可乘之機、大開方便之門。
因此,制定財政法是為了遏制腐敗現(xiàn)象,推進依法治國,同時為了激發(fā)經(jīng)濟活力,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我認為,為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建立現(xiàn)代財政制度,將政府財政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充分發(fā)揮財政的基礎和支柱作用,有必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