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滇西邊境X縣的考察"/>
胡紅霞
(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昆明 650500)
“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即“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它是各省為到2020年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而制定的定點扶貧工作計劃,也是實施精準扶貧的基礎性工程。云南省于2015年8月開始實施“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工作開展一年多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由于主客觀原因,該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工作效率和成效。為確保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現預期目標,應深入挖掘導致問題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解決對策。X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屬于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14個連片特困地區(qū)滇西邊境山區(qū)縣,本文通過對滇西邊境X縣的考察,對云南省“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參考價值。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大量扶貧政策的持續(xù)開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規(guī)模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扶貧投入,創(chuàng)新扶貧方式,扶貧開發(fā)取得重大成就。然而,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截至2014年底,云南全省還有貧困人口574萬人,片區(qū)縣和重點縣93個,貧困人口數量居全國第二位,片區(qū)縣和重點縣數量居全國第一位,仍然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扶貧工作尤為艱巨〔1〕。為了實現脫貧目標,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2015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建立扶貧攻堅“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的通知》《省級領導扶貧攻堅掛片聯縣方案》和《省級部門(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中央駐滇單位扶貧攻堅掛聯縣方案》,提出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健全“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長效機制。
通過省、州(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四級聯動,在全省范圍內組織40萬干部職工掛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93個貧困縣(含重點縣和片區(qū)縣),包建檔立卡貧困鄉(xiāng)(鎮(zhèn))、建檔立卡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確保每一個貧困縣都有領導掛聯,每一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貧困村都有領導和部門、單位掛包,每一個貧困村都有駐村扶貧工作隊,每一戶貧困戶都有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2〕。參與“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的干部職工要進村入戶開展調查,掌握貧困狀況,對貧困戶建檔立卡和實施精準扶貧信息動態(tài)管理;宣傳扶貧相關政策,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研究制定幫扶措施;幫助貧困地區(qū)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加大鄉(xiāng)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通過開展“掛包幫”扶貧政策,推動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促進全省經濟發(fā)展,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省57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分期分批實現9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76個貧困鄉(xiāng)、4 277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達到10 000元以上〔2〕。
