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霞
隨著教育人文化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學生科學思維、學科素養(yǎng)、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是大勢所趨,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實踐改善,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接下來,本文就基于核心素養(yǎng)談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有機體活動與規(guī)律的綜合學科,生物的屬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生物時必須立足于生物現實發(fā)展的規(guī)律,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物現象,挖掘其背后的原理,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不能理解、出現誤區(qū)的現象。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與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聯系不夠緊密,死守教材,沒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物觀念,體會到生物學習的科學性。因此,教師需要引領學生使生物生活化,讓學生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物問題,不盲目跟風,傳播不實信息。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了解動物細胞膜和植物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運輸是順濃度梯度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時間長了,以及蘿卜放在鹽水中,都會出現萎蔫現象;商販經常向蔬菜上灑水,蔬菜變得飽滿欲滴……這些生活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物學原理呢?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開啟了生物探究。接著教師利用常見的實驗材料NACL溶液、新鮮紫色洋蔥鱗莖、解剖刀、鑷子、載玻片、吸水紙、顯微鏡等為學生展示實驗,先用NACL溶液處理洋蔥細胞,學生觀察后發(fā)現洋蔥細胞出現質壁分離,然后教師用清水處理質壁分離的細胞,學生發(fā)現細胞又出現質壁分離復原的現象。由此,學生得出結論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也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細胞壁對水分進出細胞沒有影響,是全透性的,所有的生活現象都有其本身的科學邏輯性。
這樣,教師通過結合生活現象與生活材料,使學生對物質運輸有了初步的認識,學會了用科學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建立了科學思維。
生物作為自然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大至人類起源,小至微生物等一切生物原理、概念及發(fā)展,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做的就是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通過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做到合理應用情境,致使學生無法辯證地看待生物問題、發(fā)展生物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情境的積極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必修2《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關于異花傳粉的相關視頻: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給去雄的花朵套上紙袋,等待另一株成熟的花粉)→授粉(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授到去雄花的柱頭上)→套袋。學生觀看后對異花傳粉有了清晰的科學認識,接著教師為學生播放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介紹視頻,學生觀看后,對孟德爾的雜交實驗有了初步了解,對性狀分離、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雜合子和純合子等基本概念有了基本認識并能簡單區(qū)分。
又如,教師在講解有絲分裂的相關內容時,為學生播放了一個flash動畫:一個細胞搖身一變成了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或是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學生觀看后都驚奇不已,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細胞是靠什么變成“淑女”與“君子”的呢?帶著思考,學生很快就融入到細胞有絲分裂的學習中來,課堂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
這樣,教師通過將學生帶入到相應情境,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強化了學生的生物學科理解能力,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使學生學會了用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生物問題。
生物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并舉的學科,需要學生通過做實驗來驗證理論知識,了解生物現象原理。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實驗參與的幾率,能有效加強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使生物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號,變得立體豐滿起來。但是,有的教師遇到學生實驗部分,總是匆匆?guī)н^,沒有讓學生參與進去,使學生空有理論知識,沒能從根本上理解生物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實踐探究,從接受者變?yōu)閰⑴c者,發(fā)現生物的奧秘。
例如,在進行色素提取實驗時,教師引導學生依照實驗步驟逐一進行操作:學生先用天平稱取5g綠色葉片,剪碎,放入研缽中;然后向研缽中放入少量SiO2和CaCO3,加入10mL無水乙醇,迅速、充分地研磨……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對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有機物,不溶于水、易溶于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這一實驗原理有了清楚的認識,并且增強了獨立探究與參與操作的能力。
又如,在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時,教師選擇在上午11點~下午3點之間更容易成功的時間段進行,學生根據實驗步驟對洋蔥根尖進行取材、解離、漂洗、染色、制片、觀察,最后借助顯微鏡,結合細胞的特點,分別找到了分生區(qū),中、前、后、末期細胞,并且發(fā)現絕大多數細胞處于間期,少數處于分裂期。學生在實驗中逐漸熟悉了顯微鏡的使用,理解了有絲分裂的具體過程與相應特點。
這樣,教師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參與者,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手段,貼近學生的發(fā)展特點,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生物課堂,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生物信息,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思考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與學科能力。
[1]李園.高中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14).
[2]馬春蓮.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