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和蜘蛛是離我們人類的“朋友圈”最近的兩種會吐絲的小動物。不過,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已知會吐絲的動物至少有10萬種以上。膜翅目、雙翅目、鞘翅目、紡足目……都有很多會吐絲的小伙伴,它們能夠利用口器、前腳、消化管、皮膚分泌腺等器官來吐絲。
中華多刺魚,別名刺兒魚、九刺魚,是刺魚科、多刺魚屬的一種魚類,主要分布于我國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遼河以及長江等流域,在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少量種群。
顧名思義,中華多刺魚最明顯的特征便是背上那幾根讓敵人“不寒而栗”的硬刺。根據(jù)個體不同,中華多刺魚的硬刺從7根到9根不等,但都被科學家統(tǒng)稱為“第一背鰭”。后面便是和臀鰭相對而生的“第二背鰭”啦。
中華多刺魚屬于小型魚類,體長不過4、5厘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就好像一枚微型魚雷。它們喜歡棲息在水草繁茂的靜水河灣、湖泊以及濕地之中。
這可就奇怪了,好好的一條魚為啥要學“別人”吐絲呢?
嘿嘿,這中華多刺魚吐絲的作用對它們來說可實在是太重要了。從每年的四月中下旬開始,中華多刺魚便陸續(xù)開始為繁衍后代做起了準備工作。雄魚最先感受到水溫的上升,它們身體的顏色也隨之變成了深灰褐色,在燈光的照射下還會散發(fā)出青銅般的金屬光澤。
它們的首要任務便是建造一個安全又適合雌魚產(chǎn)卵的巢穴??墒菍τ谝粭l小魚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好在咱們的中華多刺魚暗藏一門吐絲的“絕技”。此時,在體內激素的刺激下,中華多刺魚會從自身的腎臟中分泌出一種透明粘液,這種粘液源源不斷地從它的“屁股”中排出來,遇水就凝結成絲狀且有較強黏性的固態(tài)。利用這些有黏性絲,它們就能夠把周圍的水草、根莖纏繞并粘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巢穴。這些巢穴也是通過絲附著于水草或者石塊之上,在水流平緩的河灣、湖泊等地完全不會有被沖走的危險。
雌魚產(chǎn)卵之后便會頭也不回地離開,只剩下多刺魚爸爸來保護魚卵和幼魚的安全。孵卵期間,雄性多刺魚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利用胸鰭不斷地給巢穴內部的魚卵扇水,以保障里面能有充足的溶氧。
不過,在護卵期的中華多刺魚爸爸脾氣可是相當“火爆”。一旦有閑雜人等靠近它確定的領地范圍,那可是逮誰咬誰,絕不留半點情面。
鸚鵡魚,也叫鸚嘴魚,不過動物學家稱它們?yōu)槁迳耦i鰭魚。它們是鱸形目、隆頭魚科、唇魚亞科、頸鰭魚屬的一種海洋魚類,大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有珊瑚礁生長的海域。其種群分布極為廣泛,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紅海、安達曼海都可見到它們的身影。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廣東、臺灣、福建和海南等省區(qū)。
鸚鵡魚因為自身艷麗的色彩、斑斕的花紋以及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短而高聳的腦袋是它們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依據(jù)種類和性別的不同而體色各異。鸚鵡魚的身體呈長圓形,一般體長在50厘米左右,最大的種類則能長到1米以上。
最奇特的還是鸚鵡魚的嘴巴,不僅挺大而且還能伸出來,同時牙口也是棒棒噠,不但能啃下依附在礁石上的海藻,就連堅硬的珊瑚礁也能給嚼碎了。
這長著一副“鐵齒銅牙”的鸚鵡魚,它吐絲又是為了什么呢?
