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林
在兩漢學術(shù)史上,從董仲舒的《三策》到鄭玄與何休的交鋒,春秋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占據(jù)學術(shù)核心地位。而在兩漢春秋學史上,劉向無疑是位大師級的學者。但可以說,給予這樣的評價只是一種“影響”和“印象”,如果以后世征引及今日存留的劉向春秋學著作來評判,恐怕他只是經(jīng)學史上一個著名的經(jīng)師而已。說是“影響”,因為他確實是西漢末最重要的經(jīng)學家,從《漢書·五行志》便可以看出,他在那一時期的重要性幾乎與董仲舒相等。而“印象”,恐怕多來自他的博學能文與整理文獻之功。后世如《拾遺記》出現(xiàn)“太乙燃藜”這樣的故事也并非偶然,劉向的學問來自“神授”,如此“待遇”并非每個著名學者都可以得到,也應是這種“印象”造成的。
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圣、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寧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書,垂于國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學,可并配享尼父廟堂。[1]卷七
上引唐太宗詔書一則,所述配享孔廟21人是按時代排列的從春秋到晉代的儒家學者。以時代及著作情況看可分為三組:前面的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4人為一組。舊說左丘明作《左傳》,《公》《穀》雖始于高與赤,但二人皆受業(yè)于子夏。此四人可稱作經(jīng)典創(chuàng)始者。后面的鄭眾至范寧11人為一組,則是傳世經(jīng)典注釋者。中間伏勝、高堂生、戴圣、毛萇、孔安國、劉向6人為一組,他們都是西漢經(jīng)學大師。其中伏勝、高堂生、戴圣雖與十四博士有關(guān),但選擇他們配享的原因是“用其書”,應指《今文尚書》《儀禮》①唐初《書》《禮》本非用伏生、高堂生本,且已亡佚,但畢竟二人有保存文獻之功。與《小戴禮記》,并非指十四博士之學。毛萇有《毛詩》,孔安國則因《偽古文尚書》題名孔安國,亦是指用其書。
而劉向配享的原因則令人困惑。他雖曾傳習《穀梁》,但未見有什么章句、經(jīng)說著作?!稌x書·五行志下》:“劉向《春秋》說云:‘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將令專事。暝晦,公室卑矣。’”[2]卷二十九此“《春秋》說”與《漢書·五行志》一樣,皆是據(jù)《洪范五行傳》推演的“災異”學說,不能算作專門的春秋學文本或注釋著作,況且這個“《春秋》說”未必是一種傳世的書籍。清人馬國翰、王仁俊對劉向《穀梁》說的輯佚,也只是摘出《穀梁注疏》《漢書·五行志》《晉書·五行志》《說苑》等書中相關(guān)資料。若說劉向靠《尚書洪范五行傳論》與校讎群書而享祀,則又與其余20人不倫類。這三組情況雖不一,但皆是“并用其書”的性質(zhì),則劉向最有可能是因傳習《穀梁》而配享的,足見上文所說的“印象”與“影響”之大。
以往學界關(guān)于劉向春秋學的研究并不多,缺乏對其基本的考述與評介。在已有的成果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還是章太炎先生《鎦子政左氏說》。太炎先生以為桓譚親見劉子政,《新論》稱子政“呻吟《左氏》”,則可證劉向貫通《穀》《左》二學?!墩f苑》《新序》及《列女傳》舉《左氏》事六七十條,章太炎先生疏證凡三十余則。[3]205-239但此書是在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或之前定稿,是他中年著述。①詳見馬勇《章太炎全集·第二輯·鎦子政左氏說整理說明》。且針對當時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故多存曲意,目的不止在純粹的學術(shù)研究。
《春秋》曰:“庚戌天王崩?!薄秱鳌吩唬骸疤焱鹾我圆粫??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諸侯記卒記葬,有天子在,不必其時也。”必其時奈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殯,三月而葬;士庶人二日而殯,二月而葬。皆何以然?曰,禮不豫兇事,死而后治兇服,衣衰飾,修棺槨,作穿窆宅兆,然后喪文成,外親畢至,葬墳集,孝子忠臣之恩厚備盡矣。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而葬,同會畢至;大夫三月而葬,同朝畢至;士庶人二月而葬,外姻畢至也。[4]卷十九