“掛包幫”扶貧政策的實施,是云南省落實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進全省扶貧開發(fā)工作,使全省574萬農村貧困人口脫離貧困,與全國人民一起共享經濟發(fā)展成果,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也有利于民族團結與民族和諧,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X縣有13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有A鄉(xiāng)和B鄉(xiāng)兩個民族鄉(xiāng),總人口34萬人,其中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為貧困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785元以下的深度貧困自然村有113個、人口3.87萬。境內少數民族22種,多居住在偏遠山區(qū),生活環(huán)境惡劣,交通不便,產業(yè)發(fā)展相對落后?!皰彀鼛汀惫ぷ鏖_展一年多來,全縣建立了覆蓋各貧困鄉(xiāng)、村、戶的“掛包幫”網絡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為貫徹落實云南省“掛包幫”扶貧政策、實現精準扶貧,X縣在2015年8月份建立了單位定點掛鉤、干部駐村幫扶工作制度。X縣政府和扶貧辦確定了47個單位定點掛鉤扶貧47個貧困村,分配了縣級主要領導負責掛鉤的鄉(xiāng)鎮(zhèn)和各單位負責掛鉤的村寨,并要求各單位上報每位職工的幫扶對象,把責任落實到個人,確保貧困鄉(xiāng)、貧困村及貧困戶掛鉤幫扶的全覆蓋。
為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和實現對貧困戶的動態(tài)化管理,X縣在2015年9月前完成了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和信息化工作。X縣動員和號召全縣參與“掛包幫”扶貧的干部職工進村入戶,對幫扶農戶進行摸底調查,填寫《貧困農戶登記表》,發(fā)放民情聯系卡,具體了解所幫扶農戶的基本情況,對符合貧困戶條件的農戶建檔立卡,做到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和精準立卡。根據摸底情況,以村為單位,建立貧困戶動態(tài)化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對農戶收入變化情況、產業(yè)發(fā)展情況、家庭人口變化情況等及時進行記錄,隨時掌握脫貧情況,完成扶貧信息化工作。至2016年初,X縣精準識別出1.9萬余戶共6萬余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保障。
為實現對貧困戶的精準扶持,X縣建立了扶貧項目到村到戶工作機制。
一是結對幫扶到村。X縣不僅確保行政單位結對幫扶,還積極號召各類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參與“掛包幫”扶貧,利用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的資源和平臺,形成多種形式的結對幫扶,構建定點幫扶長效機制。
二是產業(yè)扶持到村到戶。根據各貧困鄉(xiāng)、貧困村的具體情況,X縣把扶貧開發(fā)同高原特色農業(yè)發(fā)展、城鎮(zhèn)建設相結合,大力發(fā)展貧困鄉(xiāng)村優(yōu)勢特色產業(yè)和旅游業(yè)。A鄉(xiāng)和B鄉(xiāng)兩個重點扶貧鄉(xiāng)建設了食用菌類示范生產基地,C鄉(xiāng)引進了藍莓種植。X縣還依托民族特色和溫泉資源大力發(fā)展特色旅游業(yè),打造×××旅游品牌和×××旅游項目,促進了全縣經濟的增長。
三是教育培訓到村到戶。根據農戶的產業(yè)發(fā)展計劃,X縣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如農村養(yǎng)殖技術培訓、崗位技能培訓和創(chuàng)業(yè)培訓,提高農戶職業(yè)素質。
四是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根據摸底調查情況和村民小組內部自愿報名兩種形式,對符合農村危房改造條件的農戶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
五是異地搬遷到村到戶。對不具備生存發(fā)展條件和就地脫貧成本高、難度大的貧困戶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并著力解決好搬遷農戶的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和社會融入等問題。本著自主自愿原則,至2016年6月,已有1.2萬余戶報名搬遷到縣城、中心集鎮(zhèn)和中心村安置點。同時,D鄉(xiāng)已開始啟動搬遷工作,陸續(xù)有居民搬到縣城,脫離了滑坡易發(fā)、缺水嚴重的居住環(huán)境,農民的財產安全得到保障,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六是基礎設施到村到戶。加快對布朗族聚居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電力和通信全覆蓋,完成了全縣電力與通信普及,改善了偏遠民族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A鄉(xiāng)和B鄉(xiāng)兩個鄉(xiāng)鎮(zhèn)完成了全鄉(xiāng)內的道路硬化工作,實現了主要交通要道水泥路的鋪設工作,方便了居民出行并且保障其安全。
七是金融服務到村到戶。完善金融扶貧政策措施,對有意貸款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的農戶提供無息貸款,大力扶持其發(fā)展。
為促使“掛包幫”扶貧工作順利開展,扶貧工作更有成效,X縣建立了精準扶貧考核機制。把扶貧工作績效納入個人綜合考核中,增加了精準扶貧考核的內容和指標,加強對考核結果的運用,全面建立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獎懲機制,以達到精準扶貧、陽光扶貧、廉潔扶貧的目標。扶貧工作考核主要根據貧困戶的識別精準度、走訪工作日記、脫貧效果等具體情況,把工作業(yè)績作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為推動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推動精準扶貧的開展,X縣堅持以“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充分發(fā)揮黨組織帶領黨員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作用。通過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強基層黨組織、黨員的服務能力;通過建設扶貧信息平臺,加強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通過傳達學習中央、省、市、縣各級紀委會議精神,加強黨員培訓。
