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義霞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帶有鮮明的啟蒙印記,具體表現(xiàn)為呼吁廢除以八股試帖為主的舊式教育,借鑒、引進西方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向各國派遣留學生,造就足以擔當療愚救貧重任的新型人才。出于這一動機,康有為對教育問題高度關注,在戊戌維新期間更是大聲疾呼教育改良。由于康有為把教育看作是救亡圖存、改造中國最有效的途徑,教育改革成為他變法維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康有為的教育改良思想不僅可以了解他在“百日維新”時期的教育思想,而且有助于全面把握他的啟蒙思想以及有別于同時代人的鮮明特色。
康有為的救亡之路從審視中國的教育體制入手。在此過程中,他將質(zhì)疑的目光投向了科舉取士,抨擊八股制度是中國的“千年之弊俗”[1]315。矛頭直指八股。在他看來,八股取士使學被士人所壟斷,在縮小受教育者范圍的同時,從根本上堵死了農(nóng)、工、商皆為有用之才的通道。這是中國與西方教育的區(qū)別,也是中國人才匱乏、國家貧弱的根源。對此,康有為分析說:“泰西人民自童至冠,精力至充之時,皆教之圖算、古今萬國歷史、天文、地理及化、光、電、重、格致、法律、政治、公法之學;其農(nóng)工、商賈,亦皆有專門之學。故人人有學,人人有才,即其兵亦皆由學出,識字、繪圖、測量、閱表略通,天文、地理、格致、醫(yī)學始能充當。而我自童時至壯年,困之以八股之文。”[1]295基于這一分析,他將中國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的戰(zhàn)敗以及割地賠款歸咎于八股取士和科舉制度。對此,康有為寫道:“然則中國之割地敗兵也,非他為之,而八股致之也?!保?]79這就是說,八股取士以及科舉制度的危害在于使中國無人才,而中國近代最急缺的就是人才。鑒于這種情況,他將變科舉(“改科舉”)視為變法維新的突破口,將廢八股(“廢棄八股”)奉為變法維新的第一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康有為上奏皇帝曰:“臣竊唯今變法之道萬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舉。今學校未成,科舉之法未能驟廢,則莫先于廢棄八股矣?!保?]78
為了“廢棄八股”,康有為揭露、羅列八股取士的種種危害,還針對八股的弊端進行教育改良,提出了新的教育方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不止一次地建議:
我乃鞭一國之民,以從事于八股枯困搭截之題,斵人才而絕之,故以萬里之大國,四萬萬之人民,而才不足立國也。[1]316
從此內(nèi)講中國文學,以研經(jīng)義、國聞、掌故、名物,則為有用之才;外求古國科學,以研工藝、物理、政教、法律,則為通方之學。以中國之大,求人才之多,在反掌間耳。[1]79
總的說來,康有為教育改革的措施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以《請廢八股以育人才折》為代表,請求光緒帝發(fā)詔廢棄八股,并將鄉(xiāng)會童試改試策論。第二,以《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為代表,奏請光緒帝頒布詔書罷去以楷法試帖試士,嚴戒考官,勿尚楷法。第三,以《請改直省書院為中學堂鄉(xiāng)邑淫祠為小學堂令小民六歲皆入學折》《請開學校折》為代表,向皇帝建言開辦大、中、小各級學校,教以科學,普及教育;并且在廣開各級學校之后,徐廢科舉。值得一提的是,與嚴復、譚嗣同和梁啟超等人的方式有別,康有為呼吁廢除八股、改革科舉的主要途徑是上書光緒帝,奏請皇帝頒布詔書,進行教育改革。特殊的渠道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康有為的許多主張和建議都在“百日維新”期間得以實現(xiàn)。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是中國沿襲了千余年的教育制度,并且衍生出一套相應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廢除了八股、科舉等原有的教育模式,中國的教育究竟應該向何處去遂成為一個現(xiàn)實課題。