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提出要全方位挖掘課程資源,本文以紀錄片《大國崛起》為例,通過闡述五個課堂實例,說明課程資源中的影片資源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通過筆者平時的教學實踐及外出培訓聽課,反思在運用過程中應留意的三個方面,最后在結語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學;課程資源;大國崛起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提出要全方位挖掘課程資源,包括校內外的文本資源和音像資料,包括圖書、報刊、照片、影視節(jié)目、錄音電影等。而這些形形色色的文本資源和音像資料,如何挖掘其中的內涵,使之化為可利用可操作的課程資源是我們廣大一線教師應該鉆研的課題。
筆者特別推崇的是央視推出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其中不僅涉及了制作者對十五世紀以來世界歷史的深刻理解,也涉及了我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所面臨的全方位的選擇、挑戰(zhàn)和發(fā)展戰(zhàn)略。故本文以筆者運用《大國崛起》紀錄片相關文字和影片資料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如何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對歷史與社會教學的作用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配合影片資源的播放,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筆者還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新課學習興趣。
孔子曾曰:“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焙玫乃夭氖谴偈箤W生成為“樂知者”“樂學者”的第一步,選取好的影片作為導入新課,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
【案例一】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時,筆者剪輯了《大國崛起》的第一集“海洋時代”的開頭一部分,作為新課導入播放。
【案例分析】視頻首先展示了1500年前后歐洲人所畫的世界地圖的演變,最后又在視頻結尾,拋出問題“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動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發(fā)現開辟新航路從而實現崛起呢?”通過這樣的設計,既完成了新課的導入,創(chuàng)設了本課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回到了15,16世紀的歐洲,也提出了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動機是什么?”從而引起學生探究本課內容的興趣。
2. 突破重難點,有利學生理解內容。
影片往往具有畫面精彩、場景生動的特點,能夠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與理解。利用影片資源的這種優(yōu)勢,不僅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案例二】在學習“英國議會對王權的勝利”時,筆者選取了第三集“走向現代”中兩段歷史教授的訪談視頻:一為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向榮,二為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乘旦。
【案例分析】八年級下冊教材中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爆發(fā)原因的闡述較少,學生不易理解或理解不深,故視頻展示兩位教授的訪談視頻,通過教授對查理一世召開議會征稅及議會對其的態(tài)度,使學生更加明確了查理一世與議會的矛盾來源,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查理一世的專制統(tǒng)治。
3. 拓展延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正確運用影片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既可以使學生仿佛進入活生生的歷史場景,身臨其境,更有利于激發(fā)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
【案例三】當學習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美國和德國工業(yè)發(fā)展勢頭超過英國。一些同學便在課上提出自己的疑惑“為何美國能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獨占鰲頭?”筆者根據學生的疑問,引入第十集“新國新夢”的一個片段。
【案例分析】美德兩國后來居上,工業(yè)發(fā)展勢頭超過英國,但是教材并未給出原因。針對學生的提問,進行課堂生成,針對教師給出的視頻片段再來思考為何美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涌現了那么多的發(fā)明家,使美國從一個只會照搬歐洲技術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有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國家,再拓展延伸美國把專利權寫入憲法的做法對我們國家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有何借鑒及現實意義。
4. 緊貼中考,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材料分析題是近年中考歷史與社會的主要題型之一,但是根據以往的考試情況來看,學生的得分情況往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不少學生一看到題目當中的材料如一些深奧的史料文字就一個頭兩個大,無跡可尋無處落筆。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筆者相信應是“功在平時”。而像《大國崛起》其中既有精選的歷史圖片,更有歷史學家的評論訪談,如能合理運用,一來有利于學生熟悉歷史材料,積累基礎知識,二在平時潛移默化中也改變了學生覺得歷史材料高深晦澀無法理解,無法下手解題的窘境。
【案例四】在復習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內容時,筆者以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一段視頻中的解說詞作為材料設計了一道材料分析題。