雖然X縣在“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進度緩慢、重復工作現象嚴重、群眾參與建設熱情不高、工作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影響了整個扶貧工作的開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掛鉤單位和幫扶村寨隨機分配。其結果是導致小單位分配到大村寨、大單位分配到小村寨的情況出現,如一個只有10余人的單位須掛鉤幫扶一個有40多農戶的村寨,造成部分干部職工扶貧壓力過大,沒有足夠的精力幫助貧困戶,扶貧效果不明顯。
第二,先確定幫扶關系再進行致貧原因分析和農戶需求調查。其結果是容易導致幫扶資源供給與扶貧對象需求不匹配,即掛鉤單位所能提供的資源并不是被幫扶村寨所需要的,實施的幫扶計劃缺乏針對性,實施效果不明顯,且造成資源浪費。
第三,硬性規(guī)定幫扶戶數。如要求參加“掛包幫”扶貧工作的副科級及其以上干部最少掛包3戶,副科級以下干部最少掛包1戶,未考慮到干部職工的實際情況,在扶貧工作中因其能力、精力或經驗不足而出現工作效率低下、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第一,縣委和縣政府之間分工不明確。由于云南省“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機制是由省委、省政府共同提出的,所以縣一級的實施主管部門是縣委和縣政府,下級掛鉤單位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需要完成縣委和縣政府兩個部門的工作要求。而由于縣委與縣政府之間沒有做好協調工作,導致文件通知不一致,出現一個文件一個要求的情況,以致下級單位不停修改自己的扶貧工作計劃,而《貧困農戶登記表》就有縣委和縣政府兩個不同版本,表格不一致,要求下級單位重復填寫兩份,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第二,掛鉤單位與村委會之間分工不明確?!皰彀鼛汀狈鲐毠ぷ魃婕胺鲐毿畔討B(tài)化管理,但由于沒有明確規(guī)定動態(tài)化管理信息該由誰錄入和管理,導致掛鉤單位與村委會之間出現工作推諉現象。有些地方的扶貧信息是由掛鉤單位進行錄入然后交給村委會管理,有些地方則是完全交由村委會進行錄入與管理。
參加“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的主體是基層工作人員,受生活背景、工作經驗和年齡等因素影響,其能力素質參差不齊,對扶貧工作的認知和態(tài)度也不一樣,甚至存在誤區(qū)。
首先,少部分人對扶貧工作存在畏難、松懈和消極看法。認為X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要想脫貧很難,而不參與的話又怕影響自己的績效與晉升,因此對“掛包幫”扶貧工作采取敷衍的態(tài)度。在貧困戶建檔立卡摸底工作中,部分單位沒有按照政策要求真正下到基層,到農戶家里填寫情況調查表,而是向負責掛鉤的村委會調取相關資料把表格填好。由于未能真正了解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分析致貧原因,科學制定脫貧方案,致使扶貧目的難以達到。
其次,部分工作人員未真正理解“掛包幫”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具體要求。在扶貧過程中為了省事,在農戶需要幫助時直接給農戶幾百塊錢把農戶打發(fā)走。這種輸血式扶貧容易誤導農戶的脫貧觀念,造成農民“等、靠、要”思想的產生。
再次,部分扶貧人員的工作經驗不足?!皰彀鼛汀笔且豁椚h干部職工共同參與的扶貧工作,扶貧人員的工作經驗積累不同,對于新參加工作的人員來說扶貧工作有較大難度,容易導致扶貧工作開展進入死角,影響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而有些干部職工在本單位的工作任務繁重,無力顧及扶貧工作。
首先,未及時進行宣傳。由于“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在工作開展之前,村委會沒有足夠的時間向農戶進行宣傳。由于對“掛包幫”模式不了解,群眾對調查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少部分村民甚至存在觀念上的誤解,以為金融扶貧就是幫扶干部直接給自己錢。如在A鄉(xiāng)就有村民直接到村委會鬧事,讓村委會給自己補貼,此事差點演變?yōu)槿后w性事件。村民的誤解不僅增加了扶貧工作的難度,也打擊了扶貧人員的積極性,使“掛包幫”扶貧工作進展緩慢,效率低下。
其次,宣傳不到位。即使有的村寨及時地宣傳“掛包幫”扶貧模式,但是由于人手不夠,也只是大致向農戶說一下此項政策,并沒有具體向農戶進行細致講解,導致宣傳溝通不到位。X縣大多數貧困地區(qū)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受民族傳統(tǒng)思想影響,多數居民拒絕與外界進行交流,加上存在語言溝通障礙,認識理解政策存在困難。政策宣傳不細致不到位導致農戶對政策缺乏深入了解,不明白自己能干什么,而幫扶工作人員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貧困戶的意愿,以致扶貧措施缺乏針對性,扶貧效果不明顯。