這意味著中國近代的教育改良不僅要除舊,而且要布新??涤袨樯钌蠲靼走@個道理,或者說,他之所以呼吁廢八股、變科舉,目的就是為了引進新式教育,采納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此,康有為一面把廢棄八股、徐變科舉作為除舊的手段,一面把廣開學校、引進新型教育制度作為布新的措施。無論除舊還是布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開發(fā)民智,培養(yǎng)人才。在這方面,康有為通過對世界各國教育的考察和借鑒,結(jié)合德國和日本的成功經(jīng)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
首先,按照康有為的說法,西方國家強盛,主要不是依賴“炮械軍兵”,而是依賴教育。由于投入巨額的教育經(jīng)費,各級學校一應俱全,學校設施齊全、藏書充足。他舉例子說,在英國,即使郡縣藏書也有百余萬冊,極大地促進了開民智。教育的普及和完備的設施使西方各國人人都能入學讀書,明了科學文化之理。與此同時,教育的投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僅人人都成為有用之才,而且每年著書逾萬??涤袨檫M而指出,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教育狀況相形見絀、令人擔憂。他寫道:“嘗考泰西之所富強,不在炮械軍兵,而在窮理勸學。彼自七八歲人皆入學,有不學者責其父母,故鄉(xiāng)塾甚多。其各國讀書識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其學塾經(jīng)費,美國乃至八千萬。其大學生徒,英國乃至一萬余。其每歲著書,美國乃至萬余種。其屬郡縣,各有書藏,英國乃至百余萬冊。所以開民之智者亦廣矣。而我中國文物之邦,讀書識字僅20%,學塾經(jīng)費少于兵餉數(shù)十倍,士人能通古今達中外者,郡縣乃或無人焉?!保?]42按照康有為的說法,中國對教育不夠重視,教育經(jīng)費少于軍餉數(shù)十倍。這使中國的教育普及率低,識字之人僅占20%,讀書人通達古今中外者亦郡縣無一人。通過對中國與西方強國教育狀況的比較分析,康有為得出結(jié)論,國民的才智與國家的強弱密切相關。這用他本人的話說便是:“夫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保?]42既然國家之強弱興衰與國民之才智如影隨形,那么,中國若救亡圖存,就必須發(fā)展教育、提高國民的才智水平。
其次,康有為對歐美等國普及教育的做法深表贊同,對此,他不無艷羨地寫道:“泰西各國,尤重鄉(xiāng)學,其中等學校、小學校遍地,學校以數(shù)十萬,生徒數(shù)百萬。舉國男女,無非知書識字、解圖繪、通算學、知歷史、粗知天文地理之人;中學以上,咸有天文地輿、化光電重、公法律例、農(nóng)商工礦、各國語言文字、師范之學。故非獨其為士者知學也,其農(nóng)、工、商皆有專門之學。即其被選為兵者,亦皆童幼出自學堂,咸粗知天文、地理、圖算、格致。婦女亦皆有學,近多為醫(yī)師、律師及為師范蒙師者。蓋有一民,即得一民之用?!保?]317借助這段設想,康有為既道出了西方教育的令人羨慕之處,又表達了自己對于中國教育普及的具體設想。
第一,正如西方“尤重鄉(xiāng)學”一樣,康有為注重中學、小學等初級教育。這是教育的基礎,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是否可以達到全民“無非知書識字”之人的教育普及。
第二,正因為是基礎性的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強制性的。不論男女,一視同仁。這表明,女子與男子一樣具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quán)利。受教育權(quán)利是人權(quán)的一部分,并且與經(jīng)濟狀況、社會地位息息相關。尤其是女子,在接受教育之后便有了謀生、獨立的能力,可以成為醫(yī)生、律師,甚至成為教育工作者——中小學教師。因此,女子與男子一樣接受教育對于大聲疾呼“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的康有為來說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第三,全民教育提高了全體國民的素質(zhì),也改變了社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階級構(gòu)成。與中國古代士、農(nóng)、工、商的四民劃分不同,西方不惟士“知學”,農(nóng)、工、商各界皆有學。士、農(nóng)、工、商皆有學不僅使全民的知識水平、文化素養(yǎng)大為提高,而且?guī)恿烁鞣N專門之學的興起和普及。
