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形式由線條(實體)及其分割的空間組合(虛體)構成,它們之間對立統(tǒng)一。由于空間異常豐富,線條必須追求至簡。線條“至簡”并非簡單,而是追求外形質樸內(nèi)涵豐富,動作簡潔連貫高效,體現(xiàn)時間性與空間性。傳統(tǒng)“八個基本筆畫”描繪與書法無關。筆法學習必須認知先行,還原傳統(tǒng)精華中的動作。
關鍵詞:書法形式;筆法;時間性;空間性
書法是通過書寫漢字表達情感的藝術,其審美體系完備,大道與野道并存,包容性極強。書法形式由線條(實體)及其分割的空間組合(虛體)構成。書寫工具一般是毛筆,要使線條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zhí)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這些方法稱為筆法。書法線條通常稱為筆畫,書法的筆畫體現(xiàn)時間性和空間性,描繪“八個基本筆畫”與書法無關。筆法學習必須認知先行,還原傳統(tǒng)精華中的動作。
一、筆法類別
筆法通常分為三大類:篆書筆法、隸書筆法、楷書筆法。筆法演變是漸變的,只有典型特征的區(qū)別,而無明確界限。
(一)篆書筆法。
篆書筆法又稱中鋒用筆法。所有筆畫都是從篆書線條變化而來。篆書筆法可以用于所有字體,也是中國畫的核心筆法,一些著名書畫家,喜歡使用篆書筆法,題字與繪畫筆法統(tǒng)一。
(二)隸書筆法。
隸書分為古隸和今隸。今隸的典型特征是蠶頭燕尾,筆畫不連貫,書寫性不強。蠶頭燕尾純屬裝飾,真書法家寫今隸,一般會削減裝飾動作,以篆書筆法書寫。古隸屬于篆書快寫,中鋒行筆,形態(tài)豐富,筆畫之間呼應,書寫性強,其筆法稱為“篆隸筆法”,極具學習價值。
(三)楷書筆法。
楷書有兩大體系:帖學和碑學。
帖學楷書,從風格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唐楷,另一類是魏晉楷書。它們筆法不同。
唐楷筆法,典型代表是顏真卿《多寶塔》和柳公權《玄秘塔》,特別強調筆畫兩端的逆入、回收,一些形態(tài)需要描繪,往往中段提筆而行,導致線條中怯。筆畫之間不呼應,運筆動作不連貫,書寫性不強。魏晉楷書筆法,鐘繇、王羲之是代表,有篆隸筆意,強調中鋒行筆,筆勢連綿,筆斷意連,強調時間展開與節(jié)奏性。碑學楷書,強調線條中段厚實,往往逆向用筆(即殺紙澀行),打開筆鋒,抬起筆肚,逆鋒頂著紙面走,線條蒼茫渾厚。魏碑筆法學習,不宜遵照范本死板描摹,而應體現(xiàn)毛筆特性,用篆隸筆意替換刀刻形態(tài),這方面趙之謙是代表。
所有筆畫的美化,都是基于篆書線條兩端做文章,并給于相應的筆法名稱。千萬不要被筆法名稱拘束。筆畫形態(tài)、筆法經(jīng)驗及其規(guī)范,全在經(jīng)典中,全憑個體感悟與選擇,以個體趣味去表現(xiàn)。王鐸說:書不宗晉,終入野道。
二、筆法基本內(nèi)容
任何筆畫都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又包含:中鋒、側鋒、順鋒、逆鋒、藏鋒、轉折、提按、疾澀快慢等用筆方法。筆法的基本內(nèi)容是起筆、行筆和收筆。
(一)起筆。
起筆分兩種形式:露鋒和藏鋒。
露鋒起筆,承上啟下。露鋒有兩個作用:一是取勢,表現(xiàn)運動態(tài)勢。二是提神,鋒芒畢露,張揚,讓人亢奮。但露鋒比較單薄,若要避免靡弱,須增加書寫速度,速度越快,勢感越強。藏鋒是將筆鋒裹束,收斂筆勢,不露鋒芒。藏鋒內(nèi)斂,讓人感覺渾厚含蓄、圓潤豐美。傳統(tǒng)審美強調溫柔敦厚,推崇藏鋒,而時代文化強調個性張揚,因此要盡量協(xié)調兩者,讓它們相得益彰,相映成輝。
