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 馮三
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和事,很多能觸動學生的內心情感,但因為學生沒有隨時記錄的習慣,所以很快就會遺忘。圖片具體直觀,能把瞬間變成永恒,給學生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時空,因此運用圖片引導學生積累素材是素材積累的好方法。
信馬由韁地收集
信馬由韁地收集就是不設任何條件,讓學生廣泛收集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能觸動心靈的圖片,并整理、保存在積累本上。素材來源可以是照片,可以是報紙雜志上圖片,還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打印圖片。
學生收集的圖片包羅萬象:外國小女孩抱著洋娃娃一臉無助地坐在戰(zhàn)爭廢墟上、中國健兒登上奧運會領獎臺、共享單車的相關報道、黃曉明和楊穎結婚盛典,周杰倫演唱會海報、人命案現(xiàn)場、小時候坐過山車的驚恐萬狀、幼時倒拿著書津津有味地“閱讀”……圖片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量后,教師引導學生曬圖片并思考、討論:是否所有的圖片都可以作為作文素材?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認為抱洋娃娃的女孩、奧運健兒、黃曉明、周杰倫的圖片所反映的生活和自己有較遠的距離,人命案不是正能量,所以這類素材應該去掉,而共享單車、兒時照片等貼近生活實際,適宜于運用到作文中。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學生再收集圖片時就學會了甄別與篩選,不少人還根據(jù)教師的要求,給每張圖片配上簡潔的文字說明,一并整理在積累本上。
有的放矢地抓拍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搜集后,教師推出了圖片積累的“升級版”——要求學生利用手機、照相機有的放矢地抓拍生活中能觸碰心靈的事物。抓拍的內容不受限制,可以反映內心體驗,可以表現(xiàn)家庭生活,可以關注社會現(xiàn)象,還可以突出萬物之美,等等。
學生拍攝到了大量有意思、有意義的照片:有的拍下了學騎自行車時被摔得“狗啃泥”的身影,有的抓拍到媽媽為了孩子吃魚方便而專注剔除魚刺的情景,有的拍到剛從工地回來的爸爸汗?jié)窳艘律赖暮蟊?,有的拍下了同學之間的一場扳手腕競賽,有的拍到了重陽節(jié)銀發(fā)老人在T臺上走貓步的風采,有的拍到了一對老年夫婦在景區(qū)手牽著手過浮橋的畫面,還有的拍到了一只在臺燈下垂死掙扎的飛蛾,等等。他們給這些內容配上簡短的文字,按自我、家庭、校園、社會、自然等分門別類的整理在積累本上。
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再次提升了積累的層次——精準積累,即針對主題有針對性地搜集、拍攝圖片。具體方法如下:布置作文題目,不給學生任何寫作提示和指導,而讓他們根據(jù)對題目的理解去尋找適合的圖片素材。如果積累本上有適合的素材就直接用,如果沒有就精準積累。圍繞《愛在細微處》這個作文題,有的學生把積累本上的媽媽剔魚刺、老人手牽手等圖片直接拿來用,有的精準定位,抓拍了母親給姥姥梳頭、快遞員寧愿自己淋濕也要護好包裹、暴風雨中父親把雨傘傾斜到孩子身上等照片。教師組織學生分享這些圖片,并分析哪些圖片素材容易落入俗套。學生經(jīng)過討論,知道了雨中打傘、給姥姥梳頭等事例難以寫出新意,而快遞員保護包裹等事例具有時代氣息,寫作價值較大。
虛實結合地創(chuàng)新
圖片素材主要體現(xiàn)的是生活原貌,將它們運用于作文時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處理。處理的方法一般有三種。
一是移花接木,即通過剪裁,把幾幅圖片中的人和事整合成一個人的事。比如刻畫母親形象,可以把剔魚刺、給姥姥梳頭等情節(jié)整合在一個人身上,從不同角度展示母親的優(yōu)秀品質。
二是添枝加葉,即圍繞圖片內容發(fā)揮想象,使之曲折、生動、豐富、深刻。有一名學生根據(jù)《生活充滿陽光》這個作文題目,收集到一個女子推著一位坐輪椅的老人,兩人有說有笑的圖片。教師讓學生猜猜他們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說是父女關系,有的說是雇傭關系,有的說是爺孫關系,有的說是鄰里關系,還有的說是志愿者和孤寡老人的關系等。教師讓他們比較、分析哪種關系更有利于凸顯積極向上的主題,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充實圖片的前因后果。大部分學生認為志愿者的角度好。有一名學生的想象與眾不同,他認為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因為想體驗一下老得只能坐輪椅時的生活狀態(tài),就讓女兒推著他到了街上,結果受到種種照顧和呵護。老人十分開心,在回家路上和女兒有說有笑。這樣的想象符合事理且推陳出新,據(jù)此寫出的文章就不會落入俗套。
三是偷梁換柱,即對圖片中的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換,使之表達不同的主旨。有一名學生收集到一對母子的圖片:公交車上,疲憊不堪的母親趴在孩子腿上睡著了,旁邊還放著兩個行李包,顯然經(jīng)歷過長途跋涉。孩子表情專注地盯著電子顯示屏,左手緊緊摟著母親,身子一動不動,好像怕驚醒母親似地。這張圖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平時總是父母照顧孩子,而圖片中的孩子卻擔當了“小大人”的角色,由此可以發(fā)掘出感恩、責任等主題。再把視角擴大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圖片中的兩人不是母子,而是碰巧坐到一起的同路人。順著這個思路,又可以發(fā)掘出愛心、友善、寬容等主旨。經(jīng)過偷梁換柱地處理后,同一個素材就具有了不同的意蘊,而學生的思維也就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廣水市實驗中學)