第四,全民教育與專門之學造就了人人皆有專業(yè)之學,皆為有用之才的局面——不僅可以使每個人都能夠?qū)W以致用,而且使人人都可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長,成為專門人才。對此,康有為總結(jié)說,教育的普及是平等的體現(xiàn),也是文明的象征。因此,中國的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必須從改革教育入手,而教育改革則必須從教育普及抓起。
進而言之,重視教育、關注國民教育是近代哲學家的共識,康有為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他的獨特之處在于,將教育的普及寄托在廣開學校上。以戊戌啟蒙四大家的教育主張為例,一方面,他們都主張廢八股、變科舉,建立新式學堂,并且注重國民教育和教育普及。另一方面,每個人的重點和方式卻大不相同:嚴復、梁啟超主張廣開議院,以此伸民權(quán),行自由;譚嗣同建議廣開學會,因為學會有議院之實,既有助于通上情,又可以伸民權(quán)。康有為則將目光聚焦在廣開學校上,與嚴復、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的觀點相比,更具有基礎性、強制性和普及性??涤袨樘岢龃朔N主張,是因為他認為,廢除八股和私塾之后,建立新式學堂成為當務之急。這用康有為本人的話說便是:“其鼓蕩國民,振厲維新,精神至大,豈止區(qū)區(qū)科舉一事已哉……今者廣開學校為最要矣?!保?]315
康有為關于廣開學校的設想,目的之一是普及教育,主要辦法則是廢除私塾,建立西式學校,引進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制度。這套思路貫穿著兩個主旨:第一,學校是國家統(tǒng)一開辦的,有別于私塾;學校教育是國家教育,不是面對少數(shù)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國民的普及教育。為了凸顯這一點,康有為將這種面向全體國民的普及教育稱為“國民學”。也正是這個原因,接受教育是全體國民共同享有的權(quán)利,當然,也是全體國民應盡的義務——甚至從根本上說,接受教育不是自愿的而是強制的。康有為指出,兒童如果六、七歲不入學,父母則受罰,甚至提出了相互監(jiān)督的連坐制度。由此,康有為對教育普及的憂心如焚可見一斑。第二,在康有為的規(guī)劃和設想中,教育的普及不僅表現(xiàn)為人人皆有學,而且表現(xiàn)為小學、中學和大學之間統(tǒng)一布局,成龍配套。
學校的廣開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辦學條件和物質(zhì)基礎,小、中、大各級學校的分級設立則奠定了國民教育和教育普及規(guī)范化、正規(guī)化和專業(yè)化的基礎。在康有為看來,為了達到全民教育必須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普及,然而,僅停留在教育普及的層面上尚且不夠,還必須使中國人人皆為有用之才。出于這一初衷,在上光緒帝的奏折中,他不僅大聲疾呼廣開學校,而且對于如何廣開學校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和主張。康有為寫道:“乞下明詔,遍令省府縣鄉(xiāng)興學。鄉(xiāng)立小學,令民七歲以上皆入學??h立中學,其省府能立專門高等學、大學,各量其力,皆立圖書儀器館。京師議立大學數(shù)年矣,宜督促早成之,以建首善而觀萬國。夫養(yǎng)人才,猶種樹也,筑室可不月而就,種樹非數(shù)年不蔭。今變法百事可急就,而興學養(yǎng)才不可以一日致也,故臣請立學亟亟也。若其設師范、分科學、撰課本、定章程,其事至繁,非專立學部,妙選人才,不能致效也?!保?]316據(jù)此可知,他設想的學校分為小、中、大三個等級,覆蓋鄉(xiāng)、縣、府、省。其中,鄉(xiāng)邑立小學,州縣立中學,省府立大學和專門之學。屆時,小、中、大各級學校組成一個遍布全國的學校網(wǎng),從而達到人人皆可入學接受教育的局面。
