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悅
摘要:閱讀教學是學校語文教學的最主要內容之一。但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內,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閱讀教學向課外拓展??梢越Y合課文教學,課前搜集做鋪墊;課堂教學中把內容引向課外;結合課后練習向課外拓展;并且將課外內容作為實踐活動的補充。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拓展;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途徑。閱讀教學的拓展方式眾多,其中有課外的,也有課內的拓展,課外的拓展都是為課內的閱讀教學服務的,是課內的延伸。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向課外拓展?我近年來做了一些探索。
一、結合課文教學,課前搜集做鋪墊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
《早》一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更好的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海倫·凱勒》等課文都適合這樣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還有一則好處,就是能讓學生覺著“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這也許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心理近區(qū)”吧!
二、結合課文理解,把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外
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阿炳這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點。我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xiàn)了另一個信息。學生在閱讀兩篇同個主題的材料時,就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相互補充。順當?shù)貧w結出了阿炳這個人物豐滿的性格特點。
以課內材料為主,課外材料為輔。課內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鑒,不同角度的幾個信息在結合教學中形成了合力。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呈現(xiàn)信息,鍛煉了學生閱讀多種信息,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三、結合課后練習,把課外知識向縱橫延展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孫友田的《月光啟蒙》中的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完美一個的形象。學完課文了,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母親的勤勞、聰明。我說:“你們想知道老年媽媽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我用多媒體出示了“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shù)刈谔僖卫?,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睂W生讀完后,對年老的媽媽的變化,學生無不被這沉重的母愛所感動。把學生從課內帶到課外,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課外的世界更精彩,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便把學生帶向《水滸傳》;教《三打白骨精》,便把學生帶向《西游記》。教《海倫·凱勒》時,帶學生走進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學生通過搜集并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并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后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于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后續(xù)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結合實踐活動,讓課外成為補充。
在課堂中,開放的活動滲透于教學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而僅僅課堂上的活動還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我們要把這有生命力的開放形式延伸到課堂以外更廣闊的教育領域。通過朗誦、講故事、演課本劇、編語文小報、調查采訪、寫調查報告、我是一個小記者等課外語文活動,讓學生多參加進行實踐活動。課堂向課后延伸,既把問題帶出課外、帶向生活、家庭、社會,學校向家庭開放,以便家校合一,齊抓共管,學校向社會開放,充分利用社會的人力、物力資源。如在教完《莫高窟》這篇課文時,我設立了“我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名勝古跡?”這個問題,帶領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提煉學習資源,學生通過現(xiàn)場觀察、實地考察、走訪群眾、翻閱圖書、上網瀏覽等手段,全方位感受“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獲得第一手資料。這樣不僅拓展了語文學習的資源,更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和樣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之,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拓展實踐,是嘗試著通過教給學生“一棵樹”的方法,從而將他們引向充滿吸引力和誘惑力的茂密森林。努力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材的建設者,不斷拓展文本,創(chuàng)造教材,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豐富,生活的多彩,激起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游麗麗.試析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15-16.
[2]谷瑤蓮.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3]蔣碧薇.談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方法[J].求知導刊,2015(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