【案例分析】顯而易見本題考查的是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的蘇聯新經濟政策及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此段材料略顯晦澀,但并非無跡可尋,如學生能把握關鍵人物“列寧”,關鍵詞“強攻”“改變”“政府干預經濟”,在理解新經濟政策背景和羅斯福新政特點的基礎上,便可成功解題。筆者相信在夯實學生歷史基礎的同時,教師在優(yōu)秀歷史紀錄片中多擷取好的歷史材料來編題讓學生多練多思,不假時日定能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5. 培養(yǎng)情操,塑造樂觀生活態(tài)度。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它體現著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顯得至關重要。在這一方面,合理使用影片資料,有時候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五】在學習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這課,課堂結尾可播放第四集“工業(yè)先聲”中一個片段展現馬修·博爾頓和詹姆斯·瓦特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
【案例分析】對于蒸汽機的改良,學生往往只知瓦特,不知道他的合作伙伴馬修。教師可以此作為德育教育的落腳點。在視頻材料的播放結束后,引導學生談觀后感,可使學生了解合作的重要,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發(fā)明創(chuàng)作并非一帆風順,一次成功的背后可能是千百次的失敗,所以我們不要懼怕失敗,應充滿希望且樂觀地面對,堅持不懈地嘗試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二、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
當然教師也得認清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影片資源是一種輔助手段,只是為了服務教學,故在實踐中切不可主次不分,甚至以此替代教材。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教學反思,總結概括出對于影片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把握時間
歷史與社會課堂時間一般為40或45分鐘。因此,如若教師引入的影片資源不經過剪輯,時間過長,則易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如《大國崛起》每集均在一小時以上,如在課堂上大篇幅地引入,勢必會造成教學重難點不突出,學生觀看完視頻后不知究竟哪些內容是教材要點,教師無法正常組織教學活動,則教學任務失敗。
故筆者認為時間應控制在5到6分鐘以內,這樣既可以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也不影響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展開,使教學流程從容不迫。
2. 關注數量
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某個知識點,往往會去搜集許多相關的材料,筆者曾經也是這樣一個“馬大姐”般的教師。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羅斯福新政》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感受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即緩解經濟危機,使得美國從噩夢一般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在課堂上播放了《大國崛起》第十一集的3段小視頻,但是事后筆者發(fā)現過多的素材反而使得學生猶如走馬觀花,對任何一個素材都無法得到深刻認識。
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中影片資源不能選擇太多,1-2個為宜,這樣才能做到有張有弛,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而獲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3. 善于選擇
有效地選擇影片資源往往能掀起整節(jié)課的高潮,成為最出彩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大國崛起》的十二集,可謂有多處精彩絕倫發(fā)人深省,似乎通通讓人無法割舍,但是如果教師不加選擇地“喂”給學生,不僅不會使得學生“營養(yǎng)全面”,反而會造成學生“腸胃負擔”的加重,那就得不償失了。
那么如何選擇適合的素材,筆者認為應以教學目標作為選擇的依據,既要貼近學生生活,也要緊扣社會熱點時事,按照這樣的標準選擇每課所需要的視頻素材,才能服務于課本,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三、 結語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學生不可能不接觸大量電影電視等影音文化,可惜學生有可能會看到有關歷史的影視作品多為杜撰,戲說之流的娛樂片,卻很少可以接觸一些既具有可看性,又選材嚴謹的優(yōu)秀歷史紀錄片。
故筆者衷心希望在未來的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能有教師將更多優(yōu)秀的歷史紀錄片合理地引入課堂,如《復興之路》《故宮》《彩色第三帝國》等等,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習本學課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沈鐘敏.歷史與社會課堂中視頻素材的有效運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5):52-54.
[2]夏麗霞.電影式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下旬,2013(12):44-45.
[3]李峰.淺析電影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化作用[J].新疆教育,2013.
[4]朱東來.大國崛起(圖文版)[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簡介:陳琦,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蕭山區(qū)益農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