不僅如此,康有為借鑒各國經(jīng)驗,將國民教育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不同階段,并且規(guī)定各個階段的不同學制和學習內(nèi)容。
第一,小學階段,學制8年,學習的內(nèi)容是文史、算數(shù)、輿地、物理和歌樂。小學階段是教育的第一階段,康有為對這一階段尤其重視,提議對小學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對于具體的入學時間,他在《請開學校折》中建議,令兒童7歲入學。幾天之后,他又專門上折將兒童入學年齡改為6歲。這一改動將康有為對小學教育的心急如焚、殫精竭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二,中學階段,學制4年,分為初等科和高等科。其中,初等科2年,高等科2年。中學的入學年齡是14歲,所學主要是加深小學階段的學習內(nèi)容。
第三,大學階段,分經(jīng)學、哲學、律學和醫(yī)學四科。由此可見,小學、中學與大學既學制不同、內(nèi)容有別,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小學、中學奠定了無論男女、人人皆“無非知書識字、解圖繪、通算學、知歷史、粗知天文地理之人”的基礎,既保障了包括女子在內(nèi)的全體國民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了國民素質(zhì),使兵亦有學;又打破了中國古代學為士級階層所獨有的局面,使學為士、農(nóng)、工、商共享。大學是專門之學,在小學、中學確保人人皆學的教育普及的基礎上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這樣做既是為了使學與就業(yè)、實用密切結(jié)合,又是為了在確保人人皆為“有用之才”的基礎上,提升學之境界。如果說小學和中學是普通學的話,那么,大學則是高等之學、專業(yè)之學;如果說小學、中學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個人謀生的話,那么,大學之研讀則是為了教導國民。一言以蔽之,小學、中學為用而學,大學則為學而學。對此,康有為解釋說:“夫?qū)W至于專門止矣。其所謂大學者,不過合各專門之高等學多數(shù)為之。大聚下之書圖儀器,以博其見聞;廣延各國鴻博碩學專門名家,以得其指導。而群一國之學者,優(yōu)游漸漬,講求激厲,而自得之。凡各州能備此者,皆可謂為大學,非徒在國都而已??偠灾?,小學、中學者,教所以為國民,以為己國之用,皆人民之普通學也。高等、專門學者,教人民之應用,以為執(zhí)業(yè)者也……其條理至詳,科學至繁。”[1]315
康有為指出,這套方法用他自己的話說遠法德國,近采日本,是德國與日本教育體制的結(jié)合:“請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保?]316其中,他對德國的教育模式尤為青睞。例如,他宣稱:“今各國之學,莫精于德;國民之養(yǎng),亦倡于德?!保?]316康有為對世界各國學校考察得出的結(jié)論是:“歐美之作其國民為人才也,當吾明世,乃始立學……普之先王大非特力……而創(chuàng)國民學……縣立中學,十四歲而入,增教諸科尤深,兼各國文,務為應用之學。其初等科二年,高等科二年;初等二年者,中學必應卒業(yè)者也。自是而入專門學者聽之。專門者,凡農(nóng)、商、礦、林、機器、工程、駕駛,凡人間一事一藝者,皆有學,皆為專門也。凡中學、專門學卒業(yè)者皆可入大學,其教凡經(jīng)學、哲學、律學、醫(yī)學四科。”[1]315此外,稍加留意即可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設想都帶有德國教育的影響,之所以“近采日本”,是因為日本與中國是近鄰,地理上交通方便,語言上容易溝通——總之,“日本同文比鄰,亦可采擇”[1]316,“近采日本”是為了方便起見??涤袨閷τ诘聡逃?,則可謂是心悅誠服。