以上引《說苑》一段,泛說天子以至庶人的殯葬期。文中所謂《傳》為《公羊傳》,而“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云云確與《左傳》隱公三年《傳》文相類。章太炎先生《鎦子政左氏說》關(guān)于此段的論證較長,不俱引。大意以為“必其時奈何”以下都為《左傳》說。且不顧此段主旨,轉(zhuǎn)談諸侯喪與天子崩同時,諸侯是否需要奔喪。太炎先生又用鄭康成駁許慎《五經(jīng)異義》引《左氏》說,并且以為荀子為《左氏》先師,直接引用《荀子》語佐證。這里暫且不論荀子是否為《左傳》先師,鄭康成用鄭游吉、王吏言行是否為經(jīng)學中的“正義”,太炎立說,都為有意牽合他想談的禮制?!墩f苑》引《公羊》言“有天子在”,太炎偏談“天子不在”。孤立地研究文本中一語而廣說群經(jīng)異同,不考慮文獻整體狀況和經(jīng)典所述語句的用意指向。這種方式與東漢經(jīng)師慣用的解經(jīng)方式相近,章太炎可以說深得此法,而《鎦子政左氏說》也可以說是類似于東漢家數(shù)的“合格”經(jīng)學著作。但漢儒的邏輯并不完善,其情可諒,而章太炎不僅沿用舊方法,且對如荀子為《左氏》先師這種并無太多根據(jù)的清人舊說不加考證而沿用,則是“不合格”的考據(jù)著作,不足以反映劉向春秋學的真實狀況。
案劉向向來以博聞著稱。其人“專積思于經(jīng)術(shù),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5]卷三六,又“領(lǐng)校秘書”,可以說是讀盡當時天下書了?!缎滦颉贰墩f苑》《列女傳》等又非正式的說經(jīng)著作,且是前人故事、義理舊說的匯集,用《左氏》說固不足為奇。
曹公子喜時,字子臧,曹宣公子也。宣公與諸侯伐秦,卒于師,曹人使子臧迎喪,使公子負芻,與太子留守,負芻殺太子而自立,子臧見負芻之當主也,宣公即葬,子臧將亡,國人皆從之,負芻立,是為曹成公,成公懼,告罪,且請子臧,子臧乃返,成公遂為君。其后晉侯會諸侯,執(zhí)曹成公,歸之京師,將見子臧于周天子而立之。子臧曰:“前記有之,圣達節(jié),次守節(jié),下失節(jié),為君非吾節(jié)也,雖不能圣,敢失守乎?”遂亡奔宋,曹人數(shù)請于晉,晉侯謂:“子臧返國,吾歸爾君?!庇谑亲雨胺祰?,晉乃言天子歸成公于曹,子臧遂以國致成公,成公為君,子臧不出,曹國乃安,子臧讓千乘之國,可謂賢矣,故《春秋》賢而褒其后。[6]卷七
如上引《新序》一段,對比《左氏》成公十三年《傳》:“既葬,子臧將亡,國人皆將從之。成公乃懼,告罪,且請焉。乃反而致其邑?!背晒迥辍秱鳌罚骸爸T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圣達節(jié),次守節(jié),下失節(jié)。為君,非吾節(jié)也。雖不能圣,敢失守乎?!焯颖妓巍!薄缎滦颉肺呐c《左氏》文相近,改“編年”為“紀事本末”,是劉向有取《左氏》明證。但《新序》《說苑》及《列女傳》借事談理者多,談禮制者雖有不少,但絕非是擇取《三傳》異說談禮制的著作。太炎所用,是偏于許叔重、鄭康成的說經(jīng)視角,絕非劉向整理《新序》《說苑》的視角②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以為石渠閣會議使《穀梁》興起,也是禮教的興起,禮學在此時有極大發(fā)展。而其實,十四博士之學都是在那個時期最為鼎盛,不僅僅是禮學,后世聞名的經(jīng)師,都生活在這個時期。且此時禮學也與東漢中后期的禮學不同。西漢中后期,《春秋》學始終還是經(jīng)學的核心。參見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該書是清末民初針對廖季平《古今學考》、康南?!缎聦W偽經(jīng)考》的一種“反應”。也是一種學術(shù)潮流,而非相對科學的對劉向《春秋》學的征實之作。
章太炎以《鎦子政左氏說》證劉向兼通《左氏》《穀梁》,有意排斥公羊?qū)W。但如《說苑》中所載經(jīng)學內(nèi)容,最多的恰恰是《公羊》說:
