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的責任。高中歷史教師要把握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大膽探索,靈活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就會更加有效,甚至高效。
高中歷史教師要注重掌握和調控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其中,并能迅速的對教學內容進行反饋。如:“羅斯福新政”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危機惡化圖片,并出示一些數(shù)據(jù)資料說明經濟危機的嚴重性,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深入了解美國人民在當時情境下生活相當貧困,這是經濟危機帶來的后果。學生看圖片、根據(jù)資料了解,想象美國在經濟危機中的情境:企業(yè)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上、工人失業(yè)、銀行倒閉,為學習新的知識作鋪墊。教師依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有關文字材料和一些圖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主動學習羅斯福新政有關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習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問題,明確每個問題的導向,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對對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如果不注重選取材料設計問題,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建構,部分學生在頭腦中羅列一堆材料,造成學生思維混亂。高學生的歷史知識結構還在形成中,他們儲備的知識量、運用知識的能力不足,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不能全面地理解,認知不全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歷史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針對性,不能太復雜、繁瑣,要選取典型的圖片、資料或視頻,激發(fā)起學生探索的欲望。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可借鑒著名歷史事件、歷史故事,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覺得歷史知識有趣。教師應注重歷史與其他科目相結合,歷史這一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學習中涉及到一些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找尋學科間相關的契合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可以借助教師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歷史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讓課堂煥發(fā)活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并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掌握知識間的聯(lián)系。教學“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時,學生對于這一部分內容已經掌握,教師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在交流中查漏補缺。教師隨后引導,讓學生通過表格對比,強化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是“模塊+專題”。每個模塊都有特定的主題。如:高中歷史必修二圍繞“市場經濟”這一主題,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特點及結構;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發(fā)展、調整;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等介紹了不同時期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反映人類社會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變化,國際間的分工、專業(yè)化程度加深,世界市場不斷擴大。教材中每個單元講解的知識,都是圍繞模塊主題設計的,具體到每課,也是圍繞模塊主題和單元主旨的,而每課的教學內容更是注重主題。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任務,梳理教材知識的結構及相互關系,掌握單元教學重點,找準教學主題。如:歷史必修3從“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材讓學生了解近代人們物質生活及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通過對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人們的飲食結構發(fā)生變化,影響著人們交往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辛亥革命、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改變了人民的社會生活水平。
高中歷史教材中選編了大量史料,有一些圖片、文字。在教學活動中,這些資料如果運用不當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果這些史料不巧妙運用,只是簡單讓學生自己看,這些史料對學生理解教材內容起不到作用。教材中這些圖片或文字材料其用意是學生通過解讀史料,理解一些基本觀點,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從多角度、多層面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主動解決問題,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分析其原因,弄清知識間的關系,梳理各部分間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要有駕馭這些史料的能力:對史料的選用,可用教材中的,也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有機整合;史料的設置有梯度,要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也要遵循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史料運用要得當。學生在掌握教材中基本的歷史知識的同時,可以拓展閱讀更多的歷史信息,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把一些圖片、文字資料傳遞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獲取更多的信息,實現(xiàn)資源共享,促進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的圖片及資料,更形象、生動,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材史料形象化,易于學生接受,對理解教材內容是有幫助的,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季明站.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具體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59-60.
[2]王建勛.如何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7(85):134.
[3]劉吉強.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7,19(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