值得提及的是,在普及教育、造就人才的同時,康有為渴望借助大學創(chuàng)出新學,以此推出新藝、新器。康有為大聲疾呼廣開學校、興辦教育,與其說是熱衷于教育,毋寧說是迫于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的刻不容緩而熱衷于民智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yǎng)。在他那里,小學的普及和強制是必須的,大學的專門之學更是必要的??涤袨橄嘈?,只有學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西方之所以富強,是由于一切皆出于學以及由此帶動的人才輩出和新學迭出。對此,他一再強調(diào),百業(yè)千器萬技,皆出于學。[1]316意大利文學復興后,新教出而舊教殕,于是培根、笛卡兒創(chuàng)新學,講物質(zhì),自是新藝、新器大出矣。[1]311
由此可見,由新學、新教而新藝、新器是康有為對世界先進國家的總結(jié),也是他重視教育、廣開學校的真正動力。
在康有為看來,廣開學校,由小學、中學和大學逐層累積培養(yǎng)人才對于深陷迫在眉睫的救亡運動中的中國來說固然必要,卻顯得太慢了,最有效、最簡便的辦法是直接輸入西學。他指出,輸入西學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翻譯西學,一是派遣留學生??涤袨檎J為,為了培養(yǎng)中國亟須的人才,引進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內(nèi)容尚且不夠,還要借助翻譯,大量輸入西學。當然,就他的翻譯實踐來說,主要是通過日文從日本轉(zhuǎn)譯西學。這方面的代表作是成于1897年春的《日本書目志》,也帶動了梁啟超等人習日文、譯西學的方向。由此,康有為、梁啟超開創(chuàng)了日記西學之路,與嚴復直接以西文譯西學漸行漸遠。與此同時,康有為建議向各國派遣留學生,直接到這些國家習其文、譯其學。依據(jù)他的說法,派遣留學生效果顯著:第一,通過向各國派遣留學生,可以深入其國腹地直取其學,可謂便捷法。第二,便于學習各國語言,造就翻譯人才,可謂速成法。
在康有為的教育改革中,引進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翻譯西方學說尚且不夠,除此之外,還要向各國派遣留學生,造就全新的西學人才。為了全面學習西方的教育理念、講授西學,他奏請皇帝向外國派遣留學生??涤袨椴恢挂淮蔚厣蠒唬?/p>
列國競爭者,政治、工藝、文學、知識,一切相通相比,始能并立;稍有不若,即在淘汰敗亡之列,……亦亟變法,亟派游學……大譯其書以善其治。[1]67
若派學生于諸歐,以德為宜。以德之國體同我,而文學最精也。若法民主,于歐東多變,覆車可鑒,吾國體不宜。惟日本道近而費省,廣歷東游,速成尤易。聽人士負笈,自往游學,但優(yōu)其獎導,東游自眾,不必多煩官費。但師范及速成之學,今急于須才,則不得已,妙選成學之士,就學于東,則收新學之益,而無異說之害。[1]68
在這里,康有為對于留學生的派遣提出了四方面的思考和建議:第一,對于派遣留學生的必要性,康有為認為,列國競爭,拼的就是政治、工藝、文學和知識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實力。對于中國的自強和獨立而言,舍此之外,別無他途。第二,對于派遣留學生的目的,康有為明確指出是為了向歐美國家學習他們的政治、工藝、文學和知識,以此提高中國的競爭力。第三,對于派遣留學生的具體辦法,他建議主要向歐美尤其是德國派遣,特意指出不宜派往法國;同時強調(diào)為了節(jié)省費用起見,可多向日本派遣。與節(jié)省國家經(jīng)費相關,康有為乞求皇帝明確下詔鼓勵自費留學。自費留學既可以擴大留學生的人數(shù),又不必花國家官費,可謂一舉兩得。第四,對于留學生的專業(yè)選擇,康有為認為,師范及速成之學為最急;同時提議,對于這些亟須的學科和專業(yè)應本著就近就急的原則,多往日本選派留學生。
上述內(nèi)容顯示,康有為的教育思想與中國近代的救亡圖存與思想啟蒙密不可分,無論廢八股、變科舉還是廣開學校、引進西方新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都表明他的教育主張是啟蒙思想的一部分,無論教育思想還是啟蒙思想歸根結(jié)底都圍繞著救亡圖存的宗旨展開。在這個前提下應該看到,康有為對廣開學校的執(zhí)著和派遣留學生的呼吁與其他戊戌啟蒙思想家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取決于康有為與他們的啟蒙路徑和政治主張的差異。除此之外,康有為對向日本、德國等國家派遣留學生的呼吁格外引人矚目,而身為留學生出身的嚴復卻罕有這方面的建議。與嚴復相比,康有為的思想更加顯得特立獨行,甚至有些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