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保ㄒ娀腹四辍⑶f公十九年、僖公三十年及襄公二年《公羊傳》文。)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見莊公十九年《公羊傳》文。)既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矣?!保ㄒ娤骞拍辍豆騻鳌肺?。)又曰:“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者(宣公八年《公羊傳》文),何也?[4]卷十二
春秋曰:“正月,公狩于郎。”傳曰:“春曰搜,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保ㄒ娀腹哪辍豆騻鳌罚┟缯吣魏危吭幻缯呙?,取之不圍澤,不揜群,取禽不麛卵,不殺孕重者。春搜者不殺小麛及孕重者;冬狩皆取之,百姓皆出,不失其馳,不抵禽,不詭遇,逐不出防,此苗狝搜狩之義也。故苗狝搜狩之禮,簡其戎事也;故苗者毛取之,搜者搜索之,狩者守留之。夏不田,何也?曰,天地陰陽盛長之時,猛獸不攫,鷙鳥不搏,蝮蠆不螫,鳥獸蟲蛇且知應天,而況人乎哉?是以古者必有豢牢。其謂之畋何?圣人舉事必返本,五谷者,以奉宗廟,養(yǎng)萬民也,去禽獸害稼穡者,故以田言之,圣人作名號而事義可知也。(向宗魯:“此用《公羊》桓四年《傳》義,又略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豆颉啡龝r田之說,與《周禮》《左傳》《爾雅》《穀梁》并異?!保4]卷十九
由此觀之,春秋乃正天下之位,征陰陽之失。直責逆者不避其難,是亦春秋之不畏強御也。故劫嚴社而不為驚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蒯聵之命不為不聽其父,絕文姜之屬而不為不愛其母,其義之盡耶!其義之盡耶?。ā洞呵锓甭丁ぞA》:“此亦春秋之不畏強御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4]卷十八
以上選《說苑》三則,《奉使》一則總結(jié)《公羊》相反者“四科”,《修文》一則直用《公羊》禮說,而《辨物》一則用董仲舒語。這只是《說苑》中用《公羊》說有代表性的三則,在《說苑》中這樣的條目數(shù)量很多。不必說多過《左氏》,甚至遠超用《穀梁》的數(shù)量。《說苑》這種現(xiàn)象并非偶然,西漢《公羊》最為興盛,可采用的先師說必然最多。且這一現(xiàn)象也不排除是劉向個人情感的一些傾向:
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筦晏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為“伊呂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故顏淵死,孔子曰‘噫!天喪余?!ù艘蝗藶槟墚斨?,自宰我、子贛、子游、子夏不與焉。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后,六經(jīng)離析,下帷發(fā)憤,潛心大業(yè),令后學者有所統(tǒng)壹,為羣儒首,然考其師友淵源所漸,猶未及乎游夏,而曰筦晏弗及,伊呂不加,過矣。”至向曾孫龔,篤論君子也,以歆之言為然。[5]卷五十六
劉向博閱當時圖籍,對伊、呂、管、晏事跡必然清楚,而評介董生幾同于伊、呂。案董仲舒對儒學與經(jīng)學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的確難以匹敵,但并未佐漢武帝達成所謂“三代之治”。于實于虛,確有褒揚過度之嫌,就連劉向子孫也以為不妥。但劉向此語也應出于真心,足見董為劉向的崇拜者?!墩f苑》《新序》等本來便是文獻的重新整編,編輯者劉向采用些“偶像”的觀點也不足為奇。而劉向?qū)Χ膶W習并不止于此,董仲舒得到“為群儒首”的稱號也并非是靠純粹的《公羊》經(jīng)義之學。
漢興,承秦滅學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宣、元之后,劉向治《穀梁春秋》,數(shù)其旤福,傳以《洪范》,與仲舒錯。至向子歆治《左氏傳》,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傳,又頗不同。是以?仲舒,別向、歆,傳載眭孟、夏侯勝、京房、谷永、李尋之徒所陳行事,訖于王莽,舉十二世,以傅《春秋》,著于篇。[5]卷二十七
《春秋》學之于西漢學術(shù),有似于《四書》于宋明理學,都為一個時代學術(shù)的關(guān)鍵。對于《春秋》本義的研究稱為經(jīng)學,以《春秋》推“五行”在漢人看亦為經(jīng)學,且在西漢中后期顯得更為重要。《漢書》篇幅最大者無過《五行志》,足見兩漢之際學風。而自董仲舒以《公羊》推陰陽,學風便有轉(zhuǎn)移。
