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崔健超 尹麗華
一汽豐田技術(shù)開發(fā)有限公司 天津 300462
本文所進行的對比均在實車上進行試驗,所使用的車輛為我公司一款A0級轎車,整車安全性能在同類型小車中處于領先地位。
(1)方案詳情
通過控制變量法對比不同試驗條件對結(jié)果產(chǎn)生的影響,試驗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試驗條件情況
(2)研究方向
通過上述方案的五次試驗,得出表2中4種變量的對比情況:
表2 五次試驗的對比情況
五次試驗的假人傷害值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試驗結(jié)果數(shù)據(jù)
從車身變形量及侵入速度兩方面分析產(chǎn)生此結(jié)果差異的原因。
(1)車身變形量分析
車輛碰撞側(cè)每隔10cm進行畫點,在碰撞試驗前后分別測量這些點的坐標值。
車身胸線、腰腹線變形量對比(胸線是車身上對應假人胸部位置的線)
五次試驗的對比表明:AEMDB側(cè)面碰撞試驗,車身后部胸線、腰腹線變形量增大;離地高度增加,臺車重量增大,整體變形量增加顯著。
(2)車門侵入速度分析
在碰撞側(cè)前車門對應假人胸部、腰腹部位置,后車門腰腹部位置粘貼加速度傳感器并對侵入速度進行對比。
①前門胸部、腰腹部侵入速度對比,五次試驗的對比情況表明,假人受傷害的時間段為15~40ms,在此時間段內(nèi)4#試驗侵入速度最大且相比于1#試驗均有明顯增加。
②后門腰腹部侵入速度對比,五次試驗的對比情表明,假人受傷害的時間段為15-40ms,在此時間段內(nèi)5#試驗侵入速度最大,1#試驗侵入速度最小,對應后排假人骨盆合力傷害值,5#最大,1#最小。
(3)B柱侵入速度分析
在碰撞側(cè)B柱對應假人胸、腰腹部及下部粘貼加速度傳感器,并對侵入速度進行對比,分析B柱在側(cè)面碰撞中的作用。
①碰撞側(cè)B柱對應假人胸部位置侵入速度對比,4#試驗前排假人胸部得分最低,其前車門胸部侵入速度最高,對應B柱上的侵入速度也最高。
②碰撞側(cè)B柱對應假人腰腹部位置侵入速度對比,5#試驗后排假人腰部得分最低,對應B柱上的侵入速度也為最高。
③B柱下部位置侵入速度對比,4#試驗移動壁障抬高50mm,B柱下部侵入速度最低,碰撞過程中產(chǎn)生的能量由B柱上部吸收的較多,導致B柱下部(結(jié)構(gòu)較為強硬的部分)未能有效進行能量吸收,從而導致假人傷害值增加。
(1)使用AEMDB壁障、碰撞點后移250mm進行側(cè)碰試驗后排假人腰部傷害值均增加,相同碰撞速度下傷害值增加程度約為25%;
(2)AEMDB碰撞速度增加,對后排假人腰部傷害值影響明顯;
(3)AEMDB離地高度增加,侵入速度及變形量影響較大,導致前排假人胸部傷害值增加129%、腹部傷害值增加26%;
(4)碰撞速度增加導致前后排假人傷害值均增加,車輛變形形態(tài)與50km/h的AEMDB側(cè)面碰撞基本無差別。
為加強車輛在側(cè)面碰撞的安全性,車輛設計者都需對B柱及車門內(nèi)外結(jié)構(gòu)進行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