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茜
(四川護理職業(yè)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全面推進信息化教學進程中,微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微課根據學生認知規(guī)律,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以5~8分鐘的視頻呈現一兩個知識點,學生可以利用空閑時間觀看微視頻,提高碎片時間的利用率,在知識爆炸的當代社會尤為適用。有學者認為,微課雖然短小,但它的知識內涵豐富,教學意義重大,有時一個短小的微課比幾十節(jié)課都有用[1]。
衛(wèi)生職業(yè)院校學生普遍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與方法不佳,若教師只是發(fā)布微課,學生一方面可能因缺乏自覺性,未按照要求觀看微課;另一方面觀看后捕捉不到關鍵知識點,從而使微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考慮到這些因素,在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時發(fā)布相應任務,并將任務完成情況計入學生成績,即采用基于微課的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任務驅動法是以任務為引領,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2]。將微課與任務驅動法相結合,取長補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之間相互作用與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藥理作用、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等內容。而護理藥理學[3]是藥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以健康人為中心,按照整體護理模式,遵循護理操作規(guī)程,正確處理藥物在臨床護理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的一門學科,是護理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教學重點是藥物不良反應、用藥注意事項和用藥護理等,涉及藥物眾多,若只采用傳統講授法,學生很快會將知識遺忘,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要應用信息化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以教材中“作用于呼吸系統藥物”平喘藥部分為例,這不僅是臨床崗位所需知識,還是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內容。綜合臨床崗位需求與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內容,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各類平喘藥的適用情況,掌握β受體激動藥、糖皮質激素類藥、茶堿類藥在哮喘治療中的特點、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能夠指導患者使用常見的給藥裝置(如舒利迭準納器等),培養(yǎng)團隊協作精神與自主探究精神。
課前,教師發(fā)布包括PPT形式的約8分鐘的微課及課前任務表(見表1)。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完成課前任務,明確學習重、難點,提高學習效果。為了保證課前任務完成質量,教師需收集學生完成的課前任務表并進行評分,評分計入學生總評成績。以課前導預習取代傳統教學中需要一學時來講授教學內容的環(huán)節(jié),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于學生內化吸收理論知識。
表1 課前任務表
在藥物不斷更新的今天,要想更好地對使用平喘藥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就必須了解市面上常見的平喘藥裝置,比如舒利迭準納器(沙美特羅替卡松氣霧劑),信必可都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HandiHaler(噻托溴銨粉吸入劑)等。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錄制這些裝置的操作演示微課,并解說操作要領并配以字幕等,學生下載觀看這些微課,了解市面上常見的平喘藥裝置,提升用藥護理能力。然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形式上傳學習成果,實現班級共享。最后以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方式對學習成果進行打分。
采用基于微課的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教師要利用主流社交軟件(如QQ、微信)上傳教學資源,發(fā)布學習任務,學生也可利用這些軟件上傳學習成果,這種方式雖便捷,但教師發(fā)布的任務可能會被學生發(fā)的其他信息覆蓋,并且學生若想完成課前課后測評又需要切換到其他軟件或網頁(如問卷星等),這給教與學帶來不便。目前有很多集資源上傳、任務發(fā)布、師生互動、在線考試于一體的軟件,如雨課堂、學會學課堂、IES云端補救學習平臺等,若將其應用于教學,可以節(jié)省師生更多時間與精力。
微課只是信息化教學的基本手段,教師應積極學習其他信息化教學方法,并配合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2]王淑文.高職課程標準的內涵、構架及實施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3):126-127.
[3]姚永萍.護理藥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