起筆訓練時,要假想承接各方向筆勢落筆,毛筆著紙形態(tài)暗示筆勢來路。
(二)行筆。
行筆要求中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蔡邕)。中鋒行筆有兩個要素:筆鋒摩擦紙面,筆鋒打開保持均勻。中鋒行筆時,可以順鋒或稍微逆向,不可拖筆和過度逆向。
遇筆畫轉折如何保持中鋒,主要有下列辦法:(1)接搭法,分成兩個筆畫,轉折處接搭。主要通過前段筆畫的收筆動作,讓筆鋒回到垂直狀態(tài),再換向書寫下面一段筆畫。(2)提按法,分成兩個筆畫,前段筆畫末端尖細,筆鋒回復到垂直狀態(tài),然后再換向寫下面的筆畫。(3)頓挫法,在筆畫轉彎處,通過頓挫調整到中鋒,然后再往下行筆。此方法在生宣上運用,前后墨色明顯斷氣,動作不流暢。此方法一般為外行重點練習,內(nèi)行基本棄用。(4)翻轉法,行筆至轉彎處,略加收筆動作調整筆鋒,翻轉筆毫行筆。(5)環(huán)轉法,轉彎處通過肘、腕和指的活動,加上筆毫與紙張的摩擦力,將筆鋒換向,調整到中鋒狀態(tài)。
各種轉折方法,需要用大毛筆粗線條進行專項訓練。
(三)收筆。
當筆腹行至尾端時,筆尖還在線條中間,此時需漸提行筆,將筆尖運至尾端離開紙面。
收筆的意義:將打開的筆鋒團聚,回復到垂直狀態(tài),保證下一筆畫中鋒;顯示筆勢去向,筆斷意連,氣息連綿,形態(tài)豐富;墨色前后自然。收筆時,若毛筆在筆畫中回覆一下,墨色會比其他地方重很多,墨色斷氣。收筆的細微動作掌握后,筆畫之間銜接自然流暢。
中鋒運筆是歷代書家的共識,但是筆鋒在運動中不斷轉折和環(huán)轉,不可能始終走在線條中間,只要不偏出邊線即可。露鋒與棱角,需要用側鋒來表現(xiàn),側鋒是在中鋒前提下,毛筆特性的自然發(fā)揮,不能刻意為之。每個筆畫的運筆速度,宜前快后慢。
三、線條的內(nèi)涵
運用筆法塑造筆畫形態(tài),源自人對自然的感悟,師法自然,抽象于自然形態(tài),主客觀統(tǒng)一。高質量的線條呈現(xiàn)兩種特性:繪畫性(空間性)和音樂性(時間性)。
(一)線條的繪畫性。
順鋒運筆時,筆肚著紙寬,筆鋒著紙略窄。墨主要從筆鋒注入紙上,線條中的墨顆粒中間厚兩邊薄,有的自然滲開,墨色中間濃兩邊淡,如“錐劃沙”,呈現(xiàn)立體效果。若使用稍微粗糙的紙,線條中間潤兩邊糙,如“萬歲枯藤”或“屋漏痕”。運筆時的提按變化,使線條呈現(xiàn)粗細大小變化。自然之物,本身有粗細大小,而且近大遠小。所以,線條的空間特征明顯。
(二)線條的音樂性。
運筆速度快,紙上吸墨少,速度慢則吸墨多。速度快慢,濃淡干濕,線條線性延展,呈現(xiàn)時間與節(jié)奏。所以,線條的時間特征明顯。自然之物,生命過程體現(xiàn)時間,抽象于自然生命狀態(tài)的線條極其感人。毛筆每蘸一次墨,至把墨寫干,無論書寫多少字,都是一組連貫動作,就像打一套太極拳,中間千變?nèi)f化,氣息連綿。連貫書寫,不讓筆畫孤立存在,展開空間與時間,展現(xiàn)的是情感,是心跡,是對自然與生活的感悟。
傳統(tǒng)筆法,精華與糟粕并存,一定要審美先行,取其精華,還原形狀后面的流暢動作,形成縱橫平移、上下提按和絞轉逆折相統(tǒng)一的立體連貫動作習慣,讓每個筆畫與整體融為一體,表現(xiàn)書法形式的時空特性。在氣韻生動的審美準則內(nèi),體察先人智慧,通過形式的筆墨語言踐行,尋求心靈寄寓,實現(xiàn)天人合一。
參考文獻:
[1]沃興華,《中國書法史》.湖南美術出版社,湖南,2009年.
[2]沃興華,《書法技法新論》.湖南美術出版社,湖南,2009年.
作者簡介:童冬生(1967-),男,江西景德鎮(zhèn)人,副教授,從事書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