現階段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重點在“產業(yè)扶貧”“增加收入”,通過實現貧困人口穩(wěn)定增收,達到根本性脫貧的目的。根據《云南省貧困縣退出工作實施方案》(云辦通〔2015〕40號)中規(guī)定的“貧困村實現脫貧退出必須有村集經濟”的要求,各掛鉤單位都為所幫扶的村寨量身定制了契合當地資源環(huán)境特點的產業(yè)發(fā)展項目,但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項目整合力度不夠,推進緩慢。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扶貧工作的日益重視,涉及扶貧政策實施的責任部門日益增多,這本來是有利于扶貧工程推進的好事。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各部門工作職能不同,申報項目和下達項目計劃的時間不一致,導致各部門間出現項目整合難題。有的貧困村由于是脫貧的重點對象,幫扶部門多,因而項目多、項目資金也大,而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缺乏,難以應對業(yè)務量大、流程復雜的項目整合工作,導致工程進度跟不上,項目推進緩慢。
其次,龍頭企業(yè)帶動效應不明顯。龍頭企業(yè)參與定點掛鉤幫扶既能為貧困村帶來項目和資金,又能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技術支持和多元的市場信息,產生顯著的扶貧減貧效果。X縣的一些貧困村寨存在產業(yè)發(fā)展點多面廣、多元化但規(guī)?;|量不高、技術培訓跟不上等問題,這都與龍頭企業(yè)帶動效應不明顯有關。
由于執(zhí)行監(jiān)督不到位,一些掛鉤單位的扶貧工作看似“熱鬧非凡”“成績斐然”,但實際上卻是停留在“紙上扶貧”階段。為了不影響單位工作績效和地方政績,不少單位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采取“文山會?!睉?zhàn)術,扶貧工作僅僅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并沒有落到實處,而在對上匯報時卻夸大做法和成績,造成惡劣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考核目標和考核標準低。雖然X縣建立了精準扶貧考核機制,但是制定考核辦法的單位也參與“掛包幫”扶貧,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出于對自己利益的考慮,降低考核目標和標準,使其更加容易達標。
其次,扶貧考核績效所占比重小。建立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在行政人員工作考核中所占比例較小,主要還是對其本職工作的考核。由于對被考核者沒有實質性影響,少部分幫扶人員采取消極態(tài)度進行扶貧,不會設身處地為農戶考慮,也不重視扶貧工作。
再次,扶貧資金使用缺乏監(jiān)督。由于扶貧資金是掛鉤單位投入,帶資進村,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怎樣使用是自己說了算,所以即使部分扶貧計劃缺乏針對性與可行性也照樣開展,最后導致具體扶貧計劃收效甚微,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影響扶貧工作成效。
應該說,X縣在“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機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在全省是具有普遍性的,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以確保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預期目標。
首先,合理分配掛鉤單位與幫扶村寨。在確定掛鉤幫扶關系之前做好數據統(tǒng)計工作,包括貧困戶摸底調查和行政單位基本情況調查。結合考慮貧困戶數量和行政單位人員數量、貧困村致貧原因與脫貧需求和行政單位優(yōu)勢資源情況,合理分配掛鉤單位與幫扶村寨,避免出現數量分配不均、資源配置不合理現象,促進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其次,避免硬性規(guī)定干部職工所幫扶農戶的數量??赏ㄟ^宣傳號召,讓其結合自身情況分析能幫扶的戶數,本著自愿自主的原則進行報名,再根據其意愿與實際情況進行戶數分配。
首先,確立縣級責任主體。針對縣委和縣政府之間分工不明確的問題,由于原有扶貧工作一直由扶貧辦主導,他們比較清楚各個貧困村的情況,所以可由縣政府下屬部門扶貧辦成立扶貧工作組,由縣委指導、協助其制定具體的扶貧工作計劃和下發(fā)各種文件通知。各單位以扶貧辦的通知為準,避免出現重復工作,減少資源浪費。
其次,由村委會獨立承擔扶貧信息動態(tài)化管理工作。針對掛鉤單位與村委會在扶貧信息動態(tài)化管理中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可以在政策文件中規(guī)定由村委會獨立承擔扶貧信息動態(tài)化管理工作。這一方面是因為每個扶貧單位還有自身的本職工作要做,只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才能有精力去開展扶貧工作,他們不應該還要負責扶貧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村委會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以便對信息進行修改,實現動態(tài)管理的目的。而且現在基本上每個村委會都有大學生志愿者,村一級也實現了網絡辦公,進行扶貧信息化管理沒有技術上的阻礙。
第一,改變干部職工的扶貧觀念。通過宣講會的形式向參加“掛包幫”扶貧工作的干部職工介紹本地區(qū)原來開展過的扶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未來在扶貧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增加其對扶貧形勢的認識,消除畏難心理,增強扶貧信心,進而達到積極對待“掛包幫”扶貧工作的效果。
