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龍
【摘 要】 在教育改革環(huán)境下,主體性教育思想也得到人們的重視,主體性教育不但繼承了傳統(tǒng)思想,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作為直接構建者,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則是學生學習的領導者以及服務者,從而為廣大學生的學習提供條件,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克服困難,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 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主體作用;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于小學英語教師來講則首先需要構建新的教育理念,并進一步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近些年以來,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分析“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策略,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也獲得一定成果。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體學習興趣及動機
在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作用中,學習動機一直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夠積極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在課堂上介紹外國的風土人情以及其它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以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具有學習動機。例如:在“Christmas”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給學生詳細講解圣誕節(jié)的相關內容,以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探究欲望, 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也就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心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為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接受新知。情緒心理學研究中曾經指出:學生情感的認知水平,則需要動力、強化以及調解功能調節(jié)。其中動力功能,也就是情感中關于認知活動的增減效能,也就是說健康、積極向上的情感能夠對認知活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反之消極情緒則阻礙情感的認知活動。在認知活動中,情感能夠起到一定的增效功能,在當前小學生中存在一定的動力不足,這一問題則在情感認知影響下能夠得到改善。情感調節(jié)功能在認知活動中情感具有一定組織或者瓦解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情感過強或者過弱,則會引起人們的思維混亂,也會出現(xiàn)記憶困難,但是如果情感強度適中,愉快的情緒則便于實施智力操作。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則能夠讓學生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保持學習狀態(tài),并能夠促進學生心理活動深入發(fā)展。
2.在課堂上設置懸念。首先,在新課內容導入中,則需要設置“懸念”,確保學生在課間活動始終保持亢奮狀態(tài)。那么在教學中,也就是如何迅速抓住學生注意力,設置“懸念”,就可以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
其次,在教材過渡過程中,也需要設置“懸念”。在不同教學內容中,均能夠和其他內容相結合從而形成整體,那么在教學內容過渡階段,如何實現(xiàn)學生的良好銜接,則成為重點,在此過程中設置懸念,則能夠更好地對教學結構理順并銜接。
再次,在課堂結束之前,也需要設置“懸念”。教材中不同的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起因結果,層層遞進,之間有密切的關聯(lián)。新課程內容教學中舊課程則是一把“鑰匙”,在一節(jié)課程結束之后,并不能夠單純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總結,還需要和之前的學習知識以及未來學習的知識相結合,設置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有興趣去探索這一個“謎底”。
3.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適度有效的表揚能使課堂充滿熱烈的氣氛,委婉含蓄的批評能讓課堂洋溢溫情,關注全程、關注全面能讓課堂體現(xiàn)和諧發(fā)展。
4.組織競賽,構建愉快情景。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組織競賽,并在課堂上構建愉快教學情景,則能夠逐漸強化學生學習動機,以此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積極提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聽和說,注重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積極參與
讓學生多聽。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聽是最重要的,聽是進行后三者的基礎,因此聽對整個學科的影響是巨大的。
讓學生多說。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對課堂的參與的多少,就英語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課堂中積極的發(fā)言,能主動提出及解決問題。在課堂中說主要是借助討論來實現(xiàn)的,不管是教師提出的疑問還是問題解決方法等均可以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相互溝通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三、為學生主體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堂氛圍是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感情的相互作用反應構成的心理環(huán)境,不但對師生教學行為具有影響,同時也涉及到教學質量、學生個性形成。
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引導學生釋放自己的學習潛能,和諧的師生關系更能夠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現(xiàn)代教育學家在研究中指出:想要顯著提升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則一定要是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上,共同構建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想要實現(xiàn)以上目標那么在教學中注意:明確課堂氛圍與教學效果的正比關系,分類預設;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個性學生的價值意識來營造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營造課堂氛圍,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每堂課細化要求,分段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提高每個階段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實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主體意識
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目的教學,則能夠引導學生有目地性的掌握思維方式以及推理方式。教學過程本身也就是師生統(tǒng)一活動,那么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這一主體,并最大化的和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構建學生貼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在教學中設置適當程序,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學習方法。比如:在學生完成某一學習內容之后,需要及時總結學習內容,并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均依照自己的情況總結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依照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及行為,從而有效發(fā)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有效發(fā)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美]Ronald L. Partin 著,徐富明,楊阿麗,張愛寧譯.《教師課堂實用手冊——新老教師教學與管理策略》(第二版)[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2]巴巴拉.G.戴維斯著,嚴慧仙譯徐輝主編.《教學方法手冊》[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6
[3]楊光泉著.《新課程課堂教學藝術》[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