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詩勤
張文舉是我國著名的硬筆書法家,提起他成為硬筆書法大家之前的那段經歷,可謂充滿傳奇色彩。
農民出身的張文舉從小就酷愛讀書、寫作,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作家。因此,他每天堅持寫作800字,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把寫好的文稿滿懷希望地寄往各地的報社、雜志社,遺憾的是,盡管他如此用功和執(zhí)著,可是沒有一篇文章被發(fā)表和刊出,甚至連一封退稿信都沒收到過。
29歲那年,他總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信中寫道:“看得出來你是一個努力和堅持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你的文字過于單調,文章內容也沒有絲毫新穎和特別之處,知識面不夠寬廣,生活經歷也顯得過于蒼白,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難以達到刊登發(fā)表的要求和標準,但我從你多年的來稿中發(fā)現(xiàn),你的鋼筆字越來越出色,字跡剛勁有力且有一種獨特的筆風。”
就是這封退稿信,點醒了張文舉,讓他茅塞頓開,他思量再三后痛下決心,決定放棄寫作,開始練起了鋼筆字。他買了一摞摞的字帖,認真觀察其中的字形筆畫和結構規(guī)律,先描后臨,直到熟記每個字的關鍵部位。就這樣一字一頁,從早到晚不停地練習,每寫完一頁就分析對比一下,看看差距在哪兒,每寫完一本就留存起來,以鑒別對照衡量進步的程度。
硬筆書法的練習對執(zhí)筆和坐姿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天練下來,經常腰酸背痛,脖子僵硬,握筆的手指也被磨出了一層層老繭,即便如此,張文舉也從未感覺到辛苦,依然一絲不茍地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獲得成功,在硬筆書法界聲名鵲起,成了一位享譽國內外的硬筆書法大師。
【素材解讀】
生活中常有人說:成功在于堅持。張文舉在文學之路上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堅持的人,但他在文學上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于是他果斷決定放棄文學,轉而開始練字,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很快在硬筆書法領域取得了成功。有時放棄并不僅僅意味著結束,它還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生活中,我們要敢于試著放下,學著改變,或許就能成就另一個精彩的自己。
新題速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一位年輕人,聽說深山寺廟里有一位高僧會移山之術,于是前往求教。高僧就帶年輕人朝身體左側的一座高山走去,翻過高山來到山下以后,高僧說:“年輕人,這座山剛才在我們的左側,現(xiàn)在移到了我們的右側,這就是我的移山之術?!蹦贻p人迷惑不解,高僧進一步說道:“客觀環(huán)境是不可改變的,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p>
以上是一個寓言故事,我們經常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或許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往往要求改變別人的情況較多,而改變自己的情況較少,這是為什么呢?請就“改變別人與改變自己”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2.立意自定。3.文體自選。4.題目自擬。5.不少于600字。6.不得抄襲。
指點迷津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其寓意比較淺顯,不難理解。但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辨關系。從話題內容看,“改變別人與改變自己”是一個關系型的話題,它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要辯證地對待,辯證地分析,在寫作中不能有失偏頗。
2.聯(lián)系實際。從材料提示語看,與寓言故事中類似或相反的情況很多,在寫作時,我們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言之有物,不能脫離實際,空發(fā)議論。
3.形式靈活。從寫作要求看,文體自定,形式靈活。若寫成議論文,重在觀點;若寫成散文,重在情趣;若寫成小說,重在形象。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
總之,要從作文的發(fā)展等級著眼,從構思謀篇的立意運籌,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入筆,以形創(chuàng)新,以意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