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的最新要求就是在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堂上激活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本文將針對如何在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激活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進行簡要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激活;高中歷史課堂;地方歷史文化;傳承
一、 引言
高中課程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程選擇的多樣性,加大地方的教育發(fā)展權,以期中學教育更加適應學校與學生。文化遺產是各地歷史、文化風貌演變發(fā)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渭南市華州區(qū)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現(xiàn)存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直觀,是活著的歷史教科書。在教學中運用本地歷史資源,利用學生能熟悉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面,豐富其知識體系的同時,主要用意是讓學生更全面地去深入了解地方的文化與歷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而這些也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新課程理念,提高課程質量,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二、 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必須得以激活的重要意義
1. 響應新課改的最新要求
響應新課改的最新要求,把地方歷史文化進行充分開發(fā)及將其作為教學資源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上。渭南市華州區(qū)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時曾稱華州,因境內的華山而得名。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生息,老官臺、元君廟、泉護村等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古文化遺址,是我國早期文明的見證。其深厚的地方文化值得學生去學習與加以傳承,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地方歷史文化特色與學生密切關聯(lián)起來,開拓課堂教學資源,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積極地去探索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進而學習好歷史這門學科。
2. 渲染地方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高昂情緒
高中的歷史教材內容一般都是整體闡述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對于全國各地的地方歷史文化的演變進程中的差異卻甚少提及與詳解。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額外給學生補充講授一下地方歷史文化的演變細節(jié)與實例,這樣不但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新鮮感,還可以為歷史課堂的本身增加一些獨特的魅力與亮點,進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強烈欲望。
3. 可以為愛國主義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素材
國之強盛與發(fā)展源于國民濃厚的愛國情懷,地方歷史文化的深厚與悠久其實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引入當地鄉(xiāng)土素材,比如蘊空山典故、渭華起義等事跡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戀鄉(xiāng)情懷,繼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一來,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綜合實踐力,教師也可以把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三、 傳承地方歷史文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實踐
1. 把地方歷史文化素材融入新課程中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相對熟悉與了解的當地歷史文化融入新課程里,借此引起學生的關注,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聽課欲望,帶動他們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比如說,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個專題進行講授時,可以引用當地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與飲食文化進行導入,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讓塬上和塬下的學生針對當地的獨特風俗、習慣、著名小吃等進行演說,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新課程的學習,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把即將要授課的新內容引到歷史課堂中了。
2. 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導他們積極投身探究歷史與社會的實踐
在高中歷史必修三《現(xiàn)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的學習中,學生只能純粹的從課本上認知到一些比較抽象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科技與教育的歷史過程。為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的主體性,引導他們進入研究性的探究與學習,教師可以指導高中生從當地教育發(fā)展史這方面的豐富歷史資料入手,組織學生去收集相關的歷史素材,比如去考察本地歷史名校咸林中學、高塘中學等,又或者可以化身小記者對當地教育史有關的一些大事件的親身經歷者進行調查與訪問,利用收集得來的資料作為題材寫一些與之相關的小論文。學生在參與這樣一個完全自主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xiàn)了對歷史的探究與親歷的學習,當中帶來的新鮮與樂趣是不可言表的,同時讓學生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3. 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當今基礎教育課程的最新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就是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在實施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可以考慮把當地的實際情況利用起來,挖掘其中有價值的地方歷史文化作為教學資源。以渭南市華州區(qū)為例,可以從當地的古代建筑物(蘊空山宋塔、潛龍寺、文廟等)、革命斗爭等方面尋找其尤為突出的當地歷史文化材料,選用具備特色及影響力的在課堂上加以深度的渲染,使高中生可以感同身受,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有效地增加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學習歷史給他們帶來的各種復雜的心理震撼。譬如,在學習《宋明理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所熟悉的一些著名道教和佛教的現(xiàn)實資源,如當地一些著名的道觀與佛寺等,借此引起學生的共鳴進入學習。
四、 傳承地方歷史文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實踐
1. 主體性原則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對高中生參加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有效的調動。在調動的過程里,任課老師需要給予學生們充分的尊重、信任及自由,同時還要注意老師與同學之間的平等互動,這樣進行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教師還需要對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給予承認,綜合表現(xiàn)好的學生給予表揚,表現(xiàn)不佳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道路上充分地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
2. 實踐性原則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走向現(xiàn)實生活、步向真實社會進行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對自己所學或將要所學的內容進行相關的親身體會,為其情感交流提供了契機,進而提高自身在實踐中的個人能力。
3. 教育性原則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秉承愛國主義的教育的重大責任及任務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是貫穿于歷史學習全程的重要教學目標,是不可忽視的。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高中歷史新課改的要求為基點,為了讓歷史教育的重要社會意義得以全面的體現(xiàn),重點就是培養(yǎng)高中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尤其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認知與探究。都說追源溯本,找到根才能找到源,所以,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在高中課堂上是可行的、合理的及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劉暢.淺談鄉(xiāng)土史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報告月刊,2011,(7):62.
作者簡介:張曉黎,陜西省渭南市,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