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麗
(哈爾濱市第一??漆t(yī)院ECT科室,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精神病是因為個體下丘腦、大腦功能發(fā)生紊亂,進而造成個體在感知覺、思維方式、情緒情感與行為模式等方面產生異常的一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當下,臨床診斷精神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做出明確定論,但普遍認為其與性格特征、外界環(huán)境、自身疾患等因素相關。有報道顯示,國人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47%[1]。精神病具有病程漫長、復發(fā)率高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質量,且在病態(tài)心理的長期作用下,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殘、自殺等惡劣行為。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改善病患癥狀與預后,故此其在患者治療與康復過程中發(fā)揮很大作用。該文選擇2016年4月—2017年6月期間的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不同護理方式的應用效果,以驗證系統(tǒng)康復護理應用的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科收治的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1)納入標準:均符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內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參與;學歷均在初中以上;(2)排除標準:軀體伴有重度疾病史,藥物濫用史,妊娠及哺乳期者。分為(甲組、乙組)兩組,甲組中男17例,男13例;年齡(43.21±6.30)歲;病程(10.04±5.41)年。 乙組中男 18 例,男 12例;年齡(44.07±6.54)歲;病程(10.22±5.38)年。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常規(guī)治療。甲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合理訴求,全面貫徹落實病房安全管理體制。乙組在對照組干預方式的基礎上給予系統(tǒng)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結合MOAS量表,將患者細化為高、中、低三個級別。可見低暴力水平的患者安置在普通病房中,引導其積極參與正常的社交、娛樂活動,積極落實病房巡檢制度;對于中等暴力水平的患者,需將其安置在觀察病房中,清除周邊環(huán)境中的危險物品,患者的日?;顒有柙谧o士或監(jiān)護人的視線范疇中;高暴力水平的患者應被安置在PICU室內,密切監(jiān)護,只有在病情穩(wěn)定情況下方可轉移至觀察病房中。
(2)主動與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情緒狀態(tài)與行為方式給予充分的表揚,以緩解其焦躁、恐慌等負面心理狀態(tài),促使安全感與愉悅感同步提升,以防對醫(yī)護人員產生敵對情緒與行為。
(3)心理干預: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疾病相關知識,協(xié)助其明確精神病“可防”的道理,進而逐漸糾正錯誤的人生價值觀,塑造征服疾病的信心。同時積極與患者家屬交流,構建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幫助患者掌握疏導內心沖突或矛盾的基本技巧。
(4)文娛性活動干預:通過舉辦多樣娛樂活動的方式,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鼓勵患者在治療區(qū)中自由活動,以看電視、下棋、打撲克等為主;集體到院康復活動室上課、聽音樂、學唱歌及各項功能康復訓練等;合理應用臺球、跑步機等設備設施,激發(fā)患者了解外界事物的熱情;每年秋季均要舉辦運動會、郊外野游,社會團體演出等活動,以進一步強化患者院內生活的豐實度。協(xié)助患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將消極因素轉型為積極因素。
(5)工療干預:工療在促進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復進程的作用在如下幾方面有所體現:①協(xié)助患者從某種精神狀態(tài)中解脫,逐漸擺脫病態(tài);②延緩患者各項機能的衰退進程,在勞動中促使患者智力與體力得到同步鍛煉,助力于大腦功能恢復進程;③工療過程,病患間可密切溝通,增近感情。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病前職業(yè)特征與身體健康水平,有針對性地安排相應的工療康復活動,如病房內外環(huán)境清掃、餐具消毒、助炊勞動、園藝修剪等。
(6)推行開放式管理模式:院內開放可讓患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集體到病室外、院內花園、草坪等場所活動,按時返回至病房就餐或服藥治療及休息等;對于在活動中遵守紀律、表現優(yōu)良的患者,允許其在沒有工作人員陪同情況下,結伴或單獨活動、自行采購日用品,進而促使患者切身地感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舒適性。但是在以上過程中,應始終落實“安全第一”的原則。所有患者均接受為期1年的護理干預后,比較康復效果。