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先是遼東高廟﹑長陵高園殿災,仲舒居家推說其意,屮稾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而奏焉。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5]卷五十六
上引《漢書》董生下獄始末。蒙文通先生以為,“災異學”與“經(jīng)學”是兩種學問,故“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但如果“災異學”與“經(jīng)學”是兩種學問,呂步舒本來在朝,若其不通“災異學”,應為漢武帝所知,何必因其為董生弟子而見招。以理推求:董生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前后的觀點有差異,以前的學生不清楚現(xiàn)在的學說。而在董生之前,所謂的“齊學”已有據(jù)陰陽五行言“經(jīng)學”的學者,①“齊學”是未必存在的概念,這里借指伏生以下好用五行學說附會經(jīng)義的一種傳統(tǒng)。而董生的工作便是據(jù)《公羊》重新建立一種新的五行學說,故而草創(chuàng)之中難免先后有所變化。董仲舒便是靠這一開創(chuàng)之功,成為“群儒首”。
到了兩漢之際,這種以《春秋》推“災異”的學問已成為顯學。從劉向、劉歆對董仲舒的評價,從班固《五行志》文字數(shù)量,又從史籍美化董生“災異學”“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可見一斑。②此語本司馬遷《儒林傳》,以今人科學看,若是紀實,也應偶合。而馬遷、班固應是崇信而美化。而劉向的成功就在于效仿了他的偶像董仲舒,以《穀梁》《洪范五行傳》建立另一系統(tǒng)的“災異”學。他的系統(tǒng)“與仲舒錯”,是《穀梁》“齊學化”或稱“董仲舒化”的最關(guān)鍵的一步。
雖然西漢儒者的“災異學”于今人看幼稚且機械,但在當時則是整個國家的普遍信仰。故而劉向的《穀梁》學靠“災異”取得了董仲舒在公羊?qū)W上的同等地位。
董仲舒與劉向據(jù)《春秋》談“災異”,《漢書·五行志上》中保留較多,足見其方法及異同:
春秋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御廩災”。董仲舒以為先是四國共伐魯,大破之于龍門。百姓傷者未瘳,怨咎未復,而君臣俱惰,內(nèi)怠政事,外侮四鄰,非能保守宗廟終其天年者也,故天災御廩以戒之。劉向以為御廩,夫人八妾所舂米之臧以奉宗廟者也,時夫人有淫行,挾逆心,天戒若曰,夫人不可以奉宗廟。桓不寤,與夫人俱會齊,夫人譖桓公于齊侯,齊侯殺桓公。劉歆以為御廩,公所親耕籍田以奉粢盛者也,棄法度亡禮之應也。[5]卷二十七
上引《五行志》一段。董仲舒所謂“四國共伐魯”,在桓公十三年二月。所謂“百姓傷者未瘳”,徐彥《公羊疏》引《春秋說》云:“龍門之戰(zhàn),民死傷者滿溝?!眲⑾蛩^“夫人有淫行”,則指夫人私通齊侯,其行事于經(jīng)文詳見于莊公時。所謂“夫人譖桓公于齊侯,齊侯殺桓公”[5]卷二十七則在桓公十八年。其基本方法是以發(fā)生“災異”前后一段時間的非常之事與無德之行等與該“災異”相聯(lián)系,更類于《左氏》的以事解經(jīng)。
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劉歆以為上陽施不下通,下陰施不上達,故雨,而木為之冰,雰氣寒,木不曲直也。劉向以為冰者陰之盛而水滯者也,木者少陽,貴臣卿大夫之象也。此人將有害,則陰氣脅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是時叔孫喬如出奔,公子偃誅死。一曰,時晉執(zhí)季孫行父,又執(zhí)公,此執(zhí)辱之異。或曰,今之長老名木冰為“木介”。介者,甲。甲,兵象也。是歲晉有鄢陵之戰(zhàn),楚王傷目而敗。屬常雨也。[5]卷二十七
上引《五行志》一段則反映了劉向等《春秋》災異學的基本原理:即是因人事不正而導致陰陽不協(xié),從而五行錯亂而生“異象”。劉向與董生不同者,就在于所取事、情不同,或與“象”所應陰陽五行不同而已。而相同者亦不少,今在《五行志上》中如“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榭者,所以臧樂器,宣其名也。董仲舒﹑劉向以為十五年王札子殺召伯﹑毛伯,天子不能誅”云云,“定公二年‘五月,雉門及兩觀災’董仲舒﹑劉向以為此皆奢僭過度者也”云云,“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釐宮災’。董仲舒﹑劉向以為此二宮不當立,違禮者也”云云,又“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災’。董仲舒﹑劉向以為亡國之社,所以為戒也”云云。都是董、劉相同的例子。