第二,組織干部職工全面學習“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的內容和要求。使參加扶貧的干部職工了解造血式扶貧的思想和具體要求,在扶貧過程中嚴格按照規(guī)定開展扶貧工作,保障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三,加強干部職工的扶貧能力培訓。在各個單位開展扶貧交流會,組織有豐富扶貧經驗和扶貧工作開展較為順利的人員在單位內部進行分享交流,確定單位內部幫扶關系,成立扶貧工作小組,以提高所有干部職工的扶貧工作能力,保證扶貧工作的實施效果。
針對由于“掛包幫”扶貧模式宣傳不足導致出現村民對政策不理解、不配合的現象,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對“掛包幫”扶貧工作的宣傳,采取特定宣傳和日常宣傳相結合的模式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在特定宣傳方面,要加大對干部職工的培訓。通過培訓,使干部職工具體了解和掌握政策內容,并告知其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在與村民交流中應注意的問題,以便在進村扶貧時獲得村民的配合,更好地向村民介紹政策和了解村民的脫貧需求。
其次,村委會要建立日常宣傳機制。可以通過村民會議和村民小組長入戶宣講兩種形式向村民宣傳“掛包幫”扶貧模式,使村民認識到此項政策與自己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主動去了解此項政策。
再次,在政策宣傳時要注意宣傳對象的選取??梢韵认蛞恍┪幕刭|較高的村民進行宣傳,再由其向其他文化素質較低的村民進行宣傳,這樣的宣傳方式更加容易被村民接受,而且宣傳效果也會更明顯。
首先,進一步加強項目整合力度,快速推進項目建設步伐。建立健全項目聯席會議制度,整合項目資源,做好項目儲備、編制、實施與建后管理工作,從項目審批流程、項目實施上破解進度難題。明確實施主體,加強部門協作,充分調動鄉(xiāng)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工作熱情,加強督促指導,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其次,進一步培育扶持龍頭企業(yè),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結合貧困村產業(yè)發(fā)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托農業(yè)龍頭企業(yè)為典型示范,包裝扶持各種農產品、畜禽產品或其他加工企業(yè),培育壯大長效增收產業(yè)。通過電商模式,多渠道強化商品流通機制,實現生產、加工、流通和提質增效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貧困人口穩(wěn)定增收,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首先,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扶貧工作監(jiān)督機構,并積極發(fā)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作用。在“掛包幫”扶貧工作中,可以采取單位內部自我監(jiān)督和人民代表大會外部監(jiān)督相結合的形式,監(jiān)督各個單位的扶貧工作開展情況,杜絕出現紙上扶貧,把扶貧工作落實到位,確保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3〕。
其次,科學制定精準扶貧考核辦法??h政府應在廣泛開展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精準扶貧考核辦法,確保其在行政人員考核中所占比例合理,并且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進行考核,把考核落實到位。
再次,進一步提高和強化社會監(jiān)督的地位和作用。在扶貧工作中要積極接受社會民眾的監(jiān)督,扶貧資金的使用和扶貧計劃的開展要向社會進行公示,并且在制定扶貧計劃時要咨詢相關學者的建議,避免產生資源浪費,確保扶貧工作取得最大成效。
總之,“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模式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為推進精準扶貧做出的重大舉措,其采取的“掛縣包村幫戶”定點幫扶模式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掛鉤單位優(yōu)勢,深入挖掘貧困戶實際致貧原因,實現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掛包幫”工作自啟動以來,各級單位按省委、省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地方政府執(zhí)行模式、采用方法及脫貧時間要求的不同,各地“掛包幫”定點掛鉤扶貧工作取得的效果也大有差別,一些地方的實際效果與政策要求、群眾期盼還有很大差距。一些掛鉤單位對扶貧工作的思想認識有待改進,許多貧困戶的致富能力、產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些問題都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1〕張祖林.堅決打好打贏這場輸不起的扶貧開發(fā)攻堅戰(zhàn):在“掛包幫、轉走訪”扶貧攻堅新聞發(fā)布會上的發(fā)布詞〔EB∕OL〕.(2015-08-24)〔2017-06-26〕.http:∕∕www.yn.gov.cn∕yn_fbh∕201508∕t20150828_21934.html.
〔2〕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扶貧攻堅“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的通知(云辦通〔2015〕38號),2015-08-20.
〔3〕彭俏奇.我國扶貧政策執(zhí)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東省汕尾市為例〔D〕.湘潭:湘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