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桂 珍
(蘭州大學 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的“詩樂文化傳統(tǒng)”,可以說詩樂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詩樂文化”建構也正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題中之義。
“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監(jiān)督師務調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睒芬栽姙楸荆娨月暈橛?。漢語最美的語言是古詩詞,其語言凝練、平仄抑揚、情感充沛、意象豐富,蘊含漢語聲韻之美,為音樂家創(chuàng)作歌曲提供了高品質的文本基礎,再配以音律,通過音符的表現特質使深潛于文字中的生命活動在聲樂里獲得反響,引申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深層感受,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出詩樂應有的藝術價值。詩詞與音樂有機結合正是人類文化的聲音形式,讓人們從視覺和聽覺同時得到感受,而漢語只有轉變?yōu)槁曇舨拍苷嬲蔑@她的魅力[1]149-183。詩與樂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經歷了由“以樂從詩”到“采詩入樂”再到“倚聲填詞”三個階段[2]5,在這一漫長的文化變遷過程中“詩樂”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表征,發(fā)展至今,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秩序和文化重建之際,我們有必要以新的中國視角重新審視詩樂文化中的智慧。
千百年來中華詩樂根植于中國人的性情之中,她的性格從本質來講是“靜”的,自然安靜,中正平和,“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敝挥邪察o下來,人才可能恢復原始的純真,純善,而藝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喚醒人心中最原始的純真。王維詩云:“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痹娙嗽陟o謐安詳的環(huán)境中領會著超越于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中國優(yōu)秀的詩歌從來都不會將要表達的內容和盤托出,讓人一覽無余,就像中國畫的“余白”,富于無窮的暗示,這就要求閱讀觀賞之人安靜下來,從詩句之外去會意,這是中國藝術追求的一種情趣,一種空間。同樣詩樂作品要求演唱者和演奏者在表達之前的精神準備一定是安靜的?!办o的藝術作用,是把人所浮揚起來的感情,使其沉靜下去,安靜下去,這才能感發(fā)人的善心?!盵3]37當我們觀照到了自己的內心方能感受什么是氣韻。
中國文學藝術理論中最大的特色是指明創(chuàng)造者內在的生命向外表出的徑路,是氣的作用,而氣是由一個人的觀念、感情、想象力支配的。在中國詞典里可以看到很多與“氣”有關的成語,如“氣吞山河”“氣象萬千”“氣貫長虹”“氣勢磅礴”“氣宇軒昂”“氣定神閑”等等,所表達的是人的一種氣質狀態(tài),是指一個人稟受的天性,與“風骨”中的“骨”有所相似。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贈秀才入軍》);李白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月下獨酌》);辛稼軒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都體現著莊子的“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的氣勢,也是孟子認為的君子該有的風骨——“仁、智、勇”,顯然中國歷史上受人崇拜的“士”,不是因才情,而是貴在氣節(jié)。
氣,具體到詩歌中便與聲調有關。曾國藩在《家訓》里說過一段話:“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則下筆時比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瑯瑯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睆闹锌梢钥闯觥皻狻迸c聲調有關。韓昌黎說過:“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甭暠居跉?,所以想得古人之氣,不得不求之于聲。求之于聲,即不能不朗誦、吟唱[3]47?!霸娭暸c樂之心”相和,這正是詩樂的魅力所在。
