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偉
近些年來,農(nóng)戶們也在不斷的利用現(xiàn)代可以挖掘探索馬鈴薯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一、選擇土壤、整地
1.土壤選擇
選擇好的土壤是種植馬鈴薯獲得高產(chǎn)的基礎,一般要選擇土壤肥沃、土壤疏松、耕層25-30cm,有機質含量的中性土壤或PH5.5-6.5的微酸性的砂質土壤。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塊(根)莖作物甜菜等作物,地塊排灌方便,便于在雨天排澇,干旱時灌水,以保證馬鈴薯生長正常所需的水分要求。
2.整地
馬鈴薯是淺根作物,用塊莖播種后長出的須根穿透力差,大多分布在30-40cm深的土層。在塊莖播種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發(fā)育得愈好,幼苗出土后植株長勢就愈強,產(chǎn)量也就愈高。所以,整地質量直接影響塊室生長,精細整地、深耕做高畦是保證馬鈴薯高產(chǎn)的基礎。一般按畦高35-40cm,畦寬1.10-1.20m的規(guī)格整地,畦面中間開1條施肥溝,供施基肥用。
3.施足基肥
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畝用(俄羅斯產(chǎn))復合肥75kg,加土雜肥300-400kg,均勻地撒施在施肥溝內,并蓋土,等待馬鈴薯播種。
二、 選好種薯,適時播種?
要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塊、休眠期短、高產(chǎn)、優(yōu)質、抗病的早熟品種,目前正在大力推廣使用脫毒薯種,因為脫毒薯具有苗出苗早、植株健壯、葉片肥大、根系發(fā)達、抗逆性強、增產(chǎn)潛力大等諸多特點。
播種前20d種薯出窖,選擇無畸形、無尖頭、無芽眼壞死、無病斑與腐爛的塊莖于散射光下進行催芽,催芽后播種。機播芽長控制在0.5cm,人工播芽長控制在1.0cm。種薯切塊在播前2-3d進行,切塊不宜過小,以免切塊中水分、養(yǎng)分不足,影響幼苗發(fā)育,且不抗旱,容易造成缺苗。切塊大小不宜低于25-50g,每個薯塊要保持有1-2個芽眼,切時應切成立體塊,多帶薯肉。切塊時如遇病爛薯污染了切刀,則必需進行切刀消毒,用1:200漂白粉或0.1%-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s后再用,以避免傳染健康種薯。一般4月末5月初當10cm土壤溫度穩(wěn)定通過7-8℃即可播種,播種深度一般在10-12cm,淺播可刺激早出苗,減少薯塊腐爛,但春旱嚴重地區(qū),可以適當深播以獲得足夠水分確保出苗。
三、合理密植
生產(chǎn)標準化種薯,種植密度相對小一些,商品薯生產(chǎn)種植密度相對大。我省一般為70cm×(20-25)cm栽培。大壟有利于透光通風,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減少病害發(fā)生,有利于塊莖形成,可以提高種薯或商品薯的產(chǎn)量和質量。開溝播種,薯塊在溝內芽朝上擺好后,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對細土15-20公斤順溝均勻撒施,以防地下害蟲。然后覆滿溝土,鎮(zhèn)壓平整,每畝用72%都爾100毫升或50%乙草胺120毫升,對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雜草。
四、 田間管理
1.水分管理
馬鈴薯出苗需水量少,一般無需澆水。馬鈴薯出苗至現(xiàn)蕾期是其生殖生長和營養(yǎng)生長的關鍵期,需水量大大增加,故此時要合理調控水分,保證土壤濕潤。初花至莖葉生長停止時,塊莖顯著增大,水分需要量很高,應合理澆水灌水,保證土壤持水量在60%~80%。灌水應避免大水漫灌,宜用溝灌或勤澆勤灌小水,后期應盡量少澆水,防止馬鈴薯貪青晚熟降低產(chǎn)量,于收獲前約10 d停止?jié)菜?/p>
2.科學施肥
馬鈴薯喜肥特別是有機肥,應于播種前一次性施足底肥。在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搭配適量化學肥料,施腐熟的農(nóng)家肥45 t/hm2、尿素75 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馬鈴薯為忌氯作物,不能使用氯化鉀。底肥可采用溝施或穴施,施于10 cm以下土層內。馬鈴薯的幼苗期雖短,卻是扎根、發(fā)棵的奠基時期。出齊苗后要抓緊早追肥,施用速效氮肥225~300 kg/hm2,可撒于行間,然后中耕、培土,嚴防氮肥揮發(fā)流失。當馬鈴薯進入發(fā)棵至花蕾期時,可施草木灰1.5 t/hm2或硫酸鉀300 kg/hm2,防止薯秧早衰。在開花后進入結薯盛期,可視植株情況決定是否追肥,如莖葉過早黃落,可少量追施氮肥,以延長莖葉的生長期,也可將草木灰、過磷酸鈣和水按1∶10∶10的比例配制,過濾后葉面噴施。在馬鈴薯團棵期、現(xiàn)蕾期向葉片噴施微肥,以提高其產(chǎn)量和品質。施后培土,開花后植株封壟不宜再追肥。
3.中耕培土
馬鈴薯從播種至出苗一般需要30 d左右,在田間出苗后立即鏟地,播種覆土較厚的地塊可在薯塊幼芽微伸但尚未出土時,將頂土耢下去一部分,目的是破除地表板結,改善土壤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地溫,促進苗快發(fā),達到出苗整齊一致的目的;另外還能去除雜草。對于覆土淺的地塊應在苗前用犁蹚1遍壟溝松土。之后中耕蹚時應深,但上土應少,可起到減少水分蒸發(fā)、提溫保墑的作用,如果有深松條件,可以在鏟后深松后淺蹚促根系下扎、幼苗粗壯。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一般要做到3次中耕培土,第1次在幼苗出齊時進行,做到深鏟深蹚,少培土多留坐土,為以后鏟蹚打基礎;第2次是在第1次結束后7~10 d進行,防止培土壓苗;第3次是在開花前進行,要淺蹚多培土,為塊莖的形成與增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封壟之前拔1次草促下控上,分層培土使馬鈴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長協(xié)調均衡。在植株封壟前進行高培土,以利增加結薯層次,多結薯,結大薯。通過苗期3次中耕培土,可以清除雜草、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和塊莖的形成、膨大,避免塊莖暴露地面,降低食用品質。
五、 收獲
馬鈴薯成熟時,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塊莖的皮相當嫩,稍不注意就會破皮。塊莖破皮后,極易感染病菌,同時破皮處變褐,影響商品性。收獲前一周至十天,應先將秧棵割掉,使塊莖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獲時不易破皮。晾曬1-2天后,運回貯藏地點,貯藏地要干燥、通風、遮蔭。有的地方收獲后用土埋假貯,防止塊莖見光變綠??傊斋@時要盡量減少破皮和破損塊莖數(shù)量,晾曬一下是為了使塊莖蒸發(fā)一部分水分,減少貯藏時的損失。
(作者單位:154200黑龍江省蘿北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