劉向以《穀梁》建立的“災異學”頗為重要,雖然不具有原創(chuàng)性,但最能反映兩漢之際的政治、學術(shù)特征??上嚓P(guān)文獻已剩殘章斷片,難以看到全體而較精準地復原其完整學說。而相較“災異學”,現(xiàn)存文獻可以看到劉向較為純粹的闡釋《春秋》與《穀梁》的義理內(nèi)容就更少了。
定公二年《經(jīng)》:“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薄秱鳌罚骸捌洳辉伙糸T災及兩觀,何也?災自兩觀始也,不以尊者親災也。先言雉門,尊尊也?!睏钍縿住妒琛罚骸敖?,劉向云:‘雉門,天子之門。而今過魯制,故致天災也。’”[7]卷十九
定公二年《經(jīng)》:“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傳》:“言新,有舊也。作,為也,有加其度也?!睏钍縿住妒琛罚骸爸匕l(fā)傳何?解此災而更修,嫌與作南門異,故發(fā)傳以同之。災惡,故尊雉門,推災而遠之。今新作美好之事,雉門雖不正,尊雉門可以親之?!盵7]卷十九
以《春秋》某種《傳》言“災異”,其基礎也應是不背離能闡釋出的合理的《傳》義,也就是“經(jīng)學”必須先于“災異”。這一點在任何時代的經(jīng)學家都應該是自明的,否則“災異學”完全可以脫離文本獨立成說。假如附會文本而不顧愿意而立說,雖然借重了“圣人”所創(chuàng)作的文本,但文本的權(quán)威被一定程度上取消,不僅“經(jīng)學”遭到破壞,而“災異”也難發(fā)揮充分。如上引兩段《注疏》,是前后有所關(guān)涉的一件事。假若《傳》不以“雉門”過制,而劉向以為“過制”,則是以“災異”強行附會《經(jīng)》文,這樣的學說是“災異”先于“經(jīng)學”。
考察這一問題,重點在第二段的關(guān)鍵詞“作”上。經(jīng)言“作”皆為不當作,若使“新作”合并“作”來看,其中又有種種別。
“作”有“不正”者:
成公元年《經(jīng)》:“三月,作丘甲?!薄秱鳌罚骸白鳎瑸橐?。丘,為甲也。丘甲,國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盵8]卷十三
襄公十一年《經(jīng)》:“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薄秱鳌罚骸白鳎瑸橐?。古者天子六師,諸侯一軍。作三軍,非正也?!盵7]卷十五
有正卻不時者:
文公二年《經(jīng)》:“(二月)丁丑,作僖公主?!薄秱鳌罚骸白?,為也,為僖公主也。立主,喪主于虞,吉主于練。作僖公主,譏其后也。作主壞廟,有時日于練焉。壞廟,壞廟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盵7]卷十
有并非是“作”,而是“加其度”者:
僖公二十年《經(jīng)》:“二十年,春,新作南門?!薄秱鳌罚骸白?,為也,有加其度也。言新,有故也,非作也。南門者,法門也?!盵7]卷九
本則與僖公二十年同。而《疏》稱“雉門雖不正”云云,是依據(jù)本年《經(jīng)》文“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楊疏引劉向說:“雉門,天子之門。而今過魯制,故致天災也?!薄稘h書·五行志上》:“董仲舒、劉向以為此皆奢僭過度者也?!迸c楊世勛引劉向說義同。
《公羊傳》:“兩觀微也?!焙螀p公注:“雉門兩觀,皆天子之制,門為其主,觀為其飾,故微也。”徐彥疏:“知如此者,正以昭二十五年,《傳》云‘子家駒曰諸侯僭天子久矣,設兩觀’云云者,此皆天子之禮。然則兩觀既為天子之禮,天惡其僭,故災之。則知雉門與之同災者,亦僭明矣,故云雉門及兩觀,皆天子之訓也。若然,昭二十五年子家駒不言雉門為僭者,正以天子諸侯皆有雉門,但形制殊耳。若然,雉門為僭,于辭為負矣。寧知非是主災兩觀,因及雉門而巳?故子家駒不數(shù)雉門為僭,而何氏必言雉門亦如天子之制者,正以下文‘新作雉門及兩觀’之下,《傳》云‘不務公室’,既言不務如公室之禮,則知天子明矣?!盵8]卷二十五
上引《公羊傳》及何注、徐疏可知,何卲公亦以為魯不當有“雉門”。而徐彥《疏》有所疑問,并引前《公羊傳》文證。最后又回護何注,將“不務公室”增字為訓,曲解為“不務如公室之禮”。察群經(jīng)《注疏》,關(guān)于諸侯國到底有沒有“雉門”是有爭議的:
