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中學英語教師要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日常教學中重視英語語言文化的傳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素質。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努力。
1.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隨著全球化一體化發(fā)展程度的加深,我國與世界各國在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建立了多邊形合作關系,這對于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國際化發(fā)展而言意義重要。而無論何種國際化合作的開展都需要專業(yè)的英語人才來輔助各行業(yè)來很好的實現與國際的溝通與交流。這就對我國的英語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英語理論、技能知識培育,更要注重學生英語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以實現英語綜合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尤其是作為基礎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學而言,更是要承擔起培育學生良好英語文化素養(yǎng)、打好英語基礎能力的重任,這對于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而言意義重大。
2.學生發(fā)展的要求 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的目的是為了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尤其在當今國際化發(fā)展的趨勢下,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才能夠實現跨國文化交流。而跨國文化交流是當前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學生想要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適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并且,跨文化意識是學生開展國際交流的基礎,只有學生尊重別國文化,才能夠獲得對方的尊重,實現順暢的國際交流。因此,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學生發(fā)展的要求。
1.詞匯中挖掘文化意蘊 作為語言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成分,詞匯可以說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一個部分。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大,很多時候一個詞匯在另一門語言中是缺乏相對應的詞的。例如中文中的“太極”“江湖”“仁”等,在英語中就難以找到相對應的詞語。同樣的,英文中的hippie也難以找到相應的詞。在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重視挖掘詞匯的文化意義,來幫助學生準確認知詞語的意義,并學以致用。此外,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文化意蘊也帶有差異性。如:教學dragon這一單詞時。龍可以說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形象。中國人皆以“龍的傳人”自居,且龍又是吉祥的象征,帶有神通廣大之意。但在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是一種形似蜥蜴,會噴火,象征著兇惡、貪婪、殘酷的禽獸,可以稱得上無惡不作。dragon在西方中指的是“兇惡、殘暴的人”。由此可知,中西方文化帶有明顯差異性,所以教師教學中便要重視對這一文化的教學。借以對詞匯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對于“龍”這一生肖有了更深的了解認知,了解到國家對于這個社會人民所寄托的美好祝愿。有的學生在了解這一文化差異之后,甚至會各自“取笑”對方是the great dragon,這無疑也加深了學生對于該詞匯的認知和應用。又如,國人介紹自家妻子時,往往是以愛人稱呼。而英文翻譯過來也是“l(fā)over”,但這一單詞對于西方人來說,大都包含“情人”之意,更多的是表達情感之意。所以若是沒有充分了解文化差異,顯然會引發(fā)不必要的誤解。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提醒學生對詞匯含義多加辨析,不要望文生義,而是要深入探究詞匯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蘊,才能將所學的詞匯徹底吃透、讀懂。
2.節(jié)日里體悟西方文化 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莫過于節(jié)日文化。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借此來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節(jié)日文化背景,讓學生深入感受西方文化的節(jié)假日慶祝內容與方式。例如,教學Halloween時,教師便可據此對中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介紹,如西方文化便有Easter Day(復活節(jié))、Christmas(圣誕節(jié))、Thanks giving(感恩節(jié))等等,中國則有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jié))等等。尤其是對西方的圣誕節(jié),學生似乎有著極大的熱忱,教師在進行中國文化節(jié)日知識的講解傳播時,還可適當融入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例如,教師可以在平安夜、圣誕節(jié)來臨前夕,將小型圣誕樹擺放在講臺上,并在英語文化角的四周貼上關于節(jié)日的祝福語等,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待學生進入節(jié)日氛圍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來播放關于節(jié)日的相關圖片、視頻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為學生講述關于接受圣誕老人禮物的方式,中國送禮有禮尚往來一說,且在接受禮物時總要推托一番,一般接受禮物也是客人走了之后再拆開。西方則是大方接受禮物,并表示自己的謝意,當眾拆開禮物并表贊意。通過節(jié)日文化的普及,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來感受西方節(jié)日的特殊文化,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熱忱也極為關鍵。
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既能加強學生與英語文化的親密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英語,使英語教學更具靈活性和趣味性。所以,英語教師應當積極運用各種教學方式,通過挖掘詞匯中的文化意蘊,創(chuàng)設跨文化意識情境,讓學生感受文化節(jié)日差異,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思維的培養(yǎng),最終實現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1]張榮江.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3(32):50.
[2]管林沖.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3(07):37.
[3]周麗波.論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1(80):133-1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