在中華詩樂文化中“韻”指和諧、和美,即音樂感?!耙院蜑榈隆笔窃姌匪囆g的基本性格,“和”也是音樂的靈魂。中國古代的音律源于宇宙的節(jié)律,因為“古人認為宇宙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的事物組成的和諧整體,而樂是由不同聲音藝術地建構起來的一個和諧整體,所以音律歸根結底是“天之道也”。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將五聲與四季相配不是任意而為,而是看到了音律與四季節(jié)律有共同的數的關系[4]103?!秶Z·周語》:“樂從和”;《論語》“和為貴”;皇《疏》:“和即樂也”;《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者,天地之和也”。這里的“和”更多是指“和而不同”,即不同要素有差異的統(tǒng)一。梁漱溟先生也說,“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yǎng)?!倍嬲囆g的“美”是意味之美、靈魂之美,體現藝術美的基礎是創(chuàng)作者的人格學養(yǎng)和心性真善。因此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自覺自省”的向內問己的文化,同于禪宗的“轉識為智”,也同于老百姓常說的“讀書等于做人”。
當我們走進中華優(yōu)秀的詩樂傳統(tǒng)文化,不得不驚嘆于先祖的智慧,“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尚書·舜典》)正因為詩樂有這樣和諧美好的特征,所以古人相信,受了詩樂的熏陶之后,人就會變得純潔高尚,同樣“樂之興亡,事關天下興亡”的理念深入人心。今天我們繼承傳統(tǒng)絕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要將現代根植于傳統(tǒng)中,繼續(xù)向前發(fā)展[5]21-37。20世紀法國偉大的音樂家羅蘭·德·康代,在其所著的《世界音樂通史》中說:“中國音樂具有耀眼而堅實的色彩”,“這種音樂好像能夠穿透最堅硬的巖石”,“這是一個追求準確和完美的音樂文明國度”[6]90,“4000多年來,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似乎沒有遭遇過像其他文明那樣的斷裂經歷,即使在狂妄自大的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的年代(公元212年),具有悠久歷史的歌曲和樂器還是得以傳承;蒙古人的長期統(tǒng)治也并沒有改變音律體系和五聲音階……在中國,詩的吟誦長期以來對傳統(tǒng)音樂風格起了決定性的影響?!盵6]96究竟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這就是我們的“和”文化,“和”中生“美”便是“韻”。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盵5]21-37杜威認為,“世界的各種危機都源于人類自身的矛盾?!倍嗵睾彼J為美是矛盾的調和。在世界沖突不斷的當下,中華詩樂中的“和”文化可以為人類提供世界和平的發(fā)展思路,同時也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不同文明國家“和合共生”,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依據。
100年的長度我們是可以想象的,而幾百年、上千年的時間究竟有多長就不是很容易想見了,但是當我們聽到將詩之聲與樂之心完美融合的詩樂作品的時候,時間就變得具體了。就像今天我們聽到古曲《陽關三疊》,看到《陽關圖》,依舊能感受到一種浸入骨髓的感傷和一去不回的悲壯。只因王維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倍潭趟木鋮s興發(fā)感動了古今多少人,《唐詩鏡》評說:“語老情深,遂為千古絕調”,《麓堂詩話》說:“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比如是方可謂之達耳?!庇捎谠娙饲擅畹卦跁r空轉化中,將國家的危亡、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等各種情緒揉進一首小詩,凝聚成巨大的情感力量,在唐代就被改編為歌曲《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廣為流傳。延續(xù)至宋代李伯時所繪的《陽關圖》最為著名,題詠的詩人最多。蘇轍有詩云:“百年摩詰陽關語,三疊嘉榮意外聲。誰遣伯時開縞素,蕭條邊思坐中生。”詩中“摩詰”指王維,“嘉榮”指唐代著名歌唱家米嘉榮,“伯時”指宋代著名畫家李伯時。詩詞、歌曲、繪畫三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但由一份人間真情將三者會通,給人帶來的離別、思鄉(xiāng)以及英雄氣魄、兒女情長的萬千感慨卻是一致的。千年的詩歌,百年的音樂,我們今天還能傳承,還能發(fā)展,不能不說,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
氣韻華生的詩樂作品其意境也是能透過紙背的,文字與音符背后存在著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生活的意境是無窮盡的,生命的意境也是無窮盡的,那么藝術的意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是由人的境界決定的。縱觀人類文化史,曾出現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就是中國“士”階層的萌發(fā)與成熟,這一傳統(tǒng)從先秦開始綿延,如果從孔子算起已有2600年的歷史,他們一直扮演著傳統(tǒng)中國“社會良心”的角色?!笆俊钡纳鐣巧煽鬃幼钕忍岢觥笆恐居诘馈?,規(guī)定“士”是基本價值的維護者,弟子曾參發(fā)揮師教,說得更加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7]34-43,這一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發(fā)展至宋代達到新高度,士大夫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知行合一,具有完善的人格,這便是自成高格的人生大境界。歷史上,中國“士”階層始終是中華詩樂文化傳承的核心力量。