《毛詩·大雅·綿》:“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编嵐{:“諸侯之宮,外門曰皐門,朝門曰應門,內(nèi)有路門。天子之宮,加以庫、雉?!笨追f達正義:“鄭以《檀弓》云:‘魯莊公之喪,既葬而绖,不入庫門?!洞呵铩范ǘ辏骸糸T及兩觀災?!囚斢袔扉T、雉門也?!睹魈梦弧吩疲骸畮扉T,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莿t名之曰庫、雉,制之如皋、應。魯以周公之故,成王特褒之,使之制二兼四,則其余諸侯不然矣?!盵9]卷十六
《禮記·明堂位》:“大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皐門。雉門,天子應門。”鄭注:“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與?”孔穎達正義:“此經(jīng)有庫門、雉門,又《檀弓》云‘魯莊公之喪,既葬而绖,不入庫門’,定二年雉門災,是魯有庫、雉,則又有路門可知。魯既有三門,則余諸侯亦有三門,故云‘諸侯三門與?’”[10]卷三十一
《周禮·秋官司寇·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编嵖党梢嵄娡跤形彘T之說,并云:“玄謂《明堂位》說魯公宮曰”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言魯用天子之禮,所名曰庫門者,如天子皋門。所名曰雉門者,如天子應門。此名制二兼四,則魯無皋門、應門矣?!盵11]卷三十五
孔穎達《毛詩正義》以為魯為諸侯,獨有“雉門”,合禮。而《禮記正義》則順鄭注之疑,又以為諸侯皆有。《禮記》鄭注,康成尚有疑問,似不知諸侯是否有“雉門”?!吨芏Y》鄭注,則又可明確鄭康成認為魯有“雉門”。漢、唐時就存在的爭議且無新材料補證,似乎今人更難解決定論。但《明堂位》明言魯國有雉門,雖然其成篇應在戰(zhàn)國末年,[12]274-282但畢竟較古。更重要的是,考《穀梁傳》文,不言魯有雉門為不正,只是說“新作”“加其度”為“不正”。且說“雖不正也,于美猶可也”,謂“雉門”經(jīng)火,加其度是不正的,而美飾一下可以。則言外之意是不為僭制。從《穀梁》一家之學可以說魯國可有雉門了。
《明堂位》劉向必然是讀過的,《穀梁傳》文他也一定仔細涵詠過。魯國有雉門不論從《穀梁》本證或《明堂位》的旁證都容易推出。則劉向(董、何亦然)因說“災異”而強行附會、曲解經(jīng)文是明顯的事實,楊疏因先師劉向說又誤。這里再看一下《公羊》說:
定公二年《經(jīng)》:“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薄豆騻鳌罚骸捌溲燥糸T及兩觀災何?兩觀微也。然則曷為不言雉門災及兩觀?主災者兩觀也。時災者兩觀,則曷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何以書?記災也?!盵8]卷二十五
定公二年《經(jīng)》:“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公羊傳》:“其言新作之何?修大也。修舊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8]卷二十五
《春秋繁露·王道》:“作南門,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筑三臺,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盵13]卷四
對比《公羊傳》文及《春秋繁露》,則同樣都無“雉門”過制之說。且“不務乎公室”與“譏驕溢不恤下”兩說頗為篤實?!段逍兄尽匪^“董仲舒說”則與此相悖,不知何據(jù)。而過制為僭越,“不務乎公室”為墮政。以大多數(shù)古代儒者觀念,僭越的罪過恐怕遠大于墮政。不言“過制”而只言“不務乎公室”“譏驕溢不恤下”,于理不合。是《五行志》所載董生說,恐為董仲舒不同取向的學說,或為其后的《公羊》家,如嚴、顏等博士傳聞,不可考知,當闕疑不論。但劉向未細查《穀梁傳》文,且或受《五行志》中所載“董仲舒說”的影響而至誤則是事實。如上分析這一例,從側(cè)面反映了劉向重視《穀梁》的“災異學”甚于《穀梁》的“經(jīng)學”,為了談“災異”或是忽略或是曲解了“經(jīng)義”。
劉向?qū)Α斗Y梁》“經(jīng)義”的發(fā)揚并非是毫無功績,如“謹始”。隱公元年《經(jīng)》:“元年,春,王正月。”《傳》:“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p>
