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吳 煜 沈金明 何邦劍 于建農
浙江省中醫(yī)院下沙院區(qū) 浙江 杭州 310019
筆者采用藥枕療法結合三痹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肝腎虧虛證31例,收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就診的6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39~65歲,平均52.16歲,病程3~8月,平均5.12月;觀察組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41~62歲,平均53.43歲,病程2~7.5月,平均5.29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1]:①有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一過性猝倒等癥狀,頸椎后伸或者側彎時癥狀加重;②X線片示橫突間隙狹窄,鉤椎關節(jié)有骨刺形成。CT檢查示雙側橫突孔孔徑不對稱,一側相對狹窄;③造影檢查可見椎動脈迂曲狹窄,局部細小甚至完全堵塞。
1.3 中醫(yī)辨證標準: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屬肝腎虧虛證。
2.1 對照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商品名:敏使朗,規(guī)格:6mg/片,生產廠家: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日3次,飯后口服。行頸椎持續(xù)牽引,每次20分鐘,每日1次。以上治療方法4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2.2 觀察組:采用中藥藥枕療法,方劑組成:當歸、羌活、獨活、川芎、桂枝、赤芍、乳香、沒藥、丹參、防風各30g。將上方諸藥粉碎呈細末后,攪拌均勻后裝入尺寸為30cm×40cm大小枕芯袋內,供患者睡眠時使用,4周更換。內服三痹湯,方劑組成:川斷、杜仲、防風、桂心、細辛、人參、茯苓、當歸、白芍、甘草、秦艽、生地黃、川芎、獨活各15g,黃芪、川牛膝各30g。水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以上治療方法4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治愈:頭痛、眩暈等癥狀消失,相關體征正常,有關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基本正常;好轉:頭痛、眩暈等癥狀及體征減輕,有關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改善;未愈:頭痛、眩暈等癥狀未發(fā)生改變。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椎動脈內徑比較:治療前對照組椎動脈內徑平均值為2.84±0.36mm,觀察組為2.79±0.47mm,兩組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椎動脈內徑平均值為2.91±0.41mm,觀察組為4.16±0.52mm,觀察組患者椎動脈內徑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根據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癥狀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學中“眩暈”范疇。因肝血不足,腎精虧損,腦竅失于濡養(yǎng),致頭暈、目眩、耳鳴等癥。中藥藥枕療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本草綱目》中就記載有藥枕的處方。人的頭頸之處經脈網羅密布,久臥藥枕,可利用睡眠時頭部的溫度促使藥物有效成分散發(fā)出來,緩慢持久地刺激經穴,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筆者采用的中藥藥枕方劑中以活血通經及祛風止痛類藥物為主,長期使用起到祛風活絡、理氣活血、消腫定痛、怡神醒腦的功效。三痹湯方中獨活、細辛、秦艽、防風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杜仲、牛膝、肉桂心、生地黃補益肝腎;茯苓、人參、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補益氣血;牛膝、川芎、當歸活血通絡。諸藥合用,既可祛風散寒除濕,又能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活血。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199.
[2]吳云健.中藥藥枕治療頸椎病96例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2,47(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