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堅
摘 要: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語文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及人生發(fā)展。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對于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有非常明顯的作用。本文就如何開展好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進行論述,以期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生活化 教學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要在生活中尋找教育?!盵1]語文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貼近生活,幫助小學生搭建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起生活化教學理念,將枯燥、抽象的語文知識生活化,變得通俗易懂,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一、小學語文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語文這門學科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因此,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具有諸多意義。筆者將其歸為兩點:
(一)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在日常教學中將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學生可經歷的生活背景中去。這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欲望,更主動地學習,從而把語文教學轉變?yōu)閷W生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內心的需要[2]。同時,語文教學生活化將原本枯燥、乏味的語文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語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很快融入教學,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明顯提高,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有利于小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3]要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并學以致用。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便能有效發(fā)揮出優(yōu)勢。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為學生搭建起通向知識的橋梁,便于學生盡快理解吸收新知識,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并能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是優(yōu)化學習的重要途徑。
二、小學語文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改變教學目標,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在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學目標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內容存在局限性。在新課改后要求將教學目標與生活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將這些知識合理運用到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由于語文教師一般是根據教材授課的,授課內容有限,因此學生學習的知識需要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才能得以鞏固[4]。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嘗試帶領學生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中,選取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
比如,在教學《秋天》一課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時,筆者先出示了兩片黃葉:“同學們請看,這是老師今天在路邊撿到的兩片黃葉,老師為什么要撿起這兩片葉子呢?因為在我的心中,‘黃葉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們心中,秋天又是什么顏色的呢?”待學生發(fā)表看法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秋景圖,并播放《秋日私語》的音樂。在柔和、輕快的音樂聲中筆者為學生朗誦了全詩,然后講道:“同學們,這首詩寫得美不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描寫秋天的詩歌吧?!?/p>
(二)布置教室,教學環(huán)境生活化。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面對的是冷冰冰的四面墻,抬頭見黑板,低頭背文章。如此的學習環(huán)境略顯壓抑、呆板,毫無生機可言。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童年時期,如此的學習環(huán)境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5]。因此,有必要改變教學環(huán)境,真正實現(xiàn)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首先,教師可傾聽全班學生對改變教學環(huán)境的看法,然后綜合全班學生的意見對教室進行重新布置打扮。要打破教室的原有格調,在墻壁上貼上一些花草、小動物、風景等圖片,并在黑板四周裝飾花邊。此外,也可在教室內開辟一個“植物角”,擺上一些蘆薈、綠蘿、仙人球等綠植,讓教室充滿生機。同時,可安排學生負責管理植物,并把澆水、修剪等工作詳細記錄在本子上,在課堂上匯報討論,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在如此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孩子們的想象力更豐富了,在了解生活的同時展現(xiàn)了個性,提高了綜合素質。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習課文。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關于人物與事件的描寫,均有一定的年代感?,F(xiàn)在某些學生對這些了解得不多,認識上容易出現(xiàn)偏差。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與小學生年紀小,生活閱歷少有關[6]。因此,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觀察者,從觀察中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進而對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
比如在教學《菩薩兵》一課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時,某些學生都不清楚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甚至對教材中紅軍長征的背景有疑惑。對此,教師可在教學前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搜集、閱讀與紅軍長征有關的資料,使他們對這一歷史事件、當時艱難的生活條件有所了解,課堂上就有效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觀察生活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個人閱歷,也能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四)教學情境生活化,再現(xiàn)生活。
教學情境生活化是指將教師、學生及生活素材等多種因素相結合,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將語言文字還原為客觀的事物,使學生獲得主觀感受[7]。情景再現(xiàn)一般可通過兩種途徑實現(xiàn),一種是采用角色扮演法,另一種是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其中多媒體教學更具優(yōu)勢,如今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教師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不同元素刺激學生的感官,創(chuàng)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這有助于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切感,也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
比如以講解《九寨溝》一課為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某些學生沒有去過九寨溝。對此,筆者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九寨溝的圖片與視頻資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九寨溝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當然,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xiàn)時,不能只顧著展示,還應注意對學生的語言引導,適當提問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在欣賞多媒體畫面的同時也能帶著問題思考,從而使情境再現(xiàn)教學法發(fā)揮出最佳效果。
(五)語文作業(yè)生活化。
在布置語文作業(yè)時,某些教師保持以往的思維觀念,習慣布置抄寫、背誦課文等作業(yè)。誠然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鞏固知識,但是長時間會讓學生生厭,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開展生活化教學要求將生活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作業(yè)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若要布置短期性作業(yè),語文教師可安排學生觀察、記錄生活中有哪些助人為樂的事情、父母朋友生活中的事情及個人的情緒變化等,用語言表達出來。若要布置長期性作業(yè),語文教師則可安排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現(xiàn)象及大自然中的現(xiàn)象。
比如,學生可挑選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將種子種下去,每天都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并做好記錄。在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后,再安排學生進行總結和討論,匯報作業(yè)成果,這樣能讓學生對大自然賦予生命的真實意義有更加真切的感受。
三、結語
語文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一切教學活動只有通過生活才更有效,脫離生活的語文教學就好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將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優(yōu)化教學,讓語文課堂更富有活力,也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研究生活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艷.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2014,25(9):40-41.
[2]王麗霞.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3,14(33):126.
[3]孫海英.語文教學,源于生活: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思考[J].課外語文(下),2015,37(6):162.
[4]劉靜.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少兒科學周刊,2014,38(10):361.
[5]相春玲.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J].軟件(電子版),2015,16(10):12.
[6]李海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生活化有效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42(7):134-135.
[7]易菊寶.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探索[J].新課程學習,2012,11(1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