《說苑·建本》: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狈虮静徽吣┍匾?,始不盛者終必衰。詩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義;有正春者無亂秋,有正君者無危國,易曰:“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貴建本而重立始。[4]卷三
《說苑·建本》: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薄吧魇寄魏危俊痹唬骸罢?。“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zhí)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權(quán)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4]卷三
上引《說苑》兩則,皆就《穀梁》元年大義“謹始”發(fā)揮。雖此未必為劉向本人的經(jīng)說,但《說苑》畢竟為其所編,此義應被劉向認同。但“謹始”是否為“元年大義”,楊士勛則有不同見解:
范寧《春秋穀梁傳序》:“《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睏钍縿住妒琛罚骸霸啤涫б捕獭?,謂元年大義而無傳,益師不日之惡畧而不言是也。”[7]序
隱公元年《經(jīng)》:“元年,春,王正月。”《傳》:“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狈秾幾ⅲ骸爸斁次恢肌!睏钍縿住妒琛罚捍搜浴盁o事”,直據(jù)正月無即位之事,非是通一時無事也。云“謹始也”者,謹人君即位之始。[7]卷一
案上,《傳》言“無事”,是言經(jīng)文正月無事,不可增字解為“無即位之事”。定公元年《經(jīng)》言:“戊辰,公即位。”《傳》云:“內(nèi)之大事日。即位,君之大事也。其不日何也?以年決者,不以日決也?!笔强芍斗Y梁》之義,國內(nèi)的大事書日,“即位”雖然為本國大事,但“以年決”,也就是“即位”系于“元年”,并不系于某月某日。故說“直據(jù)正月無即位之事”是有誤的。楊士勛之所以誤解了“無事”,是源于他對《穀梁傳》“元年”與“謹始”的錯誤認識。
案“元年大義”各家說又不同。《左傳》也并沒有明顯的“大義”,只說“元年,春,王周正月”。而《公羊傳》最為顯明:“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倍?、何分別有所詮釋,這里不作討論?!稘h書·路溫舒?zhèn)鳌份d其上書云:“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tǒng)而慎始也?!薄按笠唤y(tǒng)”為《公羊》“元年大義”?!吧魇肌眲t是《穀梁》之“謹始”。是漢儒有認同《穀梁傳》的“謹始”為“元年大義”者。
“謹始”有何“資格”與《公羊》的“大一統(tǒng)”同為《春秋》的“元年大義”?這里不妨作一個“經(jīng)學式”的討論:案隱公元年《傳》云:“必舉正月,謹始也?!笔恰爸斒肌北嘏e正月。定公元年《經(jīng)》云:“元年春,王?!薄秱鳌吩疲骸安谎哉拢o正也。定之無正,何也?昭公之終,非正終也。定之始,非正始也。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是“正月”有“居正”之義。“謹始”而書“正月”,是“謹始”有“居正”之義。又桓公元年《傳》云:“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笔恰爸斒肌庇小白鹜酢绷x。從《穀梁傳》文中便可推求出,“謹始”有“居正”“尊王”之義,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謹人君即位之始”。楊士勛將“謹始”的“大義”忽略,從而得出了《穀梁》無“元年大義”的錯誤結(jié)論。
而楊士勛所關(guān)注的“元年大義”則傾向于杜預的“體元以居正”與何卲公“繼天奉元”一類的說法,也就是非常重視“元”的解釋。
楊《疏》云:“元年實是一年,正月實為一月,而別為立名,故范引杜預之言以解之。元者氣之本,善之長,人君當執(zhí)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年稱元也。正者直方之間語,直其行,方其義,人君當秉直心,仗大義,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稱正也。以其君之始年,歲之始月,故特立此名以示義。其余皆即從其數(shù),不復改也。”[7]卷一