應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分別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精神狀態(tài)與暴力行為改善效果,BPRS、MOAS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嚴重及存在更嚴重的潛在性暴力行為;陰性癥狀量表(SANS)即評估患者情緒狀態(tài),共計24個題目,每個題目評分為0~5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情緒狀態(tài)越差。依從性評估采用該院自編的 《治療依從性調查問卷》(百分制),包括用藥、飲食、睡眠、遵守管理等情況。完全依從總分>90分;部分依從總分>60分;不依從總分<60分??傄缽男月?(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數×100%。
該次試驗研究選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s)表示計量資料,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甲組、乙組BPRS評分分別為(64.21±8.34)分、(62.96±7.03)分,經干預后,甲組、乙組 BPRS評分分別為(37.84±5.30)分、(21.2±4.8)分。 甲組干預前后 SANS 評分分別為(72.84±5.87)分、(66.58±7.41)分,乙組患者干預前后該項指標評分分別為(73.20±6.03)分、(43.27±6.54)分??梢?,兩組患者干預前 BPRS與SAN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癥狀與干預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乙組改善效果優(yōu)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前,甲組、乙組 MOAS評分分別為(9.74±1.52)分、(9.48±1.47)分;干預后,兩組評分分別為(5.42±1.70)分、(2.14±0.95)分。干預后,乙組 MOAS 評分更低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
干預后,乙組患者總依從率為83.3%(其中完全依從18例、部分依從7例、不依從5例),較高于甲組60.0%(其中完全依從11例、部分依從7例、不依從12例),乙組患者總依從率明顯高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新時期下,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這在很大上對臨床事業(yè)起到促進作用,此時各個層次醫(yī)療保障也逐漸普及,同時人們的精神衛(wèi)生問題也得到臨床醫(yī)護人員的廣泛性關注。筆者回顧長期的臨床工作歷程,發(fā)現很多住院精神病患者因為親人探視次數少,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社交能力也不斷降低,隨著時間的推移促使其身體各項機能與抵抗力不斷降低,加大了心腦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故此對于住院精神病患者而言康復護理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現實意義,同時也富有極大挑戰(zhàn)性[3]。
神經病可細化為類型包括精神分裂癥、更年期精神病及偏執(zhí)型精神病等多個類型。被害妄想癥是精神病患者典型癥狀,多數患者采去忍受與逃避態(tài)度,部分患者會產生心理攻擊行為;部分患者會情緒消沉、悲觀厭世,對學習、工作及婚姻等現實問題缺乏正確認知,思想抱負沉重,最終很可能因為喪失自控能力而出現自殺等極端行為,各個人、家庭與社會均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故此應及時發(fā)現精神異?,F象,積極接受診療。“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yī)學模式的推廣,促進了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轉型進程,醫(yī)學護理理念也從做以往的“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型為“以患者為中心”。針對精神病患者,醫(yī)護人員應給予其足夠的尊重與關心,將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與其親屬保持良好聯(lián)系,鼓勵其定期探視,給予患者更多的溫暖、呵護[4]。
在該次研究中,乙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系統(tǒng)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其情緒狀態(tài)與暴力行為改善效果、依從性均高于甲組,與國內部分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系統(tǒng)康復護理從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為患者構建良好治療與休養(yǎng)環(huán)境、心理干預、文娛性干預、工療干預及推行開放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著手,給予患者足夠的重視與關心,該文筆者認為系統(tǒng)康復護理有效地將系統(tǒng)論及整體健康觀設為指導思想,給予個體社會屬性高度重視,想方設法將生理、心理治療及社會功能康復護理整合為一,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個性化護理理念,為患者快速康復目標的實現構建優(yōu)良條件[5]。
綜上所述,可初步認為住院精神病患者接受系統(tǒng)康復護理干預后,有助于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與暴力行為,效果優(yōu)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