藝術之境的高低則是由人的精神之境的層次決定的,因藝術所用的情感是經過反省的,而反省的能力是需要內化知識、修己立身的智慧積淀。有人在歌唱時自己感動得淚流滿面,觀眾卻無動于衷,便是這一理論的體現?!斑m我無非新”(王羲之詩句),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受個人精神境界高低的影響。王國維先生說:“你不要以為一個教室,一個花園才是一個境界。其實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之中的一個個境界,一首詩詞是否高雅,決不能看它表面說的什么,而要看它精神的境界是什么!”宋代白石道人姜夔的自度曲《鬲溪梅令》:“好花不與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陰,玉鈿何處尋?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以玉鈿比喻好花,以好花象征美人,“好花”被溪水阻隔、望而不見。暗喻作者和情人相隔遙遠,無從相會,其意境清空,格調高雅。從姜夔所譜音調來分析,其中 “浪粼粼”一句所用上下二度的長樂句,表達詞人與所愛之人被眼前這盈盈一水遙相隔絕,恰如其分地表現渺茫之境所承載的萬古柔情,演唱時呼吸綿長,截氣收聲,歸韻講究,該樂句的長度不必拘泥于譜面,可依內心之節(jié)律而定。詞的意境高就會體現在音樂的意境也會高,中國古詩詞的呼吸、音色、咬字、收音都為意境服務,與意象相連。所以說樂的雅與俗,與樂器種類、演唱方法、音樂理論等是否正統(tǒng)關系都不大,而主要在于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和呈現過程中所透出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古人聽樂并不斤斤計較于某個音是高是低,是快是慢,他們在意的是樂的高遠境界?!暗R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是陶淵明很有名的詩句。宋人顧逢也有《無弦琴》詩云:“秩序從意會,不必以聲求。”都強調的是高遠的意境[4]103。
孔子認定,為人生而藝術,即是善與美的徹底諧和統(tǒng)一的最高境界。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笔且皇讓懬锷男≡姡饩成钸h,耐人尋味。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參差錯落地將景色和人物勾畫得優(yōu)美、絢麗,充滿詩情畫意,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秋色的喜愛,也表達了詩人以物狀情,返璞歸真,追求真實和諧的愿望。所呈現的是中國藝術平淡天真、溫柔敦厚的精神力量。因此,為古詩詞譜曲并演唱就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這是演唱的基礎,從文本中揣摩詞中之意境,挖掘越深,演唱的表現就越豐富,加之有風骨的語言和運聲技能,最后必然落實在語言上,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陰陽上去最好能與旋律相互吻合,要注意咬字,講究聲韻美,在具體演唱的時候,要做到“聲中無字,字中有聲”,達到這一境界很不容易。古詩詞的吟、誦、唱都體現著漢語的聲韻之美。漢語最美的語言是古詩詞,其語言凝練、情感充沛、意象豐富,為音樂家創(chuàng)作歌曲提供了高品質的文本基礎,同時,最能體現漢語聲韻之美的就是古詩詞吟誦唱了,加之絲竹管樂的配合,宇宙萬物自然而然的原有之姿便有可能顯現,虛靜之心與純凈之樂相遇產生藝術的意境。
中國人對詩歌的意象深入骨髓、流淌于血液中,存在于“大漠孤煙”“颯颯秋雨”“月滿西樓”中,只要粗通文墨的國人見到相似的環(huán)境,就會立即釋放出沉潛在心底的意象,把眼前看到的一切卷入詩中。詩樂喚醒的是內心的真和善,喚醒的是文化的一份真切記憶。從屈原的“香草美人”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所見的是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澄懷觀照,葆光內斂,有涵養(yǎng),不尖銳,不耀眼,“內保之而不外蕩”的厚重品質?!捌渫x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論其數而法立?!?班固《漢書·禮樂志》)對于個人,詩樂能高尚人的心志,調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對于社會來說,它有助于建立良風美俗、和諧社會。對于政治,它乃是王道教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4]103
