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兩樣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東西。有的人喜歡洋娃娃,有的人喜歡搜集郵票,有的人愛玩游戲機,當然,也有人念念不忘的是美食。
我家是從陜西移民到美國的,我的姥姥、姥爺和媽媽是西安人,而我則是在美國芝加哥出生的華人。記得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跟父母回西安。在西安,有一種流行的街頭食品叫肉夾饃,吃上一口滿嘴流香。所以對于我來說,那個記憶深處特別的東西就是肉夾饃。
肉夾饃到底是什么東西呢?肉夾饃最早是由中國的漢人發(fā)明的,它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明治(類似于美國的漢堡)。肉類,通常是豬肉,和二三十種不同類型的香料一起浸泡在湯里。(大多數(shù)街頭小販現(xiàn)在只用其中一些香料,這也可以,但是味道沒那么好。)另一方面,用小麥粉加水和成面團,然后反復揉搓,形成饃坯。把饃放在黏土爐或泥爐中烘烤。但是現(xiàn)在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饃是在煎鍋或高壓鍋中烤制的(現(xiàn)在也有些地方用蒸饅頭替代傳統(tǒng)的饃),因此味道與傳統(tǒng)味道大不相同。
由于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qū)之間存在文化差異,肉夾饃也因此有很多變化。例如,在西安,有些少數(shù)民族喜歡用牛肉,而甘肅的人們則喜歡用羊肉。在中國,一個肉夾饃通常花費六元人民幣,人人都吃得起,是廉價而又可口的食品。在我的家鄉(xiāng)陜西,肉夾饃的流行程度就跟三明治在美國是一樣的。我最愛吃的是臘汁肉夾饃,這是一種帶有特殊肉汁的白吉饃夾臘汁肉。
我以前曾覺得奇怪,為什么肉夾饃不叫饃夾肉呢?后來在網(wǎng)上搜索,找到了答案。肉夾饃其實得名于古漢語“肉夾于饃”,老百姓不愿意“之乎者也”,加上陜西人性子急,略去了“于”字,久而久之就演變成“肉夾饃”了。
肉夾饃還讓我交到了好朋友。去年暑假我回到西安參加一個夏令營,剛到的時候覺得非常孤獨,因為沒有朋友。有一天出去參觀結(jié)束以后,導游把我們帶到一個街邊的肉夾饃店。那時候,我發(fā)現(xiàn)大家跟我一樣喜歡吃肉夾饃。一群女孩兒走近我,問我要不要跟她們一起吃。我們由肉夾饃聊到其他中國小吃,非常開心!直到今天,她們還是我最親密的朋友。聊到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竟然來自美國同一個城市的同一所中文學校!因為肉夾饃,我跟我在美國的華人社區(qū)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了。
我每次跟父母回中國都能嘗到正宗的肉夾饃。在美國的家里,媽媽和姥姥也能做出原汁原味的肉夾饃,我有時候也會跟她們學著做。每當我吃或者學做肉夾饃的時候,我就想起了西安老家,這個十三朝古都,還有她代表的豐富的中國文化。我為我的中國血統(tǒng)感到驕傲。
小小的肉夾饃,它不僅僅是一種可口的街頭小吃,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它寄托著我的中國情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