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摘 要:歷史教學承擔著啟迪學生智慧,塑造學生人格的重任,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如何通過教育教學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主動獲取知識,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初中歷史教師通過“四項基本原則”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設疑,希望通過教師的有效設疑,為學生營造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善思樂思的良好思維習慣。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設疑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設疑仍然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反饋手段。教師通過不斷設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智慧的火花,將課堂教學有序地推進,師生在教學相長中共同進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依據(jù)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設疑,直接影響到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問題設置的有效性不僅是教學活動的關鍵,更體現(xiàn)了教學技巧的藝術性,有效的問題設置和提問技巧能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合理的問題設置。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設置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呢?我確定了設疑的“四項基本原則”:
一、設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以溫故知新
任何知識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教材各章節(jié)之間的內容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在講授新課時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回憶思考,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依據(jù)這樣的想法,我在講授1861年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時,首先讓學生舉例說出通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方式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三個國家,之后繼續(xù)追問三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在學生歸納總結后,教師繼續(xù)提問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定要通過革命的方式嗎?自然導出新課:在17-19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分別通過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把新舊知識對比聯(lián)系,做到溫故知新。
二、設在知識的點睛處,以落實重點
落實教學重點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在講授教學重點時,教師要把握設疑的時機,巧妙運用設疑的方法,精心設計出能夠突出教材重點的問題,教師的有效設疑可以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例如我在講授美國南北戰(zhàn)爭這一課時,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中的主要活動是本課的重點,我通過提出問題:為什么林肯當選總統(tǒng)會成為戰(zhàn)爭的導火線呢?學生通過介紹分析林肯的出身以及他的主要言論進而了解林肯的政治決策,為了讓學生理解林肯頒布的兩項法令對戰(zhàn)局的影響,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美國的一位普通公民或黑人奴隸,法令頒布后,你的感受是什么?通過這樣具有邏輯性和層次性的問題設置,突出了教學重點,降低了學習難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設在學生思維的疑難處,以突破難點
教學實踐證明,平鋪直敘式的講解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處適當設疑。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也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教材的重點、難點往往是教學的重心和焦點所在,此處設疑,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由淺入深,層層設疑,化難為易,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設在學生興趣的共同處,以活躍課堂氣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之源,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善于抓住契機,設置懸念,還要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學設疑,如果僅僅局限于教師設疑,學生容易產(chǎn)生依賴性,久而久之會喪失學習的主動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會受到束縛,只有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設疑,才能學會主動學習,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這時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及時地引導,充分地肯定,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和激勵,從而營造出一種民主合作、善思樂學的課堂氣氛。
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科學合理地運用“四項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智慧,用智慧啟迪智慧,用智慧引領學生的成長,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所說:“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科學設疑,引導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培養(yǎng)學生善思樂思的良好思維習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翟小寧.教育:讓生命與使命同行[J].教育雜談,201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