這一段說“元年”與“正月”,雖屬經(jīng)學常見的詮釋方法,但頗為迂曲。案元者,首也?!霸辍敝f起于何時不可考,察兩周彝器銘文,凡某王“一年”皆曰“元年”,孔子作《春秋》并未“變一為元”①如師酉簋:“隹王元年正月?!保?4288)曶鼎:“隹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保?2838)元年師兌簋:“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保?4274)師虎簋:“隹元年六月既朢甲戌?!保?4316)蔡簋:“隹元年既朢丁亥?!保?4340)師訇簋:“隹元年二月既朢庚寅?!保?4342)伯呂父盨:“隹王元年六月既眚霸庚戌?!保ㄣ憟D05635)逆鐘:“唯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集成00060)?!霸陮嵤且荒?,正月實為一月,而別為立名”,這類的經(jīng)學詮釋,本是不合于史實且無益的求之過深。《公》《穀》經(jīng)、傳皆無明文,不必牽強述“體元”之義。
又隱公九年《經(jīng)》:“秋,七月。”《傳》曰:“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桓公元年《經(jīng)》云:“冬,十月?!薄秱鳌吩唬骸盁o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洞呵铩肪幠?,四時具而后為年?!笔欠蔷次恢耆粢粫r無事必書此時首月:春書正月,夏書四月,秋書七月,冬書十月。若一時有事,則書不書月隨事而定。此為通例。隱公元年三月有事,則四時已具,又書無事之正月。故《穀梁傳》是據(jù)這一問題而發(fā)問。
以上插敘一段駁楊士勛說,在此基礎上可以看出:三《傳》元年,《左氏》言“周正月”,奉周歷法,有尊周義。《公羊》“元年”與“春”,直釋即位與歲始,“王正月”與“大一統(tǒng)”有尊王義?!斗Y梁》之義,在“居正”與“尊王”。是《穀梁》不獨有“元年大義”,且其義最為醇備。即以今人從非儒家及經(jīng)師的角度較為直觀的看,《公羊》的“大一統(tǒng)”頗為迂闊,而《穀梁》的“謹始”則特別篤實。此義發(fā)自漢儒,劉向則有所關(guān)注,這是劉向在保存發(fā)揚《穀梁》學說上可稱道的方面。但關(guān)于劉向《穀梁》義的闡釋,以今日殘存數(shù)據(jù)來看,實在還是太少了。
《穀梁》看似是《春秋》傳記中最簡單、樸質(zhì)者,但無論以古儒的角度還是今人的視角看,相較于《左傳》的“巫”與“艷”,《公羊》的“迂”與“怪”,它的義理是最為平正的。這一點尤其可貴,也是最可發(fā)揮的地方。臺灣學者周何先生《〈春秋穀梁傳〉傳授源流考》第四節(jié)《〈穀梁傳〉之優(yōu)點》集古人評論《穀梁傳》之言,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三《傳》之學,《穀梁》所得最多?!睂O覺《春秋集解序》:“以三家之說校其當否,《穀梁》最為精深。”朱彝尊《經(jīng)義考》引胡安國云:“義莫精于《穀梁》?!盵14]51-52宋儒最善義理,尤其胡安國為《春秋》大家,對《穀梁》有這樣高的評價,可知《穀梁傳》在“義理”上有其優(yōu)越處。而劉向順應時代學風,所關(guān)注的更偏于用《穀梁》建立“災異學”。沒有抓住《穀梁》宣元時代的大興時機,努力在“經(jīng)義”上探索。積累相關(guān)的“理論”,給予后人啟示。以至于后來《穀梁》沒有出現(xiàn)何卲公《公羊解詁》這類集大成而又形成完備獨立體系的闡釋著作。雖有范寧、楊士勛、鍾文烝、廖平、柯劭忞等后繼大學者的努力,但總體來說,自劉向卒后至于今日,《穀梁》學不曾復興起來。魏晉以降,“災異學”式微且異化,但范寧過度機械強化了《穀梁》中的“時月日例”,再一次將《穀梁》學的發(fā)展帶上了錯誤的方向??梢哉f,劉向與范寧是《穀梁》學史上最重要的兩位學者,同時也是最大的破壞者。
對于文獻保存,劉向也有發(fā)揚《穀梁傳》真正的“義理”長處,他雖然有一些文辭溫厚優(yōu)美的疏奏采用《穀梁》義理,雖然他把《穀梁》學推上了歷史的頂峰,但相較下,還不如申公勸告漢武帝“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一句正大篤實。作為一位《穀梁》大師,在這一點上劉向可謂深負先師哲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