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清代湘爐二十錢局詩文花錢
這是當(dāng)年的商人們喜愛與全民追捧的花錢之一。愛線不假,但不能俗,值得細(xì)品。
我近年來專題收藏湘爐花錢,時常能夠碰到一些題材新穎、版式活潑、充滿民俗氣息和民間趣味的藏品。盤點一下自己去年最有意思的收獲,恐怕要數(shù)這兩枚清代湘爐對花。
這兩枚花錢均為黃銅材質(zhì),聲音清脆,大小幾乎相同,背文相同,面文相似。其中較大的一枚直徑為45毫米,厚2.5毫米,重35克,正面為楷書“年升三級”對讀錢文,在“年升三級”四字中間間夾以圓形雙方空錢文圖案;而另一枚稍小的直徑40毫米,厚2毫米,重30克,正面錢文為篆書“福祿壽喜”對讀錢文,在“福祿壽喜”四字中間同樣間夾以圓形雙方空錢文圖案。這兩枚錢的背面圖案皆為順行排列的“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四句二十錢局詩文。
據(jù)考證,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在行用的康熙通寶上就開始出現(xiàn)了背滿漢文錢局。后來隨著全國錢局的布局和調(diào)整,二十錢局被人們所公認(rèn)。據(jù)說當(dāng)時商人們將鑄有康熙二十錢局詩文的花錢佩戴在身上,希望吉祥如意、避邪除惡,出遠(yuǎn)門的話則能夠馬到功成、萬事亨通。由于這組套錢是由分散在全國各地的20個地方錢局分別鑄造的,很難湊齊,長期攜帶20枚銅錢也不方便,于是民間匠人就把這20個字集中鑄造在一枚錢幣上,產(chǎn)生了一種“康熙二十錢局詩文”花錢。
這種花錢面文即是一首二十錢局的詩文——“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狈謩e代表山西大同寶同局、福建福州寶福局、山東臨清寶臨局、山東濟南寶東局、江蘇江寧寶江局、河北宣化寶宣局、山西太原寶原局、江蘇蘇州寶蘇局、直隸薊州寶薊局、江西南昌寶昌局、湖南長沙寶南局、河南開封寶河局、江蘇南京寶寧局、廣東廣州寶廣局、浙江杭州寶浙局、福建臺灣寶臺局、廣西桂林寶桂局、陜西西安寶陜局、云南昆明寶云局、福建漳州寶漳局。這種花錢云爐和湘爐都有鑄造,往往直徑在4.7毫米,厚2.5毫米,重25克。銅質(zhì)精良,錢體厚重敦實,字體粗狂大方,字口深俊,非常大氣。
關(guān)于二十錢局詩文花錢的鑄造,目前可見的版本分別有湘爐、貴爐和云爐,以湘爐為主。論版式的創(chuàng)新、材質(zhì)的運用和文字的書寫,湘爐都頗見功力。湘爐的二十錢局花錢多集中于湖南常德至懷化一帶,這里地處湘桂黔的結(jié)合部,靠近長江航道,自古以來商貿(mào)繁盛。商人們對于金錢的追求和喜愛,從這兩枚花錢中就能看出端倪。
而在對錢的正面,分別用真、篆兩種字體寫下了大大的吉語——“年升三級”和“福祿壽喜”。這里的“年升三級”很值得玩味。一般人們都說“連升三級”,但祝福的對象是官員或者文士,很少有用到商人身上的。毋庸置疑,我收藏的這兩枚對花錢是商人們隨身佩戴的愛物,雖然也可將“年”和“連”看成諧音,但也不排除是鑄造者有意為之。因為就商人們的生意來說,在一年之內(nèi)實現(xiàn)規(guī)?;幸粋€質(zhì)的提升,“年升三級”不是沒有先例。因此,在這枚花錢上,“年升三級”既取在社會地位上高于其(古代商人階層往往在社會和政治地位上排名最末)的官家“連升三級”的諧音,又有著對生意場的美好期盼。
第二枚花錢正面的“福祿壽喜”,見字知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最通俗的民間吉語中,往往“富貴”二字連用,但“富”并不等于“貴”。事實上,古人將此分得很清楚,“富”重在物質(zhì)層面,對于商人而言很容易達(dá)到,但是“貴”則重在精神層面,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這則是需要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商人們在這一點上也許有自知之明,因此不說“富貴壽喜”而是“福祿壽喜”,顯然含蓄而寓有深意。
這兩枚對花的面文設(shè)計——大錢套小錢,真可謂“鉆到了錢眼兒里”。如果仔細(xì)觀察會發(fā)現(xiàn),錢面上的小錢圓形方孔,而且是復(fù)穿,這種造型顯然不像民俗中使用的仿制錢幣,比如民俗畫“劉海戲金蟾”中的錢等等。由此也能看出“商人重利、愛錢不假,但是卻并不俗,也不能俗”的設(shè)計意圖,可見這其中還是有一定人文思想的。 (本文文圖由段唐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