原因嘛,其實也很簡單:為了織一件屬于自己的“睡衣”。什么!魚也要穿睡衣睡覺?沒錯!每當太陽從海平面緩緩落下,珊瑚礁也漸漸安靜了下來,忙碌了一天的鸚鵡魚也打算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然而,在危機四伏的海洋之中,睡個安穩(wěn)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說不定在黑暗中的某個角落里,捕食者正虎視眈眈地盯著鸚鵡魚呢。
于是,鸚鵡魚在睡覺前會從嘴里不斷分泌出粘液,粘液遇水便凝結成絲。就像春蠶吐絲那樣,隨著絲狀物質的不斷增多,鸚鵡魚在腹鰭和尾鰭的通力協(xié)作下,花上兩個小時便能“織”成一件“密不透風”的繭狀睡衣啦。
這種由粘液織成的睡衣具有一定的柔韌性,一般的捕食者根本奈何不了它。當然啦,鸚鵡魚睡衣最主要的功能還是防患于未然。原來,它的睡衣其實是吐出的絲在水里形成的一張水膜,能防止自己的氣味釋放到海水中,從而躲避捕食者。
不過麻煩的是,鸚鵡魚每天早晨都要費老大的勁才能弄破自己的睡衣從里面鉆出來。并且,一旦鸚鵡魚生病或者受傷了,沒有力氣來撕破自己的睡衣,這可就很尷尬了。因為時間一長,里面的氧氣耗盡,鸚鵡魚也只能“作繭自縛”而亡了。
絲帶蠕蟲,也稱長鼻蠕蟲,是紐形動物門、有針綱、針紐目、縱溝紐蟲科、枝紐蟲屬的一種動物。紐形動物也叫吻腔動物,全世界記錄在案的共有1275種,從南極到北極幾乎無處不在。但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棲息在沿海淺灘海域,僅有極小部分在淡水中或陸地上生活。
絲帶蠕蟲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它們身體狹長,呈扁平的帶狀,體長一般在5厘米~20厘米之間。前段時間,一段關于絲帶蠕蟲的視頻突然在網(wǎng)絡上“火”了起來。原來在視頻中,一條暗紅色的絲帶蠕蟲被人放在手上后,瞬間便從頭部吐出了一串樹狀的“白絲”。
那么,絲帶蠕蟲吐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絲帶蠕蟲的吻存在于靠近頭部的吻腔之中,長度約占身體的三分之一,為乳白色,且結構比較特殊,屬于“管中套管”結構。當它受到外部刺激之后,便會迅速從吻腔中噴射出乳白色的絲狀的吻,同時還伴有大量的粘液。
由于絲帶蠕蟲本身個體較小,行事又非?!暗驼{”,一般只在巖石或珊瑚礁的縫隙中出沒,因此大家很少能夠見到它,對它的習性更是知之甚少。偶然間看到絲帶蠕蟲“吐”出的絲狀吻,便誤以為這個家伙竟然還會吐絲。
耳廓扇貝是隸屬于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貽貝目、江瑤蛤科(江珧蛤科)的一種大型貝類。耳廓扇貝僅分布在地中海沿岸0.5米~60米之間的淺海砂泥質海底。耳廓扇貝的殼大而薄,為黃褐色,呈下尖上寬的形狀。依據(jù)棲息地水質、光線以及營養(yǎng)物質的不同,耳廓扇貝的體型也截然不同。一般個體在30厘米~50厘米之間,但最大的卻能夠長到1.2米以上。
可是,難道這貝殼也會吐絲?它們吐絲又是干什么用呢?
原來,這耳廓扇貝過的是營半埋棲穴居生活。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埋一半在海底的泥沙之中,再露一半在外面,依靠濾食海水里的營養(yǎng)物質為生。不過,這海洋里的風浪可不小,要是固定不穩(wěn),一不留神被海水給沖走了,那可就悲劇了。
于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耳廓扇貝便在體內長出了絲足腺。絲足腺能分泌出一種以角質蛋白和其他蛋白質為主要成分的粘液,這種分泌物遇到海水就變成了堅韌的蛋白質纖維。耳廓扇貝就是利用這些長度在6厘米左右的絲把自己牢牢地固定在海底的巖石上。
意大利人利用耳廓扇貝的絲來制作紡織品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晚期。經(jīng)過后期加工處理過的耳廓扇貝的絲,在陽光下能發(fā)出耀眼的金色光芒。因此,歐洲人也把這種絲稱為海洋里的“金線”。據(jù)說,在十三世紀一件由耳廓扇貝的絲做成的衣服就要值1000枚金幣。
現(xiàn)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僅保存有不到百件由耳廓扇貝的絲制成的絲織品。我國今年也在天然纖維術語標準的“動物纖維”分類中增加了“軟體動物纖維”一詞,并將耳廓扇貝的絲稱為“海絲”歸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