在詩樂作品中心與象相映照,情與物相融合,生成生動的氣韻,才會產生一個完整的境界。例如姜夔的自度曲《杏花天影》:“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卑磩?chuàng)作時間來看即使在江南,正月初也不會有柳絲拂岸,詞中的“綠絲”并非眼前實物,而是心中之意象,是詞人與昔日情人相約垂柳青青的季節(jié)的一份記憶,只因柳而起興,由物及心,首句中所云“綠絲”,卻非眼中之柳,而是心中之柳。詞人落筆的依據是心中之詩情,從首句的演唱曲譜來分析,姜夔大膽地用一個十二度的上下行旋律進行,這在現代歌曲創(chuàng)作中是不為多見的,足現詞人用情之深,思懷之切;詩樂藝術的審美順序是先入境、后動情、形成樂、發(fā)于聲,帶人逐步走入靈魂深處,中國文化中的“心聲”一般指以詩歌為主的文學藝術作品。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蓋人文之留遺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聲?!睘槭裁催@樣講呢?我們由詩樂的產生來進一步探究。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為樂不可以為偽。”(《禮記·樂記》)中國古代的“樂”包含詩樂舞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皆由心發(fā),很直接。潛伏于生命深處的“情”,雖常為人所不自覺,但對一個人的生活有決定性的力量,這份“情”通過藝術形式發(fā)揚出來,生命便得到充實?!霸姼琛笔侵袊税l(fā)揚情感的典型形式,“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種“長言”?!伴L言”即入腔,成了一個腔調,從邏輯語言、科學語言走入音樂語言、藝術語言,也就是說,邏輯語言由于情感之推動,產生飛躍,成為音樂的語言。宋代的沈括提出了中國歌唱藝術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聲中無字,字中有聲?!边@里的“字”便是“真”、是“象”、是“骨”;而“聲”便是“美”、是“心”、是“風”,這就是“真與美”“心與象”“風與骨”。當達到“字”被“聲”融化于深情之中,字的內容便在歌唱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正如砂糖被清水融化,我們品嘗到的只有甘甜之味,卻不見砂糖之象。
中華詩樂文化的顯著特征就是情感與思想,即“心”與“象”的融合。
“致樂以治心”,詩樂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藝術家以心映射萬象,心動為“情”,情具象為“景”,情景交融,心與象合。我們從詩樂藝術的活動過程可見一斑,一首詩樂作品的呈現首先是文字和音符的技術運用,進而要體現技術背后的精神,最終呈現的是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注人與宇宙、社會之間的協和互生,先哲所謂“道不遠人”“以道統(tǒng)技”。所以從詩樂文化綿長的歷史變遷中,不論是“感發(fā)為歌,聲律從之”“采詩入樂,依調作歌”還是“倚聲填詞,言出于聲”的階段,皆為真與美、思想與情感的結合,也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其目的是從“藝”“技”“術” 進入“道”。
詩樂同源,詩的內涵主要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明暗、長短等按一定規(guī)律有序組合而成的節(jié)律來顯現的,樂的內涵則是以詩所承載的意境和情感為依托的。中國詩樂文化在歷史變遷中承載了太多中國人的情感和文化記憶[8]19-36。詩歌的平仄、清濁、頓挫等音樂性在樂中得以最大化展現,“言有盡而意無窮”“音樂所表達的,是歌詞中所不能容納的:即感情的最細微的變化、它的色調、它的波動和發(fā)展,這些因素一般來說在歌詞中難以表現,而可以存在于所謂‘歌詞和線條之間’?!盵9]52可以說,詩與樂的相遇更深層地發(fā)掘了詩所不及的情感深度,同時,在將文字與音符結合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示了漢語語言的聲韻之美。中國詩樂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范,如“和而不同”“上善若水”“精忠報國”等等,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似綿密的春雨千百年來“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和行為方式。
我們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氣度,是海納百川的氣勢?!皳P”是一種態(tài)勢,一種精神,是繼承之上的發(fā)展,“文化自覺”不是簡單的回歸與復古,“文化自信”說到底是人的自信,而自信的前提是自覺,“文化自覺”是基礎性的,要朝前看的,是要在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變革中去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10]18-29。我們在吸收外來的同時,應不忘本來,面向未來,以一種寬容與超越的態(tài)度對待本民族以及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11]50。不同民族的生活智慧和文明形式,都是對人類整體世界的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樓宇烈先生說的:“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播下去以后,只要條件適合,早晚都會有收獲的,只要這個種子在,傳統(tǒng)文化